集美校友总会

陈嘉庚的人生价值观及其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启示

周志勇 何金龙 李东

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的目的、态度及价值问题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从根本上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的、对待国家、社会的态度、人生道路的方向、以及对人生价值的追求。研究和总结陈嘉庚的人生价值观,可以很好地挖掘和继承陈嘉庚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给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陈嘉庚人生价值观的主要内涵
纵观陈嘉庚的人生历程,我们发现陈嘉庚的人生价值观主要包含如下内容。
(一)与时偕行、人民利益至上的民族国家观
陈嘉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被毛泽东赞为“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这与他一生始终能同祖国和人民共命运,有着与时偕行的国家观念是密切相关的。陈嘉庚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其时,集美还是个小渔村,村里留存的郑成功驻军的古迹和流传的郑成功英勇收复台湾的爱国故事开始在小小陈嘉庚的脑海里留下了一些朦胧的有关国土、主权的观念。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陈嘉庚对此久久不能忘怀,后来曾说,割台‘使吾闵断却左臂’,痛巨创深。”陈嘉庚的青年时代正是国家屡受西方列强欺凌、国弱民穷的时候。然而,当时我国的多数民众并没有确立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观念。“中国人传统观念中极度缺乏国家观念,而总爱说‘家天下’,更显出其缺乏国际对抗性……”陈嘉庚对此也深有感触,并多次表达过忧虑和急迫之情。他曾说:“时社会甚幼稚,侨民只迷信鬼神,爱国公益观念均甚行薄弱。”陈嘉庚是当时较少的具有先进的民族国家观念的爱国华侨之一。
1910年,陈嘉庚毅然剪去辫发,表示与满清脱离关系,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新加坡的闽籍华侨组织保安会,陈嘉庚被推举为会长,积极筹款救援家乡,光复革命。后又应约资助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山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新加坡侨胞发起组织“山东惨祸筹赈会”,陈嘉庚被选为会长,筹募巨款,救济山东被害灾民。此后,陈嘉庚更加积极地投身于抗日救国活动。抗战全面爆发后,代表当时南洋八百万华侨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陈嘉庚又被推选为主席。抗战期间,南洋华侨以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奉献于祖国的抗战救国事业。其由晚清民国之初的“爱国公益观念甚行薄弱”到抗战期间的踊跃捐献,精诚团结、爱国爱乡,“而劳动界亦颇踊跃,虽辛苦所得之资,也能按月捐出多少,故能集腋成裘。”期间巨大的进步和变化当与陈嘉庚的德高望重、积极倡导、身先垂范、奔走呼号是分不开的。陈嘉庚先生的伟大的爱国心不断激励着南洋华侨爱国爱乡之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国家观念。
自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特别是抗战以来,出于对祖国早日结束国内纷争,实现统一和团结抗战的殷切期盼,陈嘉庚一度真诚地拥戴蒋介石。但是当陈嘉庚在1940年5月率领“南侨慰劳团”回到祖国,亲历重庆、延安等地,感受到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专制独裁,目睹了国民党政府官员的腐败奢侈、漠视民瘼;而这与延安共产党的廉洁奉公、兴利除弊、为人民造福、“平等无阶级”的良好政治形成了鲜明对比。从此,陈嘉庚的政治态度就开始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发出了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论断。纵观陈嘉庚一生的政治立场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拥护谁,反对谁,总是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站在民族国家大义的立场来做出选择和判断,全然不顾个人安危与私利、私谊,体现出其与时代同步,与正义偕行的先进国家观念。
(二)先义后利,公而忘私的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它内在地包含着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对待自己、他人和对待社会的根本态度。陈嘉庚的人生追求和人生轨迹无不透视出他对民族、国家的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意识,体现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
