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陈嘉庚论航运

陈俊林

衣食住行中的“行”之问题始终是关乎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的首要问题。陈嘉庚先生十分关注“行”的问题,对有关“行”的各个方面都有详细的考察及论述。
华人出洋与对东南亚地区发展贡献重大
据中国史籍较明确记载,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始于秦汉。而华人之出国,据较可靠记载始于汉代。随后,在中国的各个时期,都有华人出国。在出国高潮中,广东、福建人占绝大多数,原因主要有闽粤地理环境特殊,靠海,港口多,对外交往历史早,气候与东南亚相近,到那边容易适应等。鸦片战争后,海禁废除,船运方便,“过番赚食”形成风气,而国内生活则日见困迫,农村破产致使大量农民背井离乡,农民迫于生计,被迫流往外洋另谋出路。仅菲律宾,1930-1933年的4年间,新移民(即新申请入境的新客)计25388人(平均每年6347人),占入境华侨总人数的34.9%。华侨华人对东南亚各国发展的贡献巨大,是得到东南亚历史公认的。“是则南洋与我国关系之重大,毋庸置疑。我华侨寄居各处,已有一千余万人,无论海口内地,大埠小市,足迹都到。贩卖日用品,收买土产经营工厂等事,大半操我华侨之手。土人虽多,性质愚怠,志愿薄弱,须赖我华侨为之中介,方资便利。”“然华人在马来亚占一半人口,欲图马来亚粮食自足,非华侨共同努力难达目的。”由此,华侨华人的出洋热带动了船舶航运的兴旺发达。“对于船运之重要,可不更加注意哉。”
关注船舶航运事业 倡议航运收归国有
绝大部分华人出洋多是为逃避国内封建阶层等的压迫、剥削,及各类战事而去南洋谋求新的生活出路。在19世纪40年代时期,出洋的人尤甚。英国工业革命前,中国一直是帆船的制造大国,但蒸汽机等出现后,靠季风控制的帆船被淘汰,而中国在船舶制造方面也日渐落后。因此,近代的华人出洋主要是搭乘“蕃舶”(由外国人或南洋人承办),后因利益驱使,一些颇有资本的国内私人也购买船只进行承运,即“华舶”。
对于我国的船舶及航海事业的现状,陈嘉庚先生对此十分忧虑。“世界数十国,有大小轮船,(五十吨以上)数万艘,据前‘注册’总吨数达六千余万吨。一国所有多者二千万吨,少者亦有百数十万吨,而我国贫至无名,可愧之甚。”由此,他主张建立民族所有的航线,遍布内河及国际,希望国家能够将船运事业收归国有,自造船舶。“唯希望后来能自建造,免再向外购买耳。”“然行业应归国有,由政府统辖。”“况向外国购船,系出于急需之权宜,不可作为常例,应速筹备自造计划。”
据陈嘉庚先生记述,1946年时,当时通往南洋的航线主要有东、中、西三条航线,分别设一、二等及统舱位,其中,中线客多货少,统舱位最多有1500-2000名,其他航线货多客少,统舱位只有数百个。基本都是每星期一艘,来回最少四星期。按照当时的各等次舱位数量、票价、燃料等实际行情,陈嘉庚先生详细的将每条航线的营运成本及收益一一进行了核算、明列。对于承运出洋航线的利弊分析,足以让人信服。
陈嘉庚还列举出关系航运事业的四大因素,分别是“搭客货载之多少;船身大小设备及快慢;对方竞争资本之厚薄;搭客或寄货者情感之向背。”以运行于中国与南洋的中线航线四艘船每月二十八日来回一趟的成本与收益明帐,阐述当时抗战后民国政府积极发展航运的可行性及与其他外国及私人船舶进行竞争的优势所在。这些体现了陈嘉庚先生一贯以事实说话的作风。
倡议改善出洋客船条件 体恤民众疾苦
据《南洋华侨史》记载,在还没有华人经营的海船出洋时,绝大多数华人出洋最初只能乘坐最便宜的普通客舱位,被船上的洋人歧视,这些人被形容为“搭客”,形同货物。在最少四个星期的航程中,住宿条件差,人多拥挤,其情形可想而知。
对于此种情况,陈嘉庚先生也有记述:“前外国船视统舱客如货物,与人类不同。名为搭客,究实与“客”字相差甚远。既吸收我金钱复歧待我同胞。虽有极少数国人自办之船。为牟利计,对搭客之待遇亦如五十步与百步。”
针对这一问题,陈嘉庚先生呼吁政府,自购置出洋船舶,将航运收为国有后,在发展海外通商获利的同时,“对于搭客之待遇,亦应改善兴革,务须认清客字而应与前专为牟者不同。”由于他自己在早年也开办过航运公司,拥有过不少艘远洋巨轮,因此,实践经验使他在这一方面能做出严密而又具体的计划。如客船的设备要有些什么?对搭客的服务应该怎样?具体来说,详细到各个方面,如挂船规、豆浆、膳食、茶或滚水、面盆、厕所及小便所、药品、剃剪刀、演说会、收音机、日报、电影厂、制服等。船规的每个方面给予很细致的描述,如:搭客“发及指甲如长须剃去,若乏力可来办事房借取,须带船单作押,待交回领去。”“听演说时,须静注意,不可高声阻碍听众。搭客如有愿参加演说者,本船甚欢迎,但须先到办事房报名,并依所订条件方可”;“本船逐日印有船中及我(中)国并世界新闻,除贴出外,诸客如要阅,可来办事房领起”,等等。
