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飞虎”英雄的家国母校情

一、“飞虎”英雄的家国母校情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之际,70多年前加入“飞虎队”的12名中国飞行员唯一健在的“飞虎”英雄陈炳靖回到福建,卷起了一阵阵飞虎英雄旋风。

陈炳靖1918年出生于莆田,1936年毕业于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1943年3月成为陈纳德将军所创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即“飞虎队”, 第14航空队23大队75中队准尉飞行员。

飞虎英雄事迹十分感人,听了他的故事,人们不禁为他那份对祖国、对故土、对亲人、对母校的深情所感动。这感情是那么自然,那么深厚,那么真挚,那么坚贞,使人动容,催人泪下。

9月9日,陈炳靖回莆田玉湖陈氏宗祠拜祖。应莆田玉湖陈氏理事会的邀请,莆田集美校友会和集美校友总会派代表参加了这项活动。莆田陈氏宗亲和莆田乡亲及各界人士在玉湖陈氏祖祠迎候。陈炳靖老先生来了,一位97岁高龄的老人,外貌有些清癯,但神采奕奕。他一下车,就在祖祠庭院入口的牌楼前深深地三鞠躬,他脸上的肌肉激动地抽动着,眼泪在眼眶里转着。在欢迎的人群中,有人向他介绍集美校友总会理事长任镜波。听到是集美母校的来人,他紧紧握着任镜波的手,说:“集美,集美,忘不了的集美。”他还说,“我们是兄弟。是兄弟,不是朋友!”他的话乍一听,有些费解,但细加思索,便可知老人家另有一番深意。老人的阅历告诉他:血浓于水,兄弟是永远不变的,不管怎样怒目相向,最后总是要走到一起来的;而朋友,往往因利益、志趣相投而聚,也可因利益、志趣而散。正所谓“只有永久的利益,没有永久的敌人”之说是也。他的话的深层意思是:我们是校友,是兄弟,这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

进入祖祠,天井后的台阶上有左右两列长案,东侧的案头上摆着龙眼、香蕉、桔子,陈老吃了一颗龙眼,细品着其中味,说:“这才是家乡的味道。”

他和任镜波谈起在学校的情景。任镜波说:“陈老,您是渔航高二组的。我的一位老师叫林维荃,是渔航十一组的,也是你们莆田人。你们两位同年毕业,都属我的师辈。他是渔航,你是高级渔航,他的岁数比你大,你的层次比他高。论岁数,我该称你为师叔,论学历,你应该是师伯。你说我该怎么称呼你好?”

“什么也不要称呼,我们是同学,称同学就很好,亲切。”陈炳靖说。

祠堂的西侧一列长案上,备有笔墨宣纸等文房四宝,供嘉宾挥洒题字,留下墨宝。任镜波应邀写下:“集美育英才   玉湖出人杰”。众人皆称好。《集美校友》主编陈经华,因为祖上也是颍川人士,和玉湖陈氏算是同宗,宗亲相见,心血来潮,也写下两句:“源自颍水沐世泽  根在集美感嘉恩”。除了宗亲情缘,还有同是陈老培育的集美校友情分。

在一片掌声中,陈炳靖老先生挥毫写下:“生为中国人  死为中国魂”。爱国豪情动天地,英雄气概贯长虹。

陈炳靖题词

任镜波代表集美校友总会赠送他百年校庆纪念章,他高兴地佩戴在胸前。任镜波还赠送他总会编辑出版的画册《伟人伟业》。陈老看到画册封面上的陈嘉庚油画像,激动不已,把画册紧紧贴在脸上。他戴着纪念章,手捧着印有陈嘉庚肖像的画册,和任镜波在陈氏宗祠供奉着的陈氏列祖列宗的尊容前合影。许多宗亲和嘉宾也争着抢这个镜头。

任镜波陈经华与陈炳靖合影

两天后,9月11日,莆田集美校友会在莆田三正半山温泉酒店举行宴会欢迎飞虎英雄陈炳靖校友,任镜波率集美校友总会代表团应邀出席,他们都穿着印有“诚毅”校训的T恤。陈炳靖看到任镜波胸前的“诚毅”二字,眼睛一亮,动情地念道:“诚毅!”。任镜波把准备送给他的两件T恤奉赠给他,他高兴地接过。出人意外的是,他竟然当即脱下西装外套,把文化衫套穿在衬衫之上,露出衬衫的两段长袖,但他一点也不在乎,反而感到很高兴。他就这样穿着T恤,上台致辞,敬酒、碰杯,整场晚宴,他的衣着都这样,没有变。

