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厦门大学嘉庚建筑
庄景辉
一
厦门大学,是由毛泽东主席高度褒扬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于1921年创办的。陈嘉庚抱负“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为己任,以恪尽“志怀祖国,希图报效”的国民自觉、以“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的远见卓识和博大胸怀、以“尽出家产以兴学”的极大勇气和实业累积的全部身家、以“诚毅”果敢的超常毅力和永不止步的精神,以“止于至善”的非凡气魄和崇高境界,自始自终践行着他梦寐以求的理想,创办与建设了厦门大学。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陈嘉庚在新加坡所经营的橡胶、船运、黄梨等实业资产已达400万元,企业的巨大收益奠定了他回国兴办大学的决心。1919年,陈嘉庚便决定把新加坡的实业交给胞弟陈敬贤等经营,自己毅然离开新加坡返回祖国,开始了“决意创办厦门大学”的计划。1921年4月6日藉集美学校的即温楼、明良楼为校舍,于集美学校大礼堂举行开校式。5月9日,被陈嘉庚称为“开基厝”的群贤楼群奠基,在厦门岛南端的演武场校址拉开了厦门大学“嘉庚建筑”大规模启土兴工的序幕。厦门大学“嘉庚建筑”分为两期,前期即1921--1926年开校伊始的五年,后期即1950--1955年,陈嘉庚归国对厦门大学继续投入的五年建设。1921年到1926年,正是陈嘉庚“所营商务颇形发达”,公司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的巨利收获促使陈嘉庚“扩充学校经费”在厦门大学更大力度的投入,“大兴土木,增建校舍”。然而,到了1926年以后,世界经济走向衰退,橡胶市场受到日本产品的强烈挤压,使几乎全力经营橡胶业的陈嘉庚遭到惨重的打击,公司每况愈下。陈嘉庚“资本实力已丧失殆尽”,再也无法给厦门大学提供经费了,校舍不再续建,即如“填基已有一半的高度”的物理学院,也停止了建筑。陈嘉庚实业经营的失败,亦让厦门大学陷入困境。陈嘉庚于1937年7月1日,“出于万不得已之下策,乃修书闽省主席及南京教育部长告以自愿无条件将厦门大学改为国立”。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于1950年怀着对新中国的“满意而且放心”离开新加坡回归集美定居,投入报效祖国的建设。陈嘉庚利用自己的资金建设集美学校,说动其女婿李光前捐资建设厦门大学。扩大校舍建筑的规模,增加校舍建筑的数量,建成了具有重大历史与文化意义的建南大礼堂“一主四从”的五座楼和围绕芙蓉湖的芙蓉第一、二、三、四楼的两大嘉庚建筑楼群,以及国光楼群、丰庭楼群、成伟楼等,翻开了厦门大学校舍建筑史的新的篇章,迎来了“嘉庚建筑”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自1950年11月开始动工至1955年5月工程结束,“嘉庚建筑”后期建造起来的这一座座校舍,倾注着陈嘉庚的艰辛汗水,凝聚着陈嘉庚的无限鲜血,这一栋栋建筑,再一次把一件件新作加入永恒!
