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军旅作家白刃的传奇人生

·张培春
白刃,原名王寄生,集美校友。当代中国文坛上一位独具特色、富有战斗性、传奇性的部队作家,白刃是他的笔名,他的笔名还有王爽、蓝默。
从南洋谋生到集美求学
白刃幼年失母,8岁起在老家永宁读过两、三年私塾。1932年,14岁的白刃随叔父去菲律宾谋生。在马尼拉,他当过学徒,烧柴火、买菜、擦玻璃,什么都干。他也卖过报纸,卖过蚊香。
1935年白刃到菲律宾马尼拉华侨中学半工半读,曾任《华侨商报》、《新中国报》译员。1936年,白刃在马尼拉参加学生抗日救国会和民族武装自卫会等救亡团体,参与编辑《救亡月刊》,开始学习写作诗歌、小说和散文,使用笔名王爽。
1937年春天,日寇的铁蹄越过长城,在华北平原横冲直撞!眼看山河破碎,祖国危在旦夕,国内人民掀起了抗日怒潮,海外华侨也奋起响应。白刃决心回国参加抗战,他辞别第二故乡,途经香港回到厦门,遇到几位华侨青年,结伴北上到了南京。
几位年青人血气方刚,一脑子幻想,以为到了南京,立刻可以加入抗战行列。为了能直接与日寇作战,他们幻想着“航空救国”,投考了航空学校,但没有被录取。几个同伴返南洋去了,但白刃不死心,准备待机再行北上,于是考入集美中学,在初中46组念书。
集美本是求学的好地方,但因战事日趋紧张,集美中学内迁安溪办学。白刃参加了集美联合中学战时青年后援服务团,担任进步师生创办的《血花日报》(油印刊物)的收音员和编辑。他白天参加宣传、演出,晚上收听南京电台的广播,记录前方抗战的消息,编成稿件给《血花日报》刊用。他还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演讲比赛、街头表演、戏剧晚会,控诉日寇的暴行,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1937年寒假,白刃回永宁探亲,他耳闻泉州驻军旅长钱东亮在泉州地区鱼肉乡民、胡作非为的诸多劣迹,非常气愤。于是以“王爽”为笔名,写了一篇长篇通讯《国难深重下的泉州军政》,揭露国民党驻军的罪行。文章寄给汉口李公朴主编的《全民周刊》,并于1938年5月发表。钱东亮旅长看了文章,暴跳如雷,下令追查。
故乡不能久留了,在原南洋中学的老师董冰如(时在郭沫若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三厅工作)的鼓舞下,白刃抱着北上参加抗战的愿望,去了延安。途径广州时,白刃碰到了林有声和陈耕国两位集美同学。10月初,东山百子路八路军办事处为他们开了介绍信,3人几经辗转,终于到达了仰望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白刃也开始了他几十年的军旅生涯。
从战地记者到职业作家
1938年到达延安后,白刃上了抗日军政大学学防毒化学。1939年白刃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被分配到山东115师司令部当参谋。组织上从表格里发现了他在《华侨商报》当过员工,写过文章,就把他从司令部调到政治部,参与《战士报》和《时事通讯》的采编工作。1940年6月,他被任命为《时事通讯》的总编辑,年仅22岁。他当记者、作主编,打仗时下部队,采写新闻通讯,报道指战员的英雄事迹。他用采编中获得的“灵感”,不断写点小说、诗歌发表。
1940年,八路军115师在山东白彦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肉搏战。白刃当时正是随军的新闻干事,战斗结束后,他写了一篇通讯《在观察所》,发表在《时事通讯》上,署名白刃。从此,白刃这个名字被沿用下来,成了当今中国文坛上一位部队作家独具特色的富有战斗性、传奇性的笔名。
1943年,部队“精兵简政”,《战士报》停刊,白刃给肖华主任打报告要求下连队锻炼,得到批准,他下到连队当指导员,和日伪军打了几仗。不到一年,他又先后被调任海滨军区主编《民兵报》,调回山东军区编《山东画报》。日本投降后,他随军到东北,担任安东广播电台台长,以后又担任西满军区和东北后勤部宣传科长兼《后勤报》主编。
在哈尔滨,白刃看了许多苏联卫国战争的电影和小说,觉得中国共产党自1925年北伐战争以来,历经10年内战、8年抗战,及正在进行的解放战争,产生过无数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故事,应该用文学艺术的形式反映出来。他同时认为自己经历了10年战争生活,打过仗,有生活基础,可以试试。于是在访问了俘虏营的“解放战士”以后,一晚上写了10000字的短篇小说《谁是敌人》,寄给严文井。文章很快在《东北日报》发表。接着他又发表了《桥》和《小周也要当英雄》等小说。
小说见报,颇受欢迎,白刃增加了信心,要求到前方部队当记者。总政宣传部部长肖向荣同意他上前方,调他到6纵队当记者。白刃争分夺秒深入连队,在行军的马背上构思,在战斗的间隙中创作,不断在《东北日报》上发表小说。他相继参加了辽沈、平津两大战役,写了大量新闻报道和战地通讯,也写诗歌和短篇小说,并构思反映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北平和平解放后,白刃把在东北写的短篇小说汇编成册,以《生死一条心》为书名,交由新华书店出版,这是他进关以后出版的第一本书。
