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建筑楼名、楼名特点及教育意义
朱光钛 余芳
在福建沿海东南部有个小镇——集美镇,矗立着一幢幢既有传统的闽南红砖居民特征,又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这里是被毛泽东赞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1945年)的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所创办著名的“集美学村”。集美学村的建筑被后人尊称为“嘉庚建筑”,嘉庚建筑不仅有其独特的建筑学意义,而且蕴含深厚的人文精神,从建筑领悟其对多元文化兼容并包,建筑的综合创新凸显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筑外形美观,内在和谐,令人仰慕;尤其是每栋建筑冠称一个典雅的名字,使建筑更人文化,文化内涵丰富;嘉庚建筑楼名极具文化内涵;楼名如人名一样重要,它凝聚了文化、意志、情操和向往,于人有强烈的感悟力和亲和力,楼名加上书法墨香的魅力,其文化韵味锦上添花。
一、陈嘉庚建筑楼名
陈嘉庚建筑多数系嘉庚先生亲自督建,每栋楼都有一个文化内涵深刻的名字,几乎每栋楼都是经典的“嘉庚建筑”。
在集美学村,从公元1913-1962年,陈嘉庚先生捐资或募资,或主持规划、参与设计和督建的校舍有近百栋,大部分得以保存,个别已拆除,有的楼虽不在,但楼名却印在人们的脑海里。如集美小学的瀹智楼(东)、尚勇楼(西),这两栋楼于1998年拆除;福南堂东侧的跃进楼于2005年6月拆除。多数楼经改造修缮,历经风雨,它的楼名却一直与楼原貌同在。嘉庚建筑的楼名为:“小学楼(1913年秋,木质校舍)、尚勇楼(1918年1月)、居仁楼(1918年1月,1949年被蒋军飞机轰炸完全倒塌)、立功楼(1918年5月)、大礼堂(大埭后,1918年12月)、立德楼(1920年3月)、立言楼(1920年7月)、约礼楼(1920年11月)、即温楼(交巷山,1921年4月)、手工教室(尚勇楼西,1921年2月)、尚忠楼(二房山,1921年2月)、诵诗楼(二房山,1921年2月)、明良楼(1921年6月)、钟楼(立功楼西,1921年10月)、延平楼(国姓寨,1922年9月)、允恭楼(烟墩山,1923年8月)、诚毅楼(1925年2月,原校董住宅,1980年后改名)、文学楼(二房山,1925年8月)、敦书楼(二房山,1925年8月)、务本楼(侯厝社,位于集美和同安交界处,1925年12月,集美农林学校主楼)、事务楼(侯厝社,1925年12月)、农林建筑办事处(1926年7月)、崇俭楼(烟墩山,1926年2月)、瀹智楼(居仁楼东南,1926年8月)、葆真楼(二房山,1926年9月)、养正楼(1926年9月)、熙春楼(1926年9月)、群乐楼(1926年9月)、敦业楼(侯厝社,1927年8月)、福南堂(1955年)”,“敬贤堂(1918年12月,原为集美学校大礼堂、1936年二校主陈敬贤先生逝世后更名)、集贤楼(医院,1920年9月)、博文楼(图书馆,1920年11月)、科学馆(棋杆山,1922年9月)、音乐室(科学馆东,1925年2月)”,克让楼(1952年)、肃雍楼(1925年1月)、三才楼(1926年8月)、八音楼(1926年8月)、“美术馆(1931年12月)”、东岑楼(1953年)、西岑楼(1953年)、海通楼(1958年)、鳌园(1961年8月)、跃进楼(1958年)、福东楼(1958年)、黎明楼(1957年6月),“南侨第一(1952年)、南侨第二(1952年)、南侨第三(1952年)、南侨第四(1952年)、南侨第五(1954年)、南侨第六(1954年)、南侨第七(1954年)、南侨第八(1954年)、南侨第九(1955年)、南侨第十(1955年)、南侨第十一(1955年)、南侨第十二(1955年)、南侨第十三(1959年)、南侨第十四(1962年)、南侨第十五(1957年)、南侨第十六(1959年)”,“太古楼(1958年,海潮发电站机房)”、南薰楼(1959年)、道南楼(1962年春)、归来堂(1950年筹划,1961年冬动工,1962年秋建成)。
二、陈嘉庚建筑楼名特点
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村(以及厦门大学)完全是出于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并且用毕生的精力和全部的财力建设集美学村,陈嘉庚先生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家乡故土乡情的抚育,在集美学村有一批建筑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的寓含而命名的;有一批建筑是以家乡的地方文化的寓含而命名的。陈嘉庚先生因常年侨居海外,他的事业也是在海外发展的,因而深受海外文化的影响,在集美学村有一批建筑楼群的命名充分体现了华侨文化的特点。由此形成了集美学村楼名兼具中国传统文化、集美地方文化和海外华侨文化的特色。