厦门大学嘉庚风格的校园建筑,包括群贤楼群、芙蓉楼群、建南楼群三个各自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建筑组群,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蕴涵着朴素的中国传统风水观念,体现着因地制宜的建筑构思和多元融合的创新精神。这些渗透着中国闽南古民居“飞檐翘脊”屋顶和西式“白墙石柱”屋身结构的建筑楼群,中西合璧、古香古色,像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错落有致地矗立在花丛锦簇、绿树掩荫的“厦大之美,全国之最”的校园里。
群贤楼群 是厦门大学最早建设的嘉庚风格楼群建筑,“一主四从”的五幢楼即群贤楼、集美楼、同安楼、映雪楼、囊萤楼连廊衔接一字形坐北朝南排列在广阔的演武场上,背依五老峰,与隔海的南太武山遥遥相对,气势恢弘,具有巨大的张力和强烈的视觉效果。这种舒展灵动、庄重大气的中式屋面优点与通风采光、自由布局的西式屋身长处在这里的完美结合、相得益彰,从而使中西两种建筑文化巧妙地融为一体,展示其和而不同的韵致;这种中式占主导地位,西式从属相辅的建筑风格,体现了陈嘉庚对历史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崇尚。
芙蓉楼群 围绕着芙蓉湖畔的几座红墙绿瓦的芙蓉一楼、芙蓉第二楼、芙蓉第三楼,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嘉庚风格建筑走向成熟的标志,强调西体中用,更多地增加闽南建筑的元素,突出民族特色。中式屋顶、西式屋身的外廊建筑样式所显示的中西结合的优美建筑群形象,以红、绿色为主,白色为辅,在芙蓉湖的映衬下,色彩斑斓,犹如出水芙蓉,悠然卓立,随风揉碎的倒影留在了波光粼粼的湖面上。
建南楼群 在厦门大学的嘉庚风格建筑中,亦由“一主四从”的五座楼即建南楼、南光楼、南安楼、成智楼、成义楼组成的建南楼群最为宏伟壮观,她是陈嘉庚倾注心血最多的杰作。弧形排列、巍然矗立在山坡上,正面向南俯瞰大海的建南楼群,在花岗岩石砌筑的可容纳两万人的大看台和椭圆形大运动场“上弦场”的烘托下,腾空驾起,犹如晴天白云漂浮下的琼楼玉宇,气势非凡,璀璨壮丽。坡屋顶采用的陈嘉庚亲自设计的被后人尊称为“嘉庚瓦”的橙红色大瓦片,尤为凸显建筑的气派,给蓝天、碧海、金沙、绿树、红瓦的校园主基调平添一番美的感受。
陈嘉庚,虽然不是专业建筑师,但是他出资(或募捐)并亲自选址与规划、设计与施工,以及兴建与监造的校园建筑,美观大方、典雅庄重、坚固科学、经济实用,以其鲜明的个性风格被专称为“嘉庚建筑”而享誉海内外。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的32座代表性“嘉庚建筑”, 于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嘉庚高瞻远瞩的超然智慧和他那划时代的建筑,备受世人赞誉,是中国近现代大学校园建筑的典范,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著文称她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上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美国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格雷夫斯赞叹“这是最具世界经典的建筑之一”。
二
校主陈嘉庚选择了厦门岛南端坐落于巍巍五老峰下、碧海金沙旁的演武场地带筹建厦门大学,这里背山面海的开阔地势,有利于大规模地发展校园建设;这里依山傍水的旖旎风光,可以为教育学习创造优美的环境。建设厦门大学,陈嘉庚以他的乡情国思和审美趣味强烈地影响着校园的建筑,规划布局采用“一”字形或半月形围合式方案,独创新意。他设计与兴建的校园建筑,始终注重闽南屋顶与西式屋身的巧妙结合,形成中西糅合的建筑形态,彰显其独树一帜的风采。