另外,陈嘉庚先生还特别提到优待学生的问题:“南洋华侨各处学生,如有志回国升学者,应特别优待之,如一二三等舱位减收半价,统舱位完全免收,然须有母校转学书及社团保证。”以及设大镜的事:“在统舱客上落梯中或经过处,每舱须置一个大镜,约可照见全身,俾能自观其形容及上下衣服。旧乡村之人,多有发长不剪,面垢而洗,须长不刮,衣垢不净,或袒胸露体,裤脚高下,指甲不修,大呼小叫,竟不知仪表之常态,难怪洋人之歧视。所谓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也。兹我维新政府兴革伊始,凡各机关必须共同负责,而在此船中众多之侨客,应当乘机设法,以尽互勉之职责也。”
对于舱位,根据不同航线客位多少,陈嘉庚先生建议进行改良,如改善舱口、加宽楼梯,增加边窗、风筒,改善空气流通及光照需要;在船票上加印舱位、段位,再由客栈依序负责,或将客栈的床位登记后,公开占位。以避免无序争抢位置而发生冲突的事发生;设立妇女优先舱位等。总之,对统舱涉及到的问题基本上都给予了讨论和改良建议。
作为在南洋有一定基础的实业家,陈嘉庚先生多次往返于新加坡与中国国内,应该都乘坐一、二等舱位,对航线等情况比较清楚并不奇怪,但他是如何对统舱位民众所遭遇的条件待遇等诸多问题了解得一清二楚,并提出整改意见就让人心生敬佩了。想必在船上时,他无事便经常去统舱位巡查、走访,足见陈先生的细心以及关注民众疾苦、体恤普通百姓的一颗仁爱之心。同时,出了国门,“华侨意志”、“中国本位”便油然而生。因此,他对国民素质代表国家形象之重要问题不无关切,爱国之心可见一斑。
倡议出洋海船设冷舱  自办厂坞及改善江河航道
在积极支持政府发展航运的同时,陈嘉庚先生建议出洋的船舶设立冷舱,以方便出口水果及海产品等的保鲜,而使国内丰富及特色物产能远销南洋及东南亚等地。“创设冷舱,运销外国,其利益实非小可。”不仅扩大外汇收入,且能满足各地华侨的喜好及需要。
陈嘉庚先生认为国家在发展航运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船舶的维修、清洗问题。如送去国外进行,费时费力。因此,“我新政府必须速选沿海适合之处,开创大小船坞,并附设铁工厂,于一两年内逐渐告竣,既可修洗亦可练习造船,数年后更可造大船航行国外也。”而在发展远洋海运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内河航运,以促进内陆经济发展。“然极长之黄河,关系许多省之运输水利,乃自来失于整治,不但不堪航运,尚且泛滥为害。其他许多名川运河等亦淤浅不修,阻碍交通。”所以,陈嘉庚倡议政府考虑整修航道、清淤或“计划新辟运河,以期普及水利”。工程虽庞大,但只要做,自有改善后的成绩出来。足见陈嘉庚先生前瞻性的眼光和经济谋略。
注重航海教育事业 培养专用人才支持航运事业
“航海人才,我国前政府绝无关怀,”致使相关学校屈指可数。陈嘉庚建议民国政府,“对于此项人才当必格外注意,积极多办,”沿海城市,如不能都设,也应尽量多设,“以培养航海水产及管理‘发动机’专门人才”。
陈嘉庚出生于闽海之滨,目睹渔业凋敝、海运落后之惨状。他在新加坡时,1915年租过“万通轮”、“万达轮”等4艘,1916年又购“东丰”、“谦泰”轮,4年航业获利160万元。结合经营航业实践,受强烈的爱国主义驱使,陈嘉庚先生决心创办水产航海学校,培养渔航兼用型人才。
1920年2月,陈嘉庚先生始办集美学校水产科,把“挽回海权,开拓海洋”作为发展水产海运教育的办学宗旨。1938年12月,新加坡南洋华侨水产航海学校成立。之后,在集美又出现了集美水产商船专科学校、福建航海专科学校、集美水产专科学校、厦门水产学院、集美航海专科学校、集美航海学院等。虽然,有的学校因战事等原因中途停办、更名或被兼并,但这些足见陈嘉庚先生对我国航运渔业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之巨大。
(作者单位:集美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