任镜波赠送给他一幅前天《集美校友》副主编钟国平拍摄的他们两人亲切握手的照片。照片装在大镜框里,更显得好看。照片上方是“集美校友”四个大字,还有2015年第五期等字样。任镜波指着照片告诉他:“我们是校友,照片上,我们背后有您的乡亲,我们相会在您故乡的土地上,在你们陈氏祖祠前,别有一番意味。《集美校友》编辑部已决定用这幅照片作为今年第五期的封面画。第五期要到10月25日才出刊,现在我们事先把这一期的封面制作出来,奉赠给您,表示我们对您的敬意。”任镜波还赠送他一条写着“一片冰心在玉湖”的条幅,那是任老人家的手笔,他巧妙地套用唐朝刘禹锡 “一片冰心在玉壶” 的诗句,把“玉壶”换成陈老的故乡“玉湖”。陈老会意,开心一笑,连声称谢。

2015年第五期《集美校友》封面

第二天,9月12日,陈炳靖校友回到集美母校,受到集美大学辜芳昭书记和苏文金校长的热情接待。集大领导把他16岁时进入私立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渔航高二组学习的学籍登记表赠送给他。这是母校的馈赠,是无价之宝。他捧着装在镜框里的学籍登记表,和辜芳昭书记、苏文金校长合影。他那溢于言表的喜悦很快就出现在报刊和网络上。

在集大党委宣传部部长林斯丰陪同下,他出席了座谈会,参观了集大新校区。他感慨地说:“以前这一片都是滩涂,现在建设得像公园一样,到处都是高楼大厦,真的让人很骄傲。”1936年他离开集美到上海后,就再没回过母校。

林部长陪同他参观了陈嘉庚纪念馆。他们登上高高的石台阶,来到纪念馆的正厅,那里矗立着陈嘉庚先生的汉白玉雕像。见到校主,陈炳靖毕恭毕敬地三鞠躬。在纪念馆,他看到许多熟悉的面孔和名字,这勾起他对往事的回忆。他兴奋地向同行者讲述着一段段的珍闻轶事。

在莆田、在集美,陈炳靖都饱含深情地给乡亲、校友讲述他的传奇故事。1936年,他18岁,毕业于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在毕业生中,他年龄最小,但成绩最好;1937年,他在上海实习期间,日寇进攻上海。看到上海街头被日军惨杀的儿童尸体,他义愤填膺,毅然放弃到印尼投奔大哥的计划,报名参军;他受过海、陆、空军的训练,奇迹般地成为“飞虎队”的队员;他与日寇鏖战蓝天,不幸落入敌手,九死一生,终不改“中国空军”的身份,爱国之情,忠义之举感动了几代人。

在集美母校,陈炳靖一再告诫学弟学妹们: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定要“忠”、“孝”、“仁”、“义”,在国家危难的时刻要敢于挺身而出,在家庭遭遇困难的时候要担负责任。

陈炳靖出生于莆田望族玉湖陈氏,这是一个有着忠义英烈传统的宗族。陈炳靖的先祖是北宋抗金名将陈俊卿。陈俊卿当过宰相,他主张“人才者,国家之命脉也。人才当以气节为主。”宋朝末年,元兵入侵,四邻皆降,而玉湖陈氏在陈文龙、陈瓒的率领下,坚守兴化城,不惜一身死,不惜一族亡,前赴后继,宁死不屈,满门忠烈。其后,元朝皇帝下诏访求陈文龙子孙,拟录用为官,竟无一人响应,表现了陈氏族人的高尚的人格操守和忠义气节。作为莆田玉湖陈氏子孙,陈炳靖继承了陈氏先祖的基因,具有高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陈晨)

 

 

二、“飞虎”英雄陈炳靖校友返校

11日下午,“飞虎”英雄陈炳靖校友返校座谈会在中山纪念楼举行,校领导辜芳昭、苏文金、黄德棋、于洪亮,校长助理叶光煌出席座谈会。

校领导与“飞虎”英雄陈炳靖

座谈会前,校领导与陈炳靖校友举行简短的见面会。见面会上,陈炳靖激动地说:“79年了,我做梦都想回到母校集美学村”。校党委书记辜芳昭、校长苏文金向陈炳靖校友介绍了学校的发展情况,代表母校热烈欢迎陈炳靖校友“回家”,并向陈炳靖校友赠送了一件特殊的礼物——82年前陈炳靖校友考入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时的学籍卡。