因地制宜布局 说到嘉庚建筑,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陈嘉庚的“中国传统风水观念”。实质上,所谓风水观念,是他注重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和谐而非对抗的“生态适应”关系,因地制宜地在厦门大学校舍建设中的一次理想的实践。陈嘉庚提出,对建筑校舍之“最重要的不出三件事”,第一件就是“地位之安排”。强调校舍建筑的一直线(群贤楼群)、二弧线(建南楼群)、三U线(芙蓉楼群)的整体性之布局,这是厦门大学嘉庚建筑的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特征。改变墨菲的“品”字形设计,开始在开阔的演武场上五座一字形排开建筑群贤楼群时,首先注意到了的即是“中座背倚五老山,南向南太武高峰”的中轴对称格局,又采用“一主四从”与“五老山”呼应,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目的。无怪乎全国教育会和全国商会在上海举行两联合会联席会议共14省区26人代表于1921年11月22日舟抵厦门,在参观厦门大学新建筑后,无比惊叹“南普陀山脉蜿蜒,赴海而尽,大学据其高岗,有阴阳,其阴坡陀起伏,其阳平原坦莽,城形之故垒,界乎其间,气魄雄伟,不可一世”。中轴对称的主从关系格局,特别是陈嘉庚有感于“五老凌霄”而采用的“一主四从”建筑布局模式,一再应用于厦门大学造就了“壮丽”的建筑群整体美感。这本身就是陈嘉庚对自然环境深入的观察和充分的利用,借地形地势布局而做的具有强烈整体感的建筑群设计,表达了中国传统风水形势说所着重论述的建筑环境景观中的聚气藏风、互相呼应、有机联系的理想的空间构成和意象,使“驻远势而以环形,聚巧形而展势”的风水学原理,在“因地制宜”的厦门大学嘉庚建筑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合理创新结构 陈嘉庚所强调的建筑厦大校舍之最重要的三件事,首先是校舍规划布局的地位之安排,“其次就是间格与光线”。对于校舍建筑的空间结构、尺度大小,陈嘉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革陈弥新的想法,间槅要符合功能需求,通风要好,光线要足,以打造适应“新式教育”需要的合理的建筑物。厦门大学嘉庚建筑,基本上采用西洋建筑的平面布置形式,主要的有内廊式、外廊式、内外廊结合式的几种结构类型。外廊式结构有同安、集美、芙蓉楼群, 内廊式结构有映雪楼、囊萤楼、博学楼和南光楼、南安楼、成智楼、成义楼,而内外廊结合式结构的典型建筑是群贤楼。最值得称道的是群贤楼的中部内廊与两翼外廊在中央入门前厅连接,翼楼两侧以连廊与集美、同安二楼底层的外廊相连,再由连廊与囊萤、映雪楼内廊联通的五座大楼的走廊贯穿始终的建筑形式,近350米长的内外廊道一气呵成,这种用走廊串联不同建筑的做法,适合于厦门地区亚热带多风雨和多日晒的气候,方便之间的联系,很受穿梭行走者的欢迎。间槅是否合理,无非是能将虚与实、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安排好,房间宽敞亮丽,直接影响着学习与健康。陈嘉庚于1950年准备修复和扩建厦门大学校舍来学校察勘时,指出内廊式建筑不宜用作学生宿舍,认为:“学生宿舍,须建单行式门前有骑楼数尺宽”。他曾就学生宿舍的建设,写信给王亚南校长,信中还着重谈到“回国参观大学多所,大都对学生住宿处所不甚讲究,我校宜注意及之”。 “学生宿舍为什么要建筑走廊?这是上海等地方所没有的,在十年前我在新加坡有一幢房子有走廊,有时可以在那里看报、吃茶、使房间更宽敞。所以宿舍增减走廊,多花钱为了同学住得更好,更卫生。”正如陈嘉庚所主张的“只求间隔合适,光线充足,卫生无缺,外观稍过得去”,外廊式结构的芙蓉楼群学生宿舍,就是基于这样的设计理念而建造起来的。