首先,陈嘉庚是在父亲产业已经破产、身负债务的情境下开始重新创业的。凭着敏锐的眼光、创新的精神和勤劳节俭的作风,陈嘉庚把自己的实业一步一步发展起来,最终成了名震东南亚的大实业家,充分实现了人生的自我价值。不过,他是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当作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条件。他个人在实业上的成就,既不是为自己积聚巨大的财富,也不是为后代子孙考虑,更不是为个人安逸享乐。而是出于 “思欲尽国民一份子之天职”来达到教育救国,振兴中华的目的。
其次,陈嘉庚的投资兴学也并非是在等到他的实业大有所成,富有余力的情况下进行,而是一边创业一边兴学。1912年当他回家乡兴学,筹办集美小学的时候,他的实业也才刚刚起步。当他的实业蓬勃发展起来之后,他便着手创办了包括小学、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农林等一系列学校在内的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他的捐资兴学正如他给当时集美学校的校长叶渊的私信中所言:“须知余办学校,非积有巨金,寄存银行,一切经费皆待经营。”陈嘉庚对教育的资助是慷慨无私,不遗余力的。尽管自1926年起,他的实业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尤其是在遭遇世界经济危机和外国垄断资本双重夹击下,他的公司更是每况愈下、惨淡经营。1930年,有人劝他停止支持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两校的经费,来维持实业的经营,以图东山再起。他毅然拒绝说:“盖两校如关门,自己误青年之罪少,影响社会之罪大……一经停课关门,则恢复难望。”在个人实业经营之利益与社会责任发生冲突的时候,陈嘉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彰显出他先义后利,公而忘私的社会价值观。更有甚者,为了筹办集美、厦大两校的经费,1934年,陈嘉庚竟然将已经承继给自己儿子的私家住宅三栋大厦卖掉。难怪黄炎培颇有感慨地说:“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
(三)诚信果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一个以社会、民族、国家利益至上,注重整体利益的爱国者往往具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纵观陈嘉庚的奋斗的一生,我们发现他向世人展现的是一种“诚毅”果敢、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诚毅”二字本是陈嘉庚与其胞弟陈敬贤为集美学校商定的校训,意为“诚以为国,实事求是,大公无私;毅以处事,百折不饶,努力奋斗。”这既是陈嘉庚对所捐建学校培养学生的殷切期望,也是对自己人生经验的深刻总结。陈嘉庚的诚信品格在他的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当陈嘉庚在代父经营商业期间,“无论在洋在梓,均不私蓄一文钱,家内亦不许有金饰”如果说这还只是陈嘉庚私德中的诚信品格的话,那么当陈嘉庚在1940年参观延安之后,面对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的钳制与干扰,他不顾自身的利害与安危,毅然向国人和海外华侨传达出共产党领导下延安军民生活与战斗的真相,发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声音的时候,这又体现了社会公德中一种追求大真理精神的何其伟大的诚信品格。
诚信果毅主要体现在陈嘉庚做人处事的一种品格和修为,开拓进取则主要体现出陈嘉庚在创业和面对困难时的人生态度。陈嘉庚独自开始创业,是在他父亲的营业破产之后。陈嘉庚的父亲在南洋辛苦经营数十年,最终却由于各种原因遭遇破产,并欠下二十多万元的巨额债务,一度也使陈嘉庚陷于彷徨之中。不过,陈嘉庚并没有消沉下去,而是很快地在困境中振作起来。他发现菠萝罐头生产周期极短,易于销售,很快能够变现,他当机立断购买了旧机器,因陋就简,用木料茅草建造了名为“新利川”的菠萝罐头厂,投资七千元多元,短短数月,便赢来净利九千余元,迈开了人生创业的积极而成功的第一步。
1922年,由于树胶行业竞争的激烈,树胶市场陷入萎靡不振,马来亚各埠不少规模不大的橡胶厂面临着亏本、减产或停产的状态,大都想抽身而退。陈嘉庚亲往各地考察,果断决策,不退反进,收购了其他人共九处的厂房,通过整修改进,这一年,收购过来的各个胶厂不亏反赢,获取了一百余万元的丰厚利润。
从陈嘉庚的这两个创业的实例来看,我们会发现,陈嘉庚之所以能够在实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是与他的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精神密不可分的。
二、陈嘉庚人生价值观对青年学生的启示
(一)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结合起来
纵观陈嘉庚一生,无论是他倾资兴学、创办实业,还是从事政治活动,都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和利益息息相关。他曾经多次谈及倾资兴学的目的,都以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前途为念。他说:“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每念及此,良可悲也。”一九二零年,陈嘉庚在筹办厦门大学的演说词中再一次谈起他兴学的动机:“鄙人之所以尽出家产,以兴学者,其原因有二:(一)尝观欧美各国教育之所以发达,国家之所以富强,非由于政府,乃由于全体人民。中国欲富强,欲教育发达,何独不然……”,表达了他作为国民之一份子而欲通过教育兴国的拳拳之心。及至抗战爆发,被推举为南侨总会主席的陈嘉庚更是振臂高呼:“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则后方之刍粟一日不能停,吾人今后宜更各尽所能,各竭所有……踊跃慷慨,贡献于国家,使国家得籍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