在热烈的掌声中,97岁高龄的陈炳靖校友在辜芳昭的陪同下来到了中山纪念楼五楼,与200多位师生代表见面、座谈。辜芳昭向大家简要介绍了“飞虎”英雄陈炳靖校友的传奇经历和他为国家民族做出的贡献,代表母校4万多名师生向陈炳靖校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座谈会上,陈炳靖校友满怀深情地讲述了他的抗战经历。1937年末,他在上海商船实习,目睹日本飞机横行无忌,肆意轰炸,无辜儿童惨死街头,他愤而从军,到杭州笕桥考入中国空军12期。后被秘密送往美国接受飞行训练,1943年被分配至美国航空兵第14航空队,成为“飞虎队”23大队75中队一名准尉飞行员。他为自己鏖战长空、保家卫国的英勇壮举自豪和骄傲。他对母校的巨大变化感到高兴,对祖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骄傲,希望年轻一代勿忘历史,要有担当精神,要爱国、爱家、爱同胞。

辜芳昭在致辞中说,陈嘉庚先生在创办集美学校时,就给这所学校注入了爱国的灵魂,爱国一直是我们学校的优良传统。70年前的抗日战争造就了英勇抗敌的战场英雄,今天,国家建设依然需要英雄精神。他希望同学们,磨砺意志,振奋精神,好好学习、掌握本领,争做社会前进的推动者,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争取在新时代的英雄谱系上留下鲜亮的烙印! (季达轩)

 

三、莆田集美校友会热烈欢迎“飞虎”英雄陈炳靖校友

9月10日,莆田集美校友会在莆田三正半山大酒店聚会,热烈欢迎“飞虎”英雄陈炳靖校友回归故里。

陈炳靖校友是抗战时期美国飞虎队中12名中国队员之一,是集美水产航海学校渔航高二组毕业生。

陈炳靖在莆田集美校友会林启仁理事长陪同下步入聚会厅,受到在那里迎候的校友和嘉宾热烈欢迎,并在主桌就坐。厦门市统战部副部长林汉义、集美校友总会理事长任镜波等应邀出席。出席聚会的有莆田集美校友会理事会的成员,有莆田集美校友会属下的集美大学校友分会、集美轻工校友分会、原集美水产水专校友分会、原集美航海学院校友分会、原集美财政专科学校校友分会、集美中学校友分会负责人及代表。莆田玉湖陈氏宗祠理事会负责人等嘉宾应邀出席。

莆田集美校友会副理事长林茂苍主持欢迎仪式。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金涛致欢迎词;林汉义、任镜波在会上讲话。他们都高度赞扬陈炳靖校友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勇赴国难、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和斗争精神,赞扬他是陈嘉庚先生的好学生。

陈炳靖校友在一片掌声中讲话。他已97岁高龄,但精神矍铄,思路敏捷,十分健谈。他讲述自己投笔从戎、为国杀敌的生动故事。他九年接受海、陆、空三军种的严格训练,后被选入飞虎队,勇上蓝天痛打日寇飞贼;他面对凶残的敌人,坚贞不屈,维护中国人的尊严。他为今天祖国的强大而自豪。交谈中,他对集美学校、对校主陈嘉庚一往情深,对“诚毅”校训表现了及其深厚的感情。他的故事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当集美校委会、集美校友总会把一件印有“诚毅”二字的T恤衫赠送给陈老校友时,他当即脱掉西装外套,把那T恤衫穿上,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与会人员与陈炳靖英雄合影

陈炳靖校友是应国家之邀从香港赴京参加9·3大阅兵的。日前,他应邀到福建访问,到达福州,回到故乡莆田玉湖,受到当地领导、乡亲和集美校友的热烈欢迎。回到故乡,他反反复复说着同一句话:“我回家了!”(肖尤晨)

 


四、阿靖叔公

在乡里,不论长幼,大伙儿都 “阿靖叔公!”“阿靖叔公!”地称呼老英雄陈炳靖。这首先是出于他年长,更关键还在于他曾经是飞虎队英雄,打过鬼子。提起阿靖叔公的大名,乡亲们无不翘大拇指。

对于乡亲们称他为叔公,他乐于接受,他说这样格外亲。对于乡亲说他是英雄,他却说打过鬼子的都是英雄。

陈炳靖与小学生在一起

阿靖叔公上次回乡是三十年前的事了,那是给老母奔丧,是大悲。他说这次就是走不动了爬也要爬回来,为的是纪念打鬼子胜利七十周年,也为了亲眼看一看祖国的强大,是大喜。

阿靖叔公的回乡,引得乡亲们翘首以盼。作为当年抗日飞虎队唯一幸存的中国人,要是少了他,纪念活动的确要逊色不少。就在乡亲们的期盼中,他回到阔别的故乡,回到朝思暮想的母校,回到他人生航程的起锚点。

阿靖叔公生长在那个“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年代里,这就注定他要面对坎坷的命运,注定他要与祖国一起走过那段峥嵘岁月,注定他要坚强地面对血和泪的洗礼。

