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曾国杰:诚育真情  毅为教育

泉友

(一)

走进泉州六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朱龙泉科学楼”前刻有“毅”字校训的石碑周围穿着胸前绣有“毅”字校服的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的同学们;走入“陈嘉庚纪念堂”,被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一世楷模陈嘉庚校主雕像矗立在前厅正中央,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这里,仿佛就是集美学校。望着学校里体育馆、图书馆、科学楼、教学楼,我们不由得想起在集美母校学习、生活的情景。这样的精心布局和完美建设,凝聚着泉州集美校友会名誉理事长曾国杰校友父子的毕生心血,记录着他几十年为之奋斗的成功和喜悦。

泉州六中始建于1916年,原名“泉州私立中学”,曾国杰的父亲曾焕濬先生是其中重要发起人之一。在办学经费难以为继时,幸得陈嘉庚先生慷慨赞助。陈嘉庚在《南洋回忆录》中写道:“泉州有一私立中学,系诸学界人苦心创办,成绩颇好,后因经济困难,将停止,余念泉城为文化之区,不忍放弃,故捐资维持。”据历史统计资料,陈嘉庚先后给该校捐资二万多银元,并亲任该校首任董事长。曾焕濬校长曾两次赴南洋新加坡募集资金,开拓学校新局面。1938年学校改名为“泉中中学”,从此扎根泉州小城隍庙。

曾国杰1923年2月出生于泉州一个教育世家,自幼秉承父亲庭训,立下“诚育真情  毅为教育”之志 。1949年重庆大学毕业,1950年任泉中中学校长。他广招晋江、南安、惠安一带家庭贫困学子,着力延聘高素质的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学校快速升格为省重点中学并夺过高考红旗。1956年建校40周年时,泉中由政府接办,改名“泉州六中”.

曾国杰注重以人为本,身体力行,用心诚即成、行毅即能的“诚毅”精神立校树人。他是一位有故事、能感动学生、让学生终生难忘的校长。

从小城隍庙破旧校舍到现在教学设施齐全、规模庞大的泉州名校,曾国杰校长功不可没。1982年起,他四方奔走募集侨资500万元,先后为泉州六中建造了正宗楼、菲友体育馆、朱龙泉科学楼、陈嘉庚纪念馆等。泉中中学高8组学生、香港实业家朱龙泉说:“我家很贫困,当年曾校长特别关心我,帮我完成学业,才有我的今天。我不是很有钱,但我捐‘朱龙泉科学楼’是为了感念、回报母校和曾校长的恩德。”朱龙泉校友又与港、台校友合作捐建“港台校友福利楼”。

1989年年近七十的曾国杰,频繁往返东南亚,动员菲律宾侨领庄长泰、庄文杰先生,先后捐资近2000万,兴建坐落于晋江市青阳的平山中学,学校矗立起初、高中教学楼、教师宿舍楼、食堂、塑胶跑道运动场、省级示范图书馆一应俱全,使一所小镇的学校快速升级为现代化省二级达标学校。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作为华侨代表,事必躬身,参与工程全过程监督,直至完美交付校方使用,深受大家信任和尊敬。1996年获泉州市人民政府授匾“乐育英才”予以表彰。

曾老信奉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心灵工程,能让人成为人生坚挺的精神支柱。他是这样领导学校,也是这样教育学生的。他的关爱教诲受到数以万计的学生的感念和推崇,他成为他们的楷模和榜样。

(二)

曾国杰回忆说,“我的初中母校——泉中中学(现泉州六中),它早期受过校主支持,它的校训‘毅’是集美学校校训里一个字,它的校歌与集美校歌同谱。初中毕业后我就选择集美上高中。”1940年他就读集美高中16组,当时的校长戴世龙看他聪颖过人,深为赏识。全班50多位学生,他被选为班长,继而保送广东中山大学读一年预修班,再保送到重庆大学化工专业深造。陈嘉庚鼎力资助,让泉中中学渡过危机,曾国杰对此念念不忘、感恩不尽;集美又是他成长、成功的摇篮,“诚毅”校训塑造了他的品格魅力,他对集美学校有非同一般的特殊情缘。在集美校友总会理事长陈村牧及叶振汉、黄德全等老师的支持指导下,他与廖博厚等校友发起成立“泉州集美校友联络处”(后改名为泉州集美校友会),1982年12月9日在泉州六中召开成立大会,与会者200多人,推举廖博厚和曾国杰为正副理事长。

在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指导下,在嘉庚精神创业精神鼓舞下,曾国杰想筹办经济实体以解决校友会活动经费。于是他带着林德辉、张基柱、马宝琴、张允昌、王昭德等校友,找到在泉州经贸委工作的陈全法校友,陈全法想尽办法联系泉籍港商佘明钊先生回泉州洽谈协商有关事宜。“泉州集美校友会实业社”顺利获得批准,和香港建成织造有限公司签订手工手勾羊毛衣的来料加工业务,招聘30名有织造勾羊毛衣技能的校友子女,并到市郊、南安、惠安、永春招聘500名女工,由陈全法和林德辉担当主管。曾国杰无偿地把私有房产店面让出,作为厂房,1984年工厂正式运作。女工们严格按港商的要求操作,按质按量按时交货,港商非常满意。实业社的效益明显呈现、提升,得到人民政府的嘉奖,被评为“泉州市对外贸易先进单位”“信得过企业”“创汇大户”等荣誉称号。