经济实用建造 在厦门大学校舍建设方面,陈嘉庚有不少关于坚持以“经济”、“实用”为原则的理论与实践。当厦门大学创办时,有留学美国者力劝陈嘉庚“如洋人之做法,聘洋人办理”,他在福州参观了协和大学美国工程师建的备用宿舍,分析了“洋建筑”存在费用太大、工期太长、效果不彰的缺点,曾嘱林文庆校长“万万不可轻听外言”而“取极坚固可耐百世不坏之旨”。他在校舍建筑中是如何实施“经济主张”和贯彻“实用主意”的?无论大小事情,陈嘉庚开诚布公,宣称“建筑之费用务求省俭为第一要义”。他就是这么做的:早期建筑群贤楼群时,“红料(即红砖)甚乏,价奖加五”,因此,较之于红砖,石头便宜又取用方便,故“厦大全用白石造外墙”;“未便同意”诸教员的“建新式之屋料即用洋灰包铁条可坚固”的“主张”,建生物院,“楼板如用钢骨水泥,单水泥一项即须五万美元(约水泥一万包),钢骨架亦相同,共十万美元,如用木板铺砖,约需七万美元即足”,可以少花3万美元,即成了“楼板所以不能用钢骨水泥的原因”。然而,在建筑之实用性方面,陈嘉庚向来是十分尊重听取学校教职员的意见和建议,吸纳了不少来自于学校教职员的“尤适于用”的实践经验。陈嘉庚节省实用的建筑思想,在厦门大学嘉庚建筑的前期和后期都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可以通过不少例子,透视“嘉庚建筑”特点之一的“经济实用建造”的策略性意义。这正是陈嘉庚在校舍建设中自始至终倡导的“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的“经济实用建造”特点中的核心价值观的最好体现。回顾过去,我们不难从中看到,建筑之经济、实用的评判,是以洋工程师设计得是否“实用”、洋建筑材料应用得是否“经济”为条件的,但也不得不承认,归根结底“财力”才是首要的考量。陈嘉庚常说钱要花在刀刃上,“按年认捐之款,要分配积极扩充之用途,并期规模之不小”。校主用心良苦,加深了我们对那个年代“经济实用建造”厦门大学校舍的认识与理解。
取用地产物料 对于厦门大学的校舍建设,陈嘉庚一贯主张“凡本地可取之物料,宜尽先取本地产生之物为至要”。“就地取材”,是嘉庚建筑的又一个重要特色。厦门大学嘉庚建筑,前期主要采用石木结构,即群贤楼群以承重结构的内外墙、柱为石砌,楼板、屋架为木结构构筑而成。后期的芙蓉楼群为砖石木结构,承重结构的内外墙、柱为砖或石砌,楼板、屋架为木结构;建南楼群为石木混结构,竖向承重结构的墙、柱等采用石砌筑,屋架为木结构(建南楼部分为钢),梁、楼板为钢筋混凝土(成智楼为木)共同构造。厦门大学校舍采用石头、红砖、木材、壳灰等“本地产生之物”为主要建筑材料。1951年,陈嘉庚选择了九龙江畔的严溪头、大沙洲等地设立多家机砖厂,开始生成机制砖瓦,专门为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建筑烧制“烟灸砖”。最引人注目的是覆盖在西式建筑上的屋面瓦,其采用进口的铜制模具和压模机,依靠手工操作,用红壤为原料,模印烧制。这种按自己的统一规格要求生产的橙色的大瓦片,色彩特殊,大方稳重,抗风力强,隔热、保温性能好,铺设操作简便,由于在“嘉庚建筑”上大面积使用,人称“嘉庚瓦”。陈嘉庚对本地建筑材料的重视,不只是在厦门大学校舍建筑中的全数取用,亦曾注意到“闽南可兴之事业,以就较容易办到而言,如石码制砖之土,安溪烧灰之石,两项均取来寄往欧洲化验,咸称为上品原料”。 他设想用集美学校的名义,成立“集美砖瓦厂有限公司”,在石码建砖瓦厂烧制瓦片外销南洋;并同时提出在安溪湖头办水泥厂,改变福建没有生产水泥从国外进口的困境,后均因抗战爆发厦门沦陷而使计划无法得以实现。结合国情和地域条件,选择应用地方性材料建设厦门大学校舍,陈嘉庚充满了自信,在1955年6月11日晚于建南会堂举行的庆祝新校舍落成大会上,他兴味盎然的讲话“旧的房子都不是钢筋水泥的,这样坚固又省钱”,赢得了满堂的一片热烈掌声为其喝彩。
闽南匠心工艺 经眼的有关厦门大学嘉庚建筑的大量资料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形象,陈嘉庚犹如一位闽南传统建筑中的“大木匠”,即通常被民间尊称的“执篙师傅”,是集设计、监造、估料、鸠工、施工于一身的统筹校舍营造的决策者。一定的建筑艺术形式,只有通过一定的建筑技艺才能得以表现的。以岩石色彩的不同、粗细加工的不同、组砌方式的不同,创造出不同的体式格局。厦门大学嘉庚建筑,石头用料最多,主要是墙体、台基等。群贤楼和建南楼的主体均为密缝座浆清水白石墙面,石块加工细致,表面平直,边角整齐,砌体接合处灰缝密实,整体感强。