1.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嘉庚时代学村楼名一部分取之中国经典的传统文化,多数楼名源于《尚书》、《论语》、《左传》、《易经》、《三字经》等古籍的精神、哲理、思想等,如忠、仁、勇、信、义、诚、礼、毅、温、良、恭、俭、让、德、智等,其经典楼名如尚忠楼、尚勇楼、居仁楼、约礼楼、即温楼、明良楼、允恭楼、崇俭楼、克让楼、立德楼、瀹智楼等;因寄望品行学养而命名的楼名,如诵诗楼、敦书楼、务本楼,立功楼、立言楼、立德楼概称“三立楼”;从古籍中择字取义形成的楼名,如南薰楼,源于先秦古籍《乐记》,舜在蒲坂弹琴作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埠吾民之财兮。”“南薰”意指教育和培养人要像“南风吹来的薰草轻香”,循循善诱、热心而有仁爱以帮助学生成长。“养正楼”出自《易经》“蒙以养正,圣功也。”嘉庚建筑楼名体现了陈嘉庚的办学思想,寄托陈嘉庚对教师、学生的期望。如对学生操行要求有八方面:守法、勤勉、节俭、整洁、慈爱。
2.集美地方文化的体现。嘉庚先生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他把热爱乡土和乡情凝聚在楼名上,如延平楼、东岑楼、西岑楼。延平楼是建在“延平郡王”郑成功部将所筑的“寨内社”(集美寨)遗址处,并嘱人在楼前巨石上镌刻“延平故垒”四字,告诫后人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东岑楼、西岑楼系因路而命名的楼,展示了嘉庚先生眷念乡土的情结。陈嘉庚先生安息地,原是一座矗立于碧波荡漾之中的小岛,犹如巨鳌,岛上有座妈祖庙,故名鳌头宫;后嘉庚先生筑堤填海,在小岛上立“集美解放纪念碑”,修中华文化“博物观”,名曰“鳌园”。这些建筑楼名形成浓厚的集美地方文化特色。
3.建筑功用文化的体现。其一,集美幼稚园是最早的嘉庚建筑群楼。幼儿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幼儿代表天真、快乐、希望。嘉庚先生为集美幼稚园所建群楼在命名上也深刻寓含楼用意义,如葆真楼、养正楼、熙春楼、群乐楼等;其二,为教学配套使用的楼,如科学馆、体育馆、美术馆、音乐室、博文楼(当时图书馆)等;其三,为满足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功能的楼,如福南堂,“福南堂”是一大礼堂,和厦门大学的“建南堂”为姊妹建筑,第一个字取自“福建”,第二个字为“南方之强”的寓意;其四,“归来堂”是嘉庚先生于1950年初计划拟建的楼,意在让海外亲人回来居住,不忘故土,不忘家乡,不忘祖国。
4.华侨文化的体现。集美学村有一所归国华侨学生补习学校,系嘉庚先生专门为海外华侨弟子回国学习中华文化而兴办;楼的墙角、墙体、窗、门、廊、屋顶、瓦、正面墙装饰等建设极具海外独特风格的南侨特色并凸显华侨文化。如建筑楼群的命名从南侨第一,至南侨第十六;以及道南楼,因陈嘉庚在新加坡为华侨子弟学习中华文化兴办“道南学校”而命名。这些楼群在亚热带林木的衬托下,一片南国侨乡风光。
三、陈嘉庚建筑楼名的教育意义
集美学村嘉庚建筑楼名文化就象一宛涓涓清流,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学子的心田;集美学村楼名折射的文化价值是一笔教育财富,其寓意的力量伴随和激励集美学子成事成才,回报社会,报效祖国,对学子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1.教育文化的意义。集美学村“嘉庚建筑”楼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从这些建筑群的设计及楼名中可以窥探出嘉庚先生的教育思想,表现在“立志、做人、做事”方面。1918年2月,陈嘉庚先生立“诚毅”二字为集美学校校训,并写入校歌,要求师生“‘诚毅’二字中心藏,大家勿忘,大家勿忘!”。老一辈教育家陈村牧先生把“诚毅”二字解释为“诚以待人,毅以处事”。概言之:“诚”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要对党对人民对祖国无限忠诚,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说老实话;“毅”指做事的基本准则,艰苦奋斗,百折不饶。如体现“立志”精神的楼名有:博文楼、敦业楼、敦书楼、瀹智楼、立功楼、尚勇楼等;体现“做人、做事”,提高人格的楼名有:居仁楼、立德楼、立言楼、养正楼、尚忠楼、务本楼、诵诗楼、即温楼、明良楼、允恭楼、崇俭楼、克让楼等。这“温、良、恭、俭、让”源自《论语•学而篇》,“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这些楼名很直白地告诫学生要如何做事,怎样做人。以居仁楼、尚勇楼、瀹智楼为例,仁、知(智)、勇是儒家提倡的三种道德。《论语•子罕》中有“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居仁”取自《孟子•尽心上》:“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即从“仁”的立场出发,做事不损人利己,就可以称得上有道德的君子了。“尚勇”是尊崇勇敢精神,但这“勇”是有前提的。《论语•阳货篇》“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孔子的话意是君子的勇要以“义”为前提,否则,贵族社会拼命夺权扰乱天下,小民就会冒险争利沦为盗贼。“瀹智”,瀹为疏通河水之意。古贤人认为,天生万物都有孔窍以通息。人之智,在于心灵通达。学校的责任,就是要以高尚道德新知,经常运动,“瀹”“智”之孔窍。还有出自《论语•泰伯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弘毅楼和道远楼,告诉人们要意志高远,敢挑重担。这些有文化灵魂的楼名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着学生,学生把这些楼名永远记在脑海里,珍藏并激励自己的人生。