无论是身处风雨飘摇的旧中国,还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陈嘉庚总是不顾个人的利益与安危,挺身而出,殚精竭虑地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而努力奋斗。有幸生活在21世纪的青年学生,今天已经过上了今非昔比的幸福安定生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了美好的前景,但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依然任重道远。因此,当代青年学子理应牢固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前途和命运结合起来,为国家的现代化、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二)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在投身社会实践中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每一个人在走上社会,实现人生价值之时,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个人生问题,就是人应该来如何正确地对待个人和社会,也即一个人到底是应该以自我价值为重,还是以社会价值为重?陈嘉庚在这方面为今天的青年学生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指引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陈嘉庚是当时南洋华侨中赫赫有名的大实业家,一度非常富有,但他绝不是南洋最富有的华侨,比他富有的还大有人在。然而,时至今天,这些人中不少早已湮没无闻,而陈嘉庚在世人的心中依然是一座不倒的丰碑,陈嘉庚精神也必将像“陈嘉庚星”一样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在。因为陈嘉庚在对待个人和社会方面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毫不吝啬地选择了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他曾经这样教导儿孙说“我既立意为社会服务,当然不能再为儿孙计;若兼为儿孙计,则不能尽量为社会服务。”众所周知,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尺。当今青年学子,当以陈嘉庚为榜样,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权利与社会义务的关系,在投身社会实践中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铸就“诚毅”品格,在艰苦奋斗中提高自己的生活本领和战胜挫折的能力
“诚毅”包含诚实守信和坚忍不拔两层含义,这都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非常重视人的诚信品格,认为诚是做人的根本。孟子曰:“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甚至提出“民无信不立”的观点。今天诚实守信是我国公民道德的建设重点,青年学生理应成为社会诚实守信的楷模,因为诚实守信既是青年学生是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的前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陈嘉庚对坚毅的品格也高度推崇,认为“……为人有道德毅力,便是世间上第一难得奇才。”
生活在21世纪的青年学子,大都是家庭的独生子女,过着比较幸福宽裕的生活,在他们身上既寄托了长辈和父母的厚望,又往往沐浴了了长辈和父母的过多的宠爱,而没有经历过艰难生活的磨练。然而无论物质生活如何富裕,艰苦奋斗的精神必不能丢。因为人的一生谁也不可能总是顺风。无论是今天的学习和生活,还是日后的工作与创新,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青年学生应该努力弘扬“嘉庚精神”,铸就“诚毅”品格,在艰苦奋斗中提高自己的生活本领和战胜挫折的能力。
总之,陈嘉庚人生观所包含的人民利益、国家利益至上的人生目的,先义后利、公而忘私的人生价值观,诚信果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依然是我们今天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宝贵精神养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资借鉴的珍贵思想资源。
(本文系2012年度集美陈嘉庚研究会课题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单位:集美海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