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安溪的陈嘉庚”施金城

任镜波

“您远在异国,异国之遥,血脉紧贴着祖国的心跳;您的乡情,乡情滔滔,梦中总投入故乡的怀抱!啊,金城学府丽馨乐园,您用赤诚描写爱国的情操,啊,金城学府丽馨乐园,您用仁爱谱写了感人的歌谣!您用仁爱谱写了感人的歌谣!”这首中速、深情、悦耳的歌声,是人们对施金城先生的礼赞。

施金城先生是印尼侨亲、集美学校的校友。20世纪80年代初,他回安溪办学没多久,清明兄就给我讲了一些他的情况。1992年,有一次和清明兄去安溪参加官桥中学的校庆活动,便顺道到龙门山美村参观他创办的培文师范学校。见到施金城先生,还是在19951029日。那一天,是培文师范学校成立10周年庆典,我是作为集美校友总会的代表应邀出席的。那一天,校园内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宾客盈门,十分热闹。施先生和他的夫人梁丽馨女士非常热情地欢迎我们。

与三年前相比,学校变化很大。学校的范围扩大了,占地180亩,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场所,相对独立,和谐一致;各种建筑,井然有序。我在闽北两所师范工作了10年,对师范学校的地理位置和教学环境比较注意,我觉得这里依山傍水,日丽风和,环境优雅,钟灵毓秀,的确是一个办师范学校的好地方。

庆典活动很隆重,规格也很高。国家教委发来贺电,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卢嘉锡和全国人大侨委会主任、中国侨联主席杨泰芳发来题词。来参加庆典的上级领导有:省教委副主任马长冰,安溪县县长李建国,安溪的老领导李天乙,还有跟马副主任一起来的几位处长。各级领导在庆典会上讲话,无不高度赞扬施先生的爱国情操和办学业绩。至今还记得几个亮点:培文师范10年,施先生捐输2000多万元,总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已经培养了1404名小学师资,在校生达850人,是省文明学校、无吸烟学校,正在争创一流的师范学校。施金城先生还为培文师范设立了100万元奖教基金。还有一件事,当时很引人注目。当年7月,全省中师运动会在这个学校召开,这个学校有10名运动员17人次打破10项全省中师运动会的最高纪录。在29个项目的比赛中,这个学校有12个项目获得第一名;囊括了男子甲组、女子甲组和男女甲组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施先生还给全省中师体育协会基金捐了50万元。

那天,李尚大先生也在庆典会上即兴发言。李尚大是印尼侨领、著名企业家、印尼安溪福利基金会会长,也是集美校友。他德高望重,又善于演讲。他说:“我对金城先生是非常敬佩的。他不求名声利益,热心家乡建设事业,选择最难做的、最不容易做好的事业(即创办师范学校)来做,并且把这个事业办成功了。施先生这种执着的精神完全不同于富豪们做慈善事。施先生在刚刚创建这所师范学校时,由于财力有限,学校建设所需的资金没有着落,他只能省吃俭用,认真管理好自己的公司和工厂,从中挤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之中。而富豪们所做的慈善事,捐献出来的是日常生活及享受之后剩余的钱,并因此博得大众的赞誉,所以二者不可相提并论。

记得我第一次到印尼施先生开设的公司拜访的情形。他的公司摆设简单,大热天办公室里也没有装上空调,只有一台旧的电风扇。为了节省费用,没有客人拜访时电风扇也没用上。我到他公司,他才把电风扇启动,电风扇一开,还发出“嗒、嗒、嗒”的响声,可见电风扇实在是破旧了。我是大胖子,最怕热,即使电风扇不停地吹,始终还是汗流浃背。照理说,施先生有能力把公司装饰得舒适一些,他本人、公司员工 和来访客人会觉得更舒服。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是为了有足够的资金保证学校建设的需要。这种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李尚大生动的描述,让全场人动容。当时我就想到一点:步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学之后,施金城就是克已兴学的一个典型。我对他刮目相看。

19968月,李尚大先生第一次邀请我去印尼。到泗水,施金城到机场接我们,请我们吃饭。看他的穿着,哪像一个工厂的老板,跟车间工人一样,穿着工作服。这次见面,我们已经是“一回生,二回熟”了。我们彼此认定是集美航海的校友,同门师兄弟,不亦乐乎!

