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集美习画 念曾良奎老师
[菲律宾]周以勒
六十年了,每当我于业余时间重拾画笔或篆刻之际,总会想起我在集美中学时的美术老师——曾良奎。1956年9月,我上初二时,我们82组2班的美术老师换成了曾良奎,正是初一时在集美图书馆里举办个人画展的作者,那次画展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对作者既钦佩又敬仰,如今,他竟成为我的老师,只觉得幸运莫名,兴奋不已!
从《剖蠔图》画卷说起
因缘使然,约一个月后,在一堂美术课结束时,我有幸成了曾良奎老师的弟子!按老师的安排,只要我课余有时间,都可以到集美尚南路西侧,一座浅灰蓝外墙的两层小洋楼里去找他,老师的卧室在二楼的东侧,房间不大,但置于房中间的台桌顶大,上面叠放着一班班的美术作业和一大叠的速写画作,余下不大的空间就是一个书架和东南墙角的一张小床。
其时,老师正在创作一幅剖蠔的水墨画卷,为此课外时间常到剖蠔场去蹲点,观察和感悟,并进行大量的速写和写生,记录了从采蠔,剖蠔到外送的全过程;还记录了剖蠔中相关人物的姿态,表情,服饰和各种用具,以及剖蠔时手部的细节、动向等等。老师边收集素材,边拟草图和布局人物,21个人物(不包括襁褓中的婴儿)21个样,从形象,姿势,道具摆设,色彩设计到整个画面的统一协调,几经斟酌,不断推敲,直到满意定稿,才用铅笔勾勒在宣纸上着墨。
秋去冬来,老师依然忙着教学和辅导课外“美术兴趣小组”的学生。创作的时间是一点点抠出来的,在老师实在忙不过来时,会让我做其助手,帮他描《剖蠔图》里人物的铅笔稿或整理作业,亲历了老师《剖蠔图》的创作过程后,深切地感到,一幅好作品的诞生,实在是来之不易!
练素描,受益终生
“墨洒浔江走海堤”,曾良奎老师在辛勤地创作《剖蠔图》的同时,也开始了对我素描的训练。有次,刚入门时看到老师在挥毫作画,便不自觉地凑上去,老师说:“你现在首要任务是把素描掌握好,今后考上美术院校后,要学什么就有基础了。”老师宿舍二楼西侧住着一位物理老师,中间的公用厅就成为我画素描的地方。
初学素描,老师拿来了几个物件,先给我讲选用他们的缘由,再把他们摆到一块背景布上,调整好光线和角度,接着讲解了为什么要这样摆放,还强调了举凡画面都要有主角和中心的要点,也要有美感、平衡和韵律的变化,最后要求画两张。第一张细画,时间可以长,要多观察、分析、比较,画面忌太满或太空;形准很重要;线条要协调一致;光明、阴暗、前实、后虚的关系处理好了,立体感和空间感自然就表现出来了;第二张可速成,用两个小时重新画一次,每次画完,老师都会对我的习作进行详尽的评议,然后再安排下一个课题。逢星期天,老师有时会约侨生穿上居住国的服饰,到公用厅里让他水墨写生,我则用铅笔画其头像和速写,在老师善于引导和用心的教勉下,我的素描水平有着显著的提高,正当关键时刻,老师被调往鼓浪屿专科美术学校了。
虽然我最终未走上艺术之路,愧对老师的悉心培养,但对艺术的热爱始终未曾放弃,业余时间创作的几幅作品,在参加青海省和桂林市美展时好评如潮,部分出版;钢笔写生画也于中国华夏网络美展中,被评为2015年度的第二名,并入编“2015年中国书画收藏年鉴”一书。这一切的取得都是老师给予我教导的体现,也会给老师一点点的安慰!
听讲印,受用一生
曾良奎老师的水墨人物画造诣精深,他是当时颇负盛名的水墨人物画家,其作品屡在全国、省、市等美展中展出,许多作品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但老师在诗词,书法和篆刻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他对篆刻的追求曾不亚于书画。
我从小对印章挺有兴趣,读小学时就自己刻了几枚,所以看到老师在画上的落款处加盖了篆印后,也仿着刻了一方请老师指点,老师先是对我勖励有加,再细为点评,指出谬处,然后简介了篆字,篆印的历史和来历;篆印在书画中的作用;篆刻印章的章法、布局和技巧。接着就讲起齐白石的篆刻艺术,并从书架上找出了齐白石的印谱介绍说:“他是近代印坛五大主流之一,影响广泛,其篆刻的布局很有气势和节奏美,且疏密得当;印章的笔划很有特点,大多是强劲古拙的直线;用刀则刚劲果断,一气呵成;他印章中那种锯齿爆破状的笔划,古博自然,这是其刀法造成的。”老师拿起刀又讲解道:“这样持刀向前推,刀口微倾,走刀时,石头自然崩脱,产生笔划上的这种效果,这与石头的品质有关,太绵太脆的石头刻不出这个效果。”
“篆刻中最重要的,难度最高的是布局。这就要求作者要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才能对所要刻的篆字,进行恰到好处的位置安排,从而使一方小小的印章呈现出妙趣的美感!”老师指着白石老人的印章分析着……这堂课一下子把我学习篆刻的大门给打开了!
离开集美后,虽没有太多的机会进行艺术上的探索,但老师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在此后的业余篆刻爱好中,常按老师所教的招数去刻一些篆印,钤盖在自己的水墨作品上,竟也相得益彰且赢得行家里手的称赞,足见,老师当年的谆谆教导对我有着深远而卓著的影响!
为艺术教育事业,遭遇炮击
曾良奎老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具有强烈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育家,1958年“823”炮战后,整个厦门前线弥漫在一种紧张,严峻的氛围之中,9月11日,已调往鼓浪屿“工艺美术学校”任教的曾老师,下午上完课后仍从鼓浪屿乘渡轮到厦门,然后转搭公交车往梧村火车站,他要赶往前线去采访,也将去集美辅导学生,岂知,一到火车站,雨点般的炮弹突然从天而降,顿时,目之所及,一片火海,炮击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死伤无数。老师因躲避及时才安然无恙!
为培养爱好美术的学子,老师的业余时间除了创作外,都全部扑在辅导学生的习作上了,若是发现了有艺术天赋的苗子,更是落力栽培,倾心教育,单就集美中学二年的任教期间,就培养出:沈古运(浙江中国美术学院附中)、黄鸿仪(江苏南京艺术学院)、.蔡清枝(中央美术学院)、杨加兴(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王尚民(省工艺美术学校大专班)、周以勒(北京地质学院,业余美术作者)。
正当老师处于人生最为旺盛的39岁时,“文革”爆发了,他无端地惨遭了十年的冤刑,身心遭受到极大的摧残。在经历了曲折的平反之路以后,依然坚贞不移地重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去,为家乡泉州一大批美术人才的涌现,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曾良奎老师逝世已九周年了,《曾良奎诗文书画印暨收藏选》一书,在其爱女燕菲的编辑下即将出版,经其要求,写此纪念文章,前尘影事也在忆念中清晰地浮现,虽然老师的背影已且行且远了,但他那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将与山河共存!他教书育人时,那种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将与日月同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