解放后,中南军区复办《战士报》,调白刃为编辑科科长。任务重,工作量大,他只好把写作放在业余时间。在写完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第一部后,又接着写话剧《糖衣炮弹》。话剧由中南军区文工团排演,参加中南军区汇演,得了优秀奖。但长篇小说命运不佳,出版后遭到《解放军文艺》、《人民日报》等报刊的批判。
“三反”“五反”期间,白刃成了批判对象。他不得已作了检讨。科长当不成,改任创作员。
因祸得福,正合他意。从此,白刃当了几十年的创作员。
笔耕不辍 硕果累累
1955年白刃转业到北京市文联工作,当以稿费为生的职业作家。在8年的职业化中,白刃生活全无着落,但他写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有长篇小说《战斗到最后》和话剧《糖衣炮弹》(更名《后方的前线》),还为青年艺术剧院写了话剧《白鹭》,为沈阳话剧团写了《兵临城下》和《战火纷飞》,为辽宁人艺写了《踏遍青山》等。这期间,他还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平常人的故事》、《镇海石》及诗集《前进的回声》等书。话剧《兵临城下》,后来由林农导演,拍了电影。
1958年炮击金门时,白刃两次到厦门前线采访,他几乎跑遍厦门周边的大小岛屿,写了大量诗歌、特写和战地通讯,在各地报刊发表。
1962年,白刃的话剧《兵临城下》在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之际,在全国许多城市公演,获得极大成功,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兵临城下》进京上演时,得到好评,周总理连看3遍,每次看完都提出修改意见,改编电影前还专门找他到中南海谈了两小时。
1963年,白刃重新穿上军装,调回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上校军衔,恢复工资,专业从事文学创作。
可惜好景不长,1966年,江青点了《兵临城下》的名。此后《兵临城下》被当成大毒草批判,全国大小报刊群起而攻之。
《兵临城下》给白刃带来了盛誉,也给他招来了厄运。白刃在盛誉面前没有倨傲躺下,在厄运之中也没有畏缩不前。
粉碎“四人帮”后,《兵临城下》重新排演,影片重新放映。好评如潮。
1979年白刃调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工作。他为少年儿童出版社写了《罗荣桓的故事》,又参加《罗荣桓传》的编写,还出版了《罗荣桓元帅记事》等书。八十年代初,白刃去菲律宾探亲,滞留香港,写了《南洋漂流记》和《龙真人出山》两部长篇小说,先由香港报刊连载,后结集出书。回京后,他又写了《香港见闻》和《永不凋谢的花》两部文集。
改革开放以来,白刃经常来往于香港、深圳,为香港《文汇报》、《大公报》、《镜报》等报刊写文章,还写了《好梦难圆》和《蓝色海洋》两部电视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集中精力创作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续集,并于1996年出版。
70多年来,白刃在国內外出版小说、剧本、诗歌、散文30余种,茅盾、丁玲曾为其作品做过序。
白刃于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中国电影基金会名誉理事,中华归国华侨文艺协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名誉委员。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红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奖章,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7卷本的《白刃文集》,400多万字。《白刃文集》出版后,白刃将书赠送给曾经战斗过的部队、家乡的大中小学和北京、广州、厦门等地的大图书馆,以及海内外的诸多亲友。
2009年7月17日,白刃与邓友梅、李希凡、李瑛、屠岸、朱寨、袁鹰、高莽、玛拉沁夫、张炯等十位老作家,代表从事文学创作60年的会员接受了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荣誉奖章证书。
(本文根据白刃的《白刃全集·自序》、《忆集美》、《故乡·母校》、石狮侨报《记蜚声文坛的石狮归侨军旅作家白刃》等文章整理而成。小标题是编辑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