他跟我说过他小时候的情况。他说“1925年,我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龙门镇山美村。当时的安溪是远近闻名的山区贫困县,山多良田少,土匪猖獗,抢劫横行,灾祸频发,无政府状态,民不聊生。老百姓不得不离乡背井谋生。家父、兄长们早年就冒险漂洋过海,到印尼的亚沙汗芭墘边缘海靠晒椰干过日子。我3岁,母亲去世,便随堂嫂到印尼与父兄一起生活,跟着大人一起去晒椰干,刈椰肉时曾受刀伤,如今手指上还留有伤疤。家兄们顺家父年老落叶归根的心愿,便让家父带着我回乡上学。那时候,山美小学设在祠堂里,前后是茅坑,谈不上空气光线。1941年小学毕业,就在内迁安溪的集美学校念初中,靠家近,半耕半读。1944年初中毕业,回乡找事做。1947年又到集美水产航海职业学校读书,只读半年,又去印尼。刚到印尼,家乡就传来家父去世的噩耗,因为经济困难,只能由家大兄一人赶回去办理丧事,现在想起来还顶伤心。”每次讲到这些,他的两眼都是噙着泪水。我一向敬重苦孩子出身,靠自己的双手艰苦创业的人,也一向相信天道酬勤这句话。

施金城办师范跟陈嘉庚办师范的动机和目的如出一辙。1913年,陈嘉庚在集美办小学,遇到的问题就是缺乏师资,整个闽南乃至全省都一样,于是下决心办师范,普师、初师、女师、幼师、高师,如雨后春笋,先后成立。施金城开始也只想办个小学。

1982年,他第一次从印尼回安溪。在家门口,他看到从前的防护林一片荒芜,听说是“大炼钢铁”时被砍光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他倒过来一想,为什么不在这里盖一所小学呢?他把这个想法和村里长老、干部们一说,大家都一致叫好,无不希望他投入,为村里办一件好事。

回到印尼,他把这个想法和家里人沟通,他的夫人和子女们都一致支持他。

1994年春,1212个教室的小学校舍建成了,当年就招生,可是只招到三个班,而且聘不到合格的教师。他向县教育局了解,才知道全县8000多名的小学教师中,不合格的占百分之八十。这不是误人子弟吗?他觉得安溪县应该有所师范学校。他向县政府建议,县领导却希望他出资倡办,作为侨助公办,向上申请。而这个侨助公办的涵义,就是学校的征地,以及全部基建、设施都由侨方承担,学校建好无偿献给政府,政府则按公办学校的配置进行管理。这么下来要投入多少呢?他办小学已经把积蓄的钱都用光了,再办师范哪来的钱呢?他不敢往下想。

回印尼时,他特意在新加坡住几天,专程去拜访安溪的乡贤、以前的老师王瑞璧先生。向王老请教办师范要花多少钱?王老告诉他,如果学生早上来,下午回家,简单,只要有教室有教师就行了。如果要住宿,就比较麻烦,要管教学,又要管生活,要有宿舍、膳厅。王老接着又鼓励他:“不用怕,只要申请到准证,你就是替安溪做了一件好事了。”王老在民国时期当过安溪县长,他在任内曾想在安溪办个师范,没被批准,所以他才说能获准就是一件好事了。这句话,对施金城却是很大鞭策,他觉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苦心志”和“劳筋骨”的事,自己不做谁来做?于是,他向县政府表示:“我要办师范,请向上申请。”

没多久,安溪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向他透露:“很有希望!”他高兴极了,他也觉得此后任重道远。