实业社有了资金的积累,曾国杰和校友会领导高瞻远瞩,又提出把资产分流到置业,作为校友会的固定资产。经过深入了解,认真评估,先后购买四座房产,作为实业社厂房、集友信用社经营地点,部分出租。1985年购买南门土地路40号旧楼房,经翻建扩大成为实业社大厂房,2005年424位校友捐资把此楼翻建成3层楼房,作为泉州集美校友会办公和校友活动场所,还部分出租。这四座房产已成为校友会价值不菲的固定家业。

1988年,曾国杰筹办福建省首家民营金融企业——泉州集友信用社,实行股份制经营,开始新一轮的经济接力。在林德辉、曾英等人员的努力下,逐年按20%分红个人股东,其余红利全部再投资,形成良性循环滚动、收益颇丰。1999年泉州市人民政府把集友信用社并入泉州商业银行,信用社的资金、红利悉数投入、归入泉州集美校友会,成为校友会开展活动经济来源之一。

曾国杰和校友会其他领导在抓创业的同时,十分注意弘扬嘉庚精神,为校友服务、为母校服务、为社会服务。首先,加强宣传,联络在泉的各院校,不分年龄、专业、届别,凡集美校友(包括师生员工)均发展为会员,组成基层小组,开展活动,现在校友已达2200多人。每年奖学、助学、助困是校友会有特色又有意义的活动:对高考、中考成绩优秀,学科、文体竞赛成绩突出的校友子(孙)女,进行奖励,对个别经济特别困难校友子孙上学,也给予适当资助。从1984年至今,年年举办,已经20届了。此外,校友会年年坚持举行新春联谊会、祝寿会、老学长春节慰问等活动。校友会对外联谊活动也非常活跃,艺术团的公益演出已过百场,赢得社会肯定和赞扬。泉州集美校友会从成立起就得到母校、校友总会关爱与支持,同样泉州集美校友会也是心系母校,全力支持校友总会工作。1980年校友总会《集美校友》复办,泉州集美校友会捐款10万元。此外,陈嘉庚研究会、陈村牧基金开展活动,以及总会会馆建设等,泉州集美校友会也都力所能及给予支持和捐助。

曾国杰理事长历任校友会第一至第四届副理事长、理事长,后又任名誉理事长,近20年辛勤努力,开创了泉州集美校友会良好开端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

曾国杰曾说过:“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我是学化工的,我要把学到的东西为社会服务,为党的事业作贡献。”1958年,他与泉州几位化学科技工作者,试验和推广沼气的应用及至发电,初露头角。随后,他参与筹办泉州化工厂,为该厂的硫酸车间作因地制宜的设计,把泉州盛产的花岗岩用于制酸工业,第一座花岗岩酸塔的小塔式硫酸厂投入生产,硫酸产量和质量均列全国前列。1959年他率泉州合成氨厂设计小组往福州学习,回泉后主持该厂的施工建设,为泉州市的化工发展作出贡献。曾国杰在50年代便是泉州市科普协会的筹备组主要成员,参与复建泉州市化学化工学会,先后任该会秘书长、副理事长、理事长及名誉顾问等职。

“为民盟为教育鞠躬尽瘁,做慈善做公益注力倾心。”这是2012年1月民盟泉州市委为名誉主委曾国杰祝贺90大寿赠送的牌匾。1952年曾国杰加入民盟,1984年调入民盟泉州市委专职工作,任副主委、主委直至1998年退休。曾国杰在不同场合为祖国统一大业,为泉州教育改革、智力扶贫,积极建言献策,他提的提案有多项被采纳、实施。他积极与其他盟员,联合外地民盟办高等教育自学辅导班和青年读书班、泉州市民联医疗中心、编辑刊印《闽南乡土》杂志等。他通过校友会、同乡会、宗亲会穿针引线广泛联络菲、台、港同胞,不顾年老旅途劳累,多次赴菲律宾、香港为泉州人民教育和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筹集许多资金。1988年受海外侨领曾纪华先生重托复建龙山曾氏宗祠,整整13年他四方奔走,赴海外、找市长及有关部门,带头捐资万元,带动乡里宗亲,终于在2002年11月奠基复建龙山曾氏宗祠,圆了海内外宗亲的心愿,加深泉州侨乡和海外侨胞的桑梓情缘。

曾国杰先生乐善好施,热心救灾、扶贫帮困、教育等慈善社会公益事业。他承担安溪山区一名失学儿童的学习费用,让他重返课堂。

曾国杰是位可钦可敬的知识分子,他的颐德善举,受到社会的尊重,得到应有社会地位。他历任民盟中央的联络员,福建省民盟常委、泉州民盟主委、省政协委员、泉州市人大代表;泉州市老龄委副主任、泉州市关工委副主任、陈嘉庚研究会副会长、泉州集美校友会和泉州六中校友会理事长、贤銮福利基金会名誉会长等十几个社会职务,获得“福建省民盟优秀盟员”“积极彰扬陈嘉庚精神奖”、“首届陈村牧基金奖励”、“两个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等称号和奖励。

曾老年过九秩,身体健壮,心态爽朗。2013年5月,我们登门探访,他特别开心,喜滋滋地告诉我们:“我二儿子去年当阿公了,我也升级当太公了!”他二儿子北京大学毕业,留在北京发展。我们情不自禁为他欢呼“五世卜其昌!曾老太爷你太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