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陈嘉庚先生的文化思想
朱立文
文化,既是人的行为模式 ,又是人的思想观念,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议题。学术界对其概念的界定达三百种之多,其内涵丰富外延宽泛;且文化类型的划分也颇多,如有主流文化、地域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乃至今日的社区文化、网络文化等等。其特征亦多种多样。而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文化思想有其独到之处,学习弘扬它,对当今贯彻党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现作如下初步评述。
一、陈嘉庚强调文化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用
陈嘉庚先生出生于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早年对农村文化的落后境况深有感触,在他所著的《南侨回忆录》中述及:“余常到诸乡村,见十余岁儿童成群游戏,多有裸体者,几将回复上古野蛮状态,触目心惊,”他将此况视为愚昧无知,缺乏文明,正由此激发他致力兴办教育,以期提高国民文化水准。诚然 ,他以为文化是人的灵魂,民族的血脉,国家的希望,社会文明的象征。
陈嘉庚先生始终把文化溶于社会之中,将文化事业看成整个社会事业的不可分割部分,视文化革命为社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1936年,他在新加坡怡和轩欢迎张馆长及国术南游团会上之演词中,评述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倡革命时,曾称:“工业需要革命,文化也需要革命,还有更重要的一项,就是心理的革命和人格的革命。”他强调文化革命与工业革命同等重要,其提及心理与人格的革命,实际上是文化革命的延伸,孕育着发展文化要以人为本的理念,此见解很值得赞赏。
陈嘉庚先生于1933年在新加坡福建会馆举行改组纪念会上之演词,更是突现他对文化重要性的灼见。他强调:“世界任其如何变动,我国固有之文化精神,万不能残缺,此理甚明也。”同时以国内外事例加以印证,称:“对于我国文化前途,应加注意,吾在事实上曾告诉吾人,如俄灭波兰,并亡其文字。当时波兰之人民,虽于强俄压迫之下 ,民间对于波国固有之文化,不忍放弃,多冒险私授波文,午夜深更,尚且父母教其子女,兄长教其弟妹,孜孜不倦。今波兰之复国,多有归功于其文化保存之力者,可见国虽亡,而固有文化尚未灭亡,终以文化之力量,而得恢复其祖国也。”
二、陈嘉庚以多视角审视文化发展的进程,呈现出多层面的态势
1、陈嘉庚先生系中华骄子,常言要尽国民天职,他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认为中华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的象征,曾称:“将来世界如何变动,祖国当局,无论走那条路,亦须保留我国文化,乃能维持民族精神,盖今日一人能保存文化,即他日千万人之文化,赖以保存,而传播于无穷也。……我辈对固有文化岂不思保存,……。”他宣扬中华文化经典之说,如和谐大同、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等,并以“诚毅”、“自强不息”为校训,还常倡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以及效法古代圣贤和民族英雄人物,如孔子、文天祥、郑成功、孙中山等等,体现其民族性。
2、陈嘉庚先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持“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他去伪存真,反对封建迷信 ,舍弃糟粕、陈旧观念与陋俗,他编写的《民俗非论集》则是对旧俗批判的有效教材,书中列举烧纸钱、作功德、迎神等十余项习俗,揭示其祸害并提出改革动议,提倡喜丧事新办等。陈嘉庚先生在批判中求创新,宣扬新文化,他曾将该书印发给国内各县市,后嫌印太少则附载于《新中国观感集》,体现其时代性。
3、陈嘉庚先生坚持中华文化民族性,但并不排外,他反对奴役文化,提倡“洋为中用”和中外文化交流,汲取世界各国先进文化。他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便是典型范例。他还常引用西方谚语,以及美国汽车大王的话:“正当失败,无可耻辱,畏惧失败才是耻辱”等。体现其世界性。
4、陈嘉庚先生以为发展文化除了要有正确理念指导,还应该通过举办文化设施加以实现。他热心兴办学校,特别是在海外办华文学校传播中华文化更是难能可贵。他还创办新闻出版、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如在新加坡办《南洋商报》、《南侨日报》与《民潮》(闽侨半月刊);倡办中华大会堂、图书馆、俱乐部等。在祖国,除办学外,还倡建集美解放纪念碑、鳌园(博物观)、华侨博物院等,体现其实践性。
值得指出,陈嘉庚先生还具有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文化的理念,他在经营实业的同时,也倡导企业文化,如订立公司分行章程,规定各种行为规范,展示格言警语,乃至设置图书室等,藉以提高员工文化素质水平,改革生产技艺与改善企业管理,增强经济效益,体现其经济文化互促性。
三、陈嘉庚竭力倡导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乃现代文化的新概念。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在面临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于2001年提出了“文化自觉”议题,他认为“‘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也许可以说,文化自觉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的一种具体体现。”即各国文化必须自觉与世界文化溶合,重视汲取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并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著名作家王蒙也提出:“自觉自信,首先是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是一种观念,一种不仅看到物质财富的建设积累,而且看到价值观念、知识系统、生活方式与精神财富的眼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不但是一个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也是一个继承、弘扬、汲取、创造史无前例的中华文明与文明中华的过程。”
陈嘉庚先生对于发展文化始终持着长远的眼光与自知之明的坚定信念,具有自觉自信的思想,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撰《福建闽南十年计划》文中就曾称:“窃念份子天职,欲行报效工作,尤以乡梓需要为急务,故不计成败,痛下决心,实事求是,以文化为基础,热忱勇往,有进尺无退寸,抱定破釜沉舟之志也。盖深信国体改革,纷乱政争,乃必经之程序,至多二三十年,自有光明安泰之来临。若不乘时即下种子,以备十多年后之收获,来免临渴掘井。”意即要以文化为基础,自觉自信,勇于奋斗;对文化进步充满强烈的向往与不懈的追求,以及推动文化发展的必胜坚定信念。这种理念还表现于当年择定厦门大学校舍奠基典礼日期及典礼牌楼横额的题字。日期为1921年5月9日,藉以告诫师生不忘卖国贼袁世凯对日签订条约的“国耻日”,要奋发图强立志当爱国者。那时陈嘉庚先生请本校国文教员郑天挺先生(后为历史学家)为牌楼横额题写“南国启运”四大字,寓意:现在厦门大学开办,则为国家南部开了好兆头,南方也有自已办的大学,必将自强不息。
总之,陈嘉庚先生强调文化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用,以多视角审视文化发展进程呈现出多层面的态势,以及竭力倡导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等理念,无不体现贯穿着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精神红线;他的为国为民价值观,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均符合当今我国所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要求,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值得我们学习弘扬。革命导师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2011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题为“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社论也指明:“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