19857月,省政府正式下文,批准在他的家乡山美成立“培文师范学校”,由省教委管理,面向小学,面向山区,当年就招生,招收泉州市各县、区的贫困生,学杂费和膳食费全免。消息传开,人们都说施金城做了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业。从那个时候起,施金城却感到自己任重道远,走上了无尽崎岖坎坷的征途,以有限的资力做无限的工程。一点一点地做,钱用完了,等赚到钱再做,滴水穿石,久久为功。他住进医院做心脏搭桥手术,唯一的牵挂竟是培文师范的工程。他对弟弟说:“我担心学校的工程尚未完成,万一就这样‘拜拜’了,岂不是就要含怨九泉!”他儿子结婚,除了床铺是新的,其他家具都是旧的,省下的钱,用于办学。但是,也有一件事让他灰心过,就是为了加强学校的管理,学校的周围筑了围墙,白天合拢,晚上就被人推倒,连续好几次。“我花钱建学校,又不是来赚钱,却被人埋怨,吃力不讨好。”他想不通,想休工。那时候,刚好省委书记项南到学校视察,他向项南请教,项南问他:“您来干吗?不就是来办教育吗?他就是还没有受过教育才会做出这种不负责任的事情嘛。”他被感动了,甘于任劳任怨,忍辱负重。当然,项南也给县领导打了招呼,要教育群众,不能再干这种傻事。那次,项南还给他题赠墨宝:“治贫先治愚,科技可兴邦”。

施金城办师范和陈嘉庚办师范,还有一件事,虽然性质不同,但是结果一样。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师范,风风火火。18年后却被“私立师范学校停办”的禁令,被逼停办。而施金城办的培文师范,却因国家对中等师范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实行整并、改制、升格等原因,也终于2000年停止招生,存在15年。然而,这15年,培文师范竟为泉州市培养3194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功不可没,永彪青史!

此后,培文师范的校名虽然成为历史,但是1990年就全部献给政府的校舍依然存在。只是校牌不断更换,莫衷一是,足足10年,学校资源损失殆尽,因此施先生陷入了极度的痛苦,对回乡办学从热心到快要灰心,结果没死心。

他的朋友向中央的有关部门反映,以不要凉了华侨华人的心,诉求重视施金城先生创办的学校,结果引起了泉州市政府、安溪县政府的重视,把已定了的培文高中,改为培文中学(完全中学),并在各方面给予重视,这所学校犹如枯木逢春,勃发生机。

施金城一生恪守“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他对培文中学不断投入,建设新的教学用房,增添现代教学设备,关心教工福利。县领导希望他在城关再建一所幼儿园。1997年,县领导曾经请他为县里合建一所幼儿园,所需经费县财政出四分之一,他出四分之三,以他夫人的名字命名。他说:“既然这样,就全部由我负担。”这次,再建一个幼儿园,也是由他全部负责经费的。据不完全统计,施金城在安溪的投入已达人民币1亿2千多万元,建了1所中等学校、1所小学、3所幼儿园,已培养中、小学毕业生8000多人。施先生早期回乡办学的举动,还影响、带动了许多侨亲回来办学,一所所侨办学校如雨后春笋,在安溪大地拔地而起。李尚大先生都这么说:“我办慈山学园,还是从培文师范得到启发的。”

施金城非常崇敬陈嘉庚先生。他说:“我们的校主陈嘉庚先生,一生爱国爱乡,倾资兴学,千古一人,我深受其惠,终生不忘。”2014101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回信,号召华侨华人学习陈嘉庚,弘扬嘉庚精神。他看到后十分激动,连声说:“祖国没有忘记陈嘉庚,一直关心华侨华人。”他还说:“习主席是13亿人口大国的元首,日理万机,会给一个最基层的社会组织回信,是不可思议的,也可见习主席和老百姓心连心。”他激动之余,便对子女说:“我们在家乡做的事,你们要继续做下去。”他自己便给集美校友总会捐了100万元人民币,用于建集美校友会馆。我不让他捐,因为他在安溪还在捐巨款,负担太重了。他却执意要捐,他说:“再不捐,以后没有机会了。”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近几年,我们常常用微信通电话,互相关心。2018年春节过后,他给我发了微信视频,那是他创办的安溪县培文霭华实验幼儿园发的,内容是:小朋友学习“金城爷爷,爱心传递——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的镜头,许多小朋友把自己做的玩具,储蓄的钱,送给芦田乡石盘村、福岭村的小朋友。施先生看到小朋友们的爱心,心花怒放,就发给我分享。同年7月,他从印尼回来,特意到集美校友会馆看我们。他说他把厦门的一套房子卖了800万元,准备捐给安溪培文中学,这次回来都住旅店,真是大爱无疆!

多年来,福建省政府授予他“乐育英才”称号和“福建省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泉州市政府授予他”泉州市捐赠公益事业功勋奖”。海内外的安溪人都说:“施金城是安溪的陈嘉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