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我们校主学校主的故事

施金城与孩子们在一起十分开心

◎陈哲恒

在铁观音的故乡安溪,人们传颂一个个我们校主学习校主的动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们校主旅居印尼侨亲施金城先生,施老一家生活极其俭朴,却三十多年来如一日,倾资兴学,至今已累计捐赠1亿余元人民币,兴建了培文师范、培文中学、培文附小、培文丽馨幼儿园,培文蔼华幼儿园,培文颜明幼儿园等六所学校,师生们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校主”,茶乡人誉他为“安溪的陈嘉庚”。

“我不是一个快活的人”

施金城先生,1925年出生于现福建省安溪县龙门镇山美村,父母生育5男2女,他排行第四,3岁丧母,5岁时由兄嫂背着到南洋讨生活。1936年他被父亲带回故乡就读山美小学,1942年考入抗战内迁安溪的集美中学,1947年春从集美水产学校毕业后到南洋谋生。

刚到南洋,他投靠大哥,先是打工,帮人家晒椰干。说起晒椰干的经历,施老记忆犹新。他说“烈日下,本该去乘凉,我却必须在炎阳下的谷埕去翻晒椰干”。后来打工帮人家运橡胶,施老说“将橡胶片装车后,老板乘车头,我则在车厢里的橡胶堆上放上一层辅垫,然后小心翼翼爬进顶蓬接近封闭的车厢,车厢剩余空间很小,人不能坐着,只能躺在辅垫上,随车一路摇晃。车厢里的橡胶片散发出的那个味道和和那个热真不是人能忍受的。”

后来,施老学做小本生意。开始并不顺利,血本无归。再后来,施老到印尼泗水发展,与人合作开办钢铁厂、水泥瓦厂、橡胶加工厂,并经营出口商务。白手起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施老在回顾他童年时代和到南洋谋生打拼的经历时说“我并不是个快活的人(闽南话意思是‘享福的人’”。但天道酬勤,经过苦心经营,事业终于小有所成。小成就是不是很有钱,不是富商巨贾。她大女儿施镁镁女士说:“我爸爸的钱是一点一点赚来的。他办学的钱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我有一个梦,有机会要在家乡办一所小学”

施金城先生1942年就读于内迁安溪的集美中学,尔后就读于集美水产学校。负笈集美学校期间,他深受集美学校校主陈嘉庚先生捐资办学精神的影响。1947年施先生从集美水产学校毕业回到家乡,看到家乡依然在旧祠堂里办学,就萌生要在家乡办一所小学的愿望。他说“办在旧祠堂里的小学,光线阴暗,前有厕所,后有尿缸,臭气熏天。当时我就想,要是能象集美校主嘉庚先生一样为自己的家乡办一所宽敞明亮、空气清新的小学多好呀!”

当时尚不能独立谋生的施先生,暗暗在自己心田里播下效仿嘉庚先生,捐资办学,造福乡梓的梦想的种子。

地道酬善,施金城先生的梦想终于在1982年得以实现。1982年, 58岁的施先生回到了阔别35年的故乡。这时,中国大地刚刚从文革的劫难中解脱出来,百废待兴。当他看到夕阳西下的家乡田间还有很多人在劳作时,他觉得这样勤劳的乡亲是充满希望的,我们的国家很快会兴旺起来。他觉得应该为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国家做点什么。于是,在集美学校深受陈嘉庚先生风范感染的施先生不计自己的财力,决定捐资为家乡创办一所小学。没曾想,他竟然由此走上了一条漫漫30多年的兴学之路。

“我有生之年一定要尽力而为,一直到无力为止”

1982年,施先生开始着手捐资创办小学,投资30万元,1984年秋季,小学建成,起名培文小学。小学生入学了,却招不到合格的师资。当施先生了解到当时的小学教师大部分是民办、代课教师,有近80%是不合格的情况时,他心急如焚,说:“没有合格的教师,家乡的子弟岂不是要永远不识字,给人做牛做马,孩子的教育事大。这样的事老天爷到现在才让我知道,我知道了,如果不想办法解决,我岂不是失德?”在安溪县人民政府的倡议下,在民国时曾任安溪县县长、指书书法家王瑞璧先生的鼓励下,施金城毅然决定为家乡创办一所师范学校。1985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他创办了培文师范学校。这是安溪县有史以来第一所师范学校。

回想培文师范的创办过程,施先生感慨万千。他说:“如果事先知道创办一所师范需要那么多钱,我死也不敢答应。说来真见笑(闽南话意为‘惭愧’),我当时处境艰难,吃了上顿不知下顿在那里。多少钱到手,我就拿多少回来办学。”自从他答应创办培文师范并获得省政府批准那时起,施先生就一次次回乡,一次次写信,仔细过问学校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到1990年底,施先生已捐资建起了教学综合楼、办公楼、琴楼、4座学生宿舍楼、2幢教师宿舍楼和师生膳厅,学校已初具规模,硬件设施在当时的全省中等师范学校中可以算是比较好的了。这些建筑投资累计超过700万元,远远超出了施先生原来捐资的预想和财力,有时施老借钱举债,但他无怨无悔。施老并非富商巨贾,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十分节俭。他们住在老店屋,使用破旧电风扇,他们舍不得花钱雇保姆帮忙做家务,五女一男都由他和夫人一手带大,他儿子结婚时连一张新床都没买。为了培文师范的发展,他却源源不断地注入资金,希望家乡教育事业早日起色。更为感人的是,在进行心脏血管搭桥手术时,他仍念念不忘培文,他说,“培文师范是我心血的结晶,免不了要多关心。万一手术失败,岂不是要含怨九泉!”从1982年到今日,施金城先后创办培文师范、培文中学、培文附小、培文丽馨幼儿园,培文蔼华幼儿园,培文颜明幼儿园等六所学校,还在安溪实验小学捐建了一幢教学楼,同时还助建官桥医院综合门诊楼,累计捐赠超过1亿元人民币。

