炽热铁士暖人心
文 | [香港] 吴瑞华
春临大地。春,就像是一支浸染着生命的画笔, 画出满眼春色。无限明媚的春光温暖了香港集美中学校友的心, 也给他们捎来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喜讯。
去年的3月,正当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核心组成员在讨论如何落实2018年的活动计划时,前任会长李凤翔告诉大家一件振奋人心的大好消息:有位热心校友要捐一百万港元作为母校发展教育及助学基金。一百万,这是个什么概念?对一个打工仔来说,这是一百个月的血和汗才能换来的工资。
捐款人叫王铁士,念书时叫王得仕,1959年在侨校读侨属补习高中预备