五四运动前夜,阿靖叔公出生在东南沿海这座古城里。历史上,这里被誉为“文献名邦,海滨邹鲁”,文化积淀丰厚却不泥古,不迂腐。新文化运动的清新空气很快被接纳了下来,县里兴了新学,阿靖叔公有机会进入“砺青学堂”,接受现代教育,完成科学知识的启蒙。

阿靖叔公的少年理想是成为一名航海家,驾驭航船游历天下。他走进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村,在南国那座美丽的校园里,他学到了航海知识和技能,还接受“诚毅”校训的教导,明白了国与家的关系,更对自己名字中的那个“靖”字,于国于家的份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卢沟桥事变后,日寇铁蹄大举南下,蹂躏我中华大地,全国同胞展开风起云涌的抵抗。此时,阿靖叔公正好随船实习到了上海。沪上的街头,他目睹同胞惨遭日机轰炸,尸横遍地。那惨不忍睹的场面坚定了他“弃航就空,报效祖国。”的决心。

日后,有人夸赞阿靖叔公此举是英雄义举,他却并不以为然。他说:“中国人自己不抗日,难道还要等外国人替我们抗日?”他还说自己只是尽匹夫之责。

正是那朴实的爱国观的引导,阿靖叔公的人生航向就此改变。一位学习航海知识的人却要翱翔蓝天,海中蛟龙成了天上飞虎。他成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的一员。

在美国飞行基地,聪慧的阿靖叔公很快就掌握了战机飞行技术。然而,当他怀着急切的心情向队长请求参战时,陈纳德队长却摇着头说必须通过跟班才能独立驾机参战。于是他就驾机腾空、翻翔、俯冲等一连串娴熟的飞行表演来表达自己拳拳之心。这一切队长都看在眼里,那位以严谨著称的飞行管理家也由衷佩服他的机灵,连连夸赞道:“中国人真是天才的飞行家。”

殊不知,早在十年前集美航海学校就给了他天文航海、地文航海知识和航仪操作技能。只不过原本用于乘风破浪,如今用在搏击长空。

其实,叔公的心里还有另一笔更急债,那就是祖国母亲正在魔掌下呻吟,等不起冗长的程式,他亟需一飞冲天。

就这样阿靖叔公跃上蓝天,成了扑击恶狼的飞虎。

保卫大后方、保护运输线、深入敌占区轰炸敌方基地……

两年后,就在一次飞抵越南轰炸日寇港口基地的空战中,战机受伤坠入丛林,他迷失了六天六夜,却奇迹生还。

出了虎穴又掉进狼窝,在越南的法军将他交给日寇,鬼子缝合他的伤口,将二十六片弹片锁在体内,任其溃烂致死。他还是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狱中他流失全身七成的血液,居然奇迹般地存活下来,他改写失血生返的极限记录。

……

两年的日寇黑牢里阿靖叔公备受折磨,九死一生。乡亲们都说阿靖叔公命真大,他却说那全靠家乡的妈祖娘娘保祐。

此后七十年,阿靖叔公漂泊海外,做最多的是故园梦。他梦见到高堂双亲依然健在,正呼唤着自己的乳名,他就高声应答,不料应答声吵醒了身边熟睡的老伴,老伴推搡责问:“你这不是在家里,还梦什么家?”他说:“不,这不是我的家乡,我的家乡在祖国。”

梦中,他回到学生时代,美丽的学村,老师总有上不完的课,同学总有问不完的问题。

这回,阿靖叔公是迈着蹒跚的步伐回来的。乡里一帮会乐器的人,探听到阿靖老叔公喜欢听家乡的“十音八乐”,于是有带笛箫的,有带胡琴的,有带琵琶的,三五成群从古城各个角落聚集到古谯楼上,一遍又一遍地演奏十音古曲《驻云飞》、《黄河水》……

千年古城楼,临时拼凑的乐队用古老的乐器演奏流传了上千年的家乡古曲,阿靖叔公听得入迷,乡愁被煮得更浓稠了,稠得都化不开。

有人送来一碗太平面,他迟迟舍不得动筷子,提鼻子远远地闻着,用颤巍巍的手指着说:“那正是我梦中妈祖面的味道。”

回到母校,小学弟们递上笔记本,请阿靖叔公题个字,百岁老人依然写一手秀挺的字。一旁的语文老师细细端详,说那字里透着唐风宋韵,老校长则感慨道:“倜傥书生,无情的岁月却将他打磨成赳赳战士!”

讲堂上,面对于簇拥而来的少年,老人谆谆教诲晚辈们:“爱我们的国家,就把她建设好,让我们的子子孙孙,永远也不再像我这一代人那样,承受那么多的苦难。”

说着说着阿靖叔公哽噎了,听着听着大伙儿的视线也模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