“虽历尽艰辛,但我从不后悔”

施金城竭尽全力,倾资办学,办学过程一波三折,每一所学校的创办,既有无限风光的瞬间,也有让人伤心落泪的时刻。培文几所学校一路走来,咸酸苦辣甜,五味齐全,其间的苦乐滋味只有校主施金城先生及其家人才会知道。对于培文师范和培文中学的发展,施金城先生经历了从热心、灰心、不死心,到今天的历尽艰辛后的百倍信心。而支撑这一艰辛历程的是施金城先生一颗顽强不息的大爱之心。

施金城的义举一度不为乡亲理解,他们认为创办师范学校,利在泉州,利在安溪,却用了乡亲们赖以生存耕作的土地。特别是学校围墙建起来后,部分人家的出入受到了影响,于是就有了白天围墙刚砌好,晚上便被偷拆的事发生。在短短的10年间,学校经历了多次改制:从培文师范,到培文工艺美术学校,再到泉州师院附属培文实验高级中学,再到后来附近的榜头中学并入,转型为完全中学。其间的焦灼与辛苦,施先生从不言及,始终信心满怀。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政府要求校舍要符合抗震标准。培文中学有14000多平方米校舍不达标,需要拆除重建。学校重建资金不足,施老不顾年事已高,毅然承担起捐资的重担。他说,“宁愿省吃俭用,不忍校舍破漏。历经风霜雪雨,辛酸苦辣,从不悔恨,深信汗水不白流。”“只要能设法补救,不管多困难,有生之年我愿意负责所有既定工程,依然会每月按时汇款。”如今只拥有一个规模不大的铁钉厂的施老先生仍在坚守承诺。他说:“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会坚持做下去。如果大家群策群力,想想办法,我相信培文的难题肯定能解决。”

2014年4月23日,培文系列学校的师生在培文中学庆贺施老九十大寿。得知学校在为施老祝寿,临濮施氏宗亲会和山美村的乡亲送来了祝寿的匾牌,安溪县委书记、县长也来了,乡亲们的理解和安溪县主要领导的到来给了施老无限的慰藉。

“培文就是我的一个孩子,孩子有困难,我当然要帮忙”

2013年12月12日,培文中学等系列学校的校长、园长受县政府委派到印尼泗水看望施金城、梁丽馨伉俪。我们到达印尼泗水施老家中已是半夜12点多,年逾九十的施老迎候在家门口。见到我们,施老亲切地说:“快到餐桌上吃面线汤,不要饿着。”简朴的一句家乡话,情同父母,让我们倍感温暖,有如回家。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再度到施老家中。他的家说是“别墅”,其实是施老买来的二手房。房子有二层,估计不到160平米。一层是施老伉俪的卧室,二层是施老儿子景明夫妇的住所。原以为在家乡捐资超亿元的施老居住的“别墅”应该是光鲜高大,金碧辉煌,豪华气派,未曾想却是这样的朴实无华。屋里是寻常的家具、普通的电视。在简单装修的四面墙上,客厅的正面的墙上悬挂的是施老儿子结婚时拍的全家福,一侧挂的是“处事待人诚为本,持家立业俭为先”匾幅,在通往后院的过道上方悬挂的是培文中学的全景图,还有施老几次还乡时,与培文师生的几幅合影。此外其它的几幅悬挂是“厚德载物”、“世长势短不以势处世,人多仁少须择仁交人”。施老客厅的布局,让我看到了施老人生座右铭“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的现实生活诠释。我们看到了一个温馨家庭的幸福生活和主人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我们向他汇报一行来泗水的主要任务是看望他老人家和探望病中梁丽馨女士时,老人家眼睛湿润了,神情显得十分满足。他的神态让我对“乡情”和“知足”等词语有了新的感知。在向施老汇报学校工作时,我们谨记县领导的叮瞩:“你们的任务是探望,千万不要向施老说学校的困难,再向施老伸手了。”但施老却惦记着培文中学还未摆脱困境,说“培文就是我的一个孩子,孩子有困难,我当然要帮忙。”“我的时光有限,我设法再筹200万美金为培文中学建一幢教师公寓,修缮培文中学综合楼和3号教师宿舍楼,升级改造学校田径运动场。你们要抓紧呀!”

此次探望,让我们有机会亲眼见证了施老先生的慷慨和生活的俭朴,也让我们对李尚大先生对施老的赞许感同身受。李尚大先生是这样评价施金城先生的:“……自奉甚俭,克勤克苦,不先为自己求安乐……所作所为,比大富翁捐献了亿万元,更具有价值。你不是想利用做善事来显耀你自己,作为自己的点缀。你办学校的钱,不是你多余的钱,是你辛辛苦苦挤出来的钱。你的诚意令人深深感动,你的义举鼓舞了其他同侨,会影响许多同乡追随你的后面,为家乡做出贡献。你的功绩会留与家乡的人世世代代怀念你,我也以无比尊敬的心向你致敬礼!”

施金城倾资兴学的事迹,在茶乡大地家喻户晓。福建省人民政府先后在培文中学和培文蔼华实验幼儿园勒碑纪念。    (本文作者:安溪培文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