2.爱国爱乡文化的意义。“集美学村”是一个闪烁光芒的名字,它折射出陈嘉庚精神的伟大。一提到“集美”或“集美学村”,人们情不自禁地以敬佩的心情想到爱国爱乡、倾资办学的陈嘉庚。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曾为之惊叹:“发了财的人肯全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陈嘉庚的爱国爱乡之情也凝结在楼名上,如以“南侨”命名的南侨楼群,表明海外侨胞无时不思念祖国,为祖国竭力所及而贡献;福南堂、建南堂(厦门大学礼堂),寄意心系福建家乡;“归来堂”是陈嘉庚先生生前筹划,后由国家建设,其名饱含一个八十多岁高龄的老华侨期盼海外侨胞叶落归根的笃志情怀。
3.无私奉献文化的意义。陈嘉庚先生曾自立:“金钱如肥料,撒播才有用”的宗旨,并说“立志一生所获财利,概办教育,为社会服务,虽屡经困难,未尝一日忘怀”。嘉庚先生一生“倾资办学”,兴建如此多的楼宇,生前却无一栋以自己的名字而命名,这充分折射出陈嘉庚先生“博爱、无私”的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人格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体现;“嘉庚精神”是中华民族脊梁的组成部分,一直激励着后人学习陈嘉庚、报效祖国。
4.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嘉庚时代集美学村的楼名犹如一部古文化书籍和中华道德经典,充盈并蕴含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寓意最多的是儒家道德思想,如温、良、恭、俭、让、仁、德、毅、诚、诗、书、礼等。“嘉庚建筑”有其独特的鲜明个性,是西方建筑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其美丽、厚重、独特、理念成为经典;而每栋楼的楼名就像一个个凝固的音符,又像绝世无双的板书,展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和矢志不渝的生命。
5.创新文化的意义。中华文化中,楼名文化渊源流长,陈嘉庚先生一开始就注重建筑的人文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把楼名作为建筑的灵魂,寓以深刻的思想、精神。集美学村“嘉庚建筑”楼名立古出新、博采众长、创新求进的发展,令学人景仰。
6.嘉庚文化的意义。集美的嘉庚建筑、建筑楼名、嘉庚教育思想、办学历程、校风、校训是历史、文化、教育、人文、艺术、思想的溶合,折射出嘉庚先生赤诚爱国、科教兴国、艰苦创业、刚正爱民、矢志不渝等人生价值追求,这些构成具有丰富内涵并永兴不衰的“嘉庚文化”。我们应该每年举办“嘉庚文化节”来纪念嘉庚先生,弘扬“嘉庚精神”。
7.感恩文化的意义。集美学村培养的学生在国内外不同的行业、岗位努力工作、成就事业,有革命活动家、教育家、艺术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企业家以及在自己的岗位上功勋卓著的劳动模范等等。他们以各种方式回报社会,回报母校,这种回报是嘉庚精神的具体体现。像早期革命先烈罗明、罗扬才、郭滴人等校友的革命精神,以及集美校友中无以计数的全国劳模、杰出青年、新长征突击手、五一劳动奖获得者、师德之星、各行各业领导干部和骨干力量,还有在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弘扬“诚毅”校训精神。尤其早年在集美就读后来事业有成以及有的纯属受陈嘉庚“倾家兴学、爱国爱乡”影响涌现许多为集美学村发展慷慨解囊的企业家、校友、校董、乡贤。1994年在集美各校的基础上组建了集美大学,集美大学的新建筑基本上是以捐建者(或企业)的名字命名的,从这些以个人名字或企业名字命名的楼无不给人以“知恩图报、贡献社会”的深刻感怀,看到这些名字楼名,我们更看到他们闪烁嘉庚精神、回报社会的情怀和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人格特质,而这些正是集美学村近代楼名文化的独特之处。
纵观集美学村的变化、发展乃是一部华侨爱国的历史。李岚清同志说:“‘集美’这个名字是很值钱的,它是金字招牌。”并在其《教育访谈录》中写道:“陈嘉庚先生是当之无愧的爱国侨领,他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精力和家产,堪称捐资办学和助学的楷模,我们应当永远尊敬他、缅怀他和纪念他。恢复他创办集美学村的办学理念,一定把集美大学办好办出成效,这是我多年来关注该校的出发点,否则我们如何对得起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集美学村在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极具特色的集美学村陈嘉庚建筑楼名文化也得到了保护和延续。嘉庚时代建筑楼名凸显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和华侨文化;我们从这些楼名上看到了历久弥新“嘉庚精神”的光辉。
(本文系2012年度集美陈嘉庚研究会课题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单位:.集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