其他楼的墙体除芙蓉第一、二、三楼等的立面外,全部采用“粗硺已足”的条石,还有如廊梁壁柱、楼梯踏步、门窗台楣、线脚阶基,也用石材打制与砌筑。大量使用红砖为材料的是后期建设的芙蓉第一、二、三楼,以及国光、丰庭楼群和成伟楼等。利用烟炙砖的自然纹理,结合巧妙构思的砌筑形式,将“闽南红砖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勾缝灰浆饱满、横平竖直规范的红砖清水墙,使建筑立面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和韵味。木结构建筑从来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体,厦门大学前后两期的校舍建筑,都以木结构为主的结构方式作为楼房的承重结构。所不同的是,除群贤楼和建南楼主楼外,包括群贤楼两翼在内的全部校舍建筑均采用石墙承重的西式木桁架屋架。群贤楼以木结构为梁架,精雕细琢的靓丽修饰,不但具有外在的形式之美,而且还有不同的人文内涵,美轮美奂的装饰艺术,堪称一绝,它们是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最精彩部分。厦门大学校舍,陈嘉庚选择了闽南工匠,是以他们的简练而娴熟的操作手法,平易而精湛的施工技艺建造起来的。每座建筑,无论屋顶、墙体、基础,还是整体、局部、细节,无不展示其严谨、精致的恰到好处,无不体现其实用、美观的独具匠心。
中西合璧风貌 建筑风貌,是建筑实体形态的反映,审美观感的涵括。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为基础,西方近代学校建筑功能为诉求,在“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下建造起来的厦门大学嘉庚建筑,“中西合璧”是其最基本的,也是最显著的风貌特征。陈嘉庚凭借丰富的生活履历而厚积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造就了嘉庚建筑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南洋风”。厦门大学嘉庚建筑,飞檐翘脊的绿色琉璃瓦大屋顶遵循闽南建筑传统,仿照西方建筑模式的屋身呈现浓烈的“西风”气派,但没有闽南传统建筑法度与西方古典建筑美学的制约,构成了一种不土不洋、亦中亦西的新风格。早在建筑校舍之初,有人以为群贤楼、同安楼、集美楼的屋盖采用宫殿式的绿琉璃瓦来建筑,是“洋房子戴中国帽子”,不相配称,但陈嘉庚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的观点,“一个民族,抹杀自己民族传统建筑形式,而只求模仿洋化的道路,埋没自己民族建筑的文化建筑艺术,是没有国性,是不应该的”。可以说,嘉庚建筑是他坚持的“无论走哪条路,亦须保留我国文化,乃能维持民族精神”的一惯立场的直接宣示。嘉庚建筑,折射出陈嘉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环境中既固守中国传统又汲取西方文化的“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胸襟和观念。她,是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异国的情愫通过建筑而在这里的永远凝固,是侨居国的建造设计风格融入本地传统建筑艺术而形成的中西合璧。嘉庚建筑体现于表象与内在的中西文化的“碰撞”之美,体现在广阔与包容的中西文化的“和谐”之美,这种来自于自然的人文关怀与先进的思想观念、独特的风格与精湛的技艺的有机整合,遂使厦大校舍建筑,形成了中西合璧风貌的无限魅力,体现了超越文化而永恒的精神气质。厦门大学嘉庚建筑所诠释的,正是《厦门大学校旨》开宗明义提出的“本大学之主要目的,在博集东西各国之学术及其精神,以研究一切现象之底蕴与功用,同时并阐发中国固有学艺之美质,使之融会贯通,成为一种最新最完善之文化”的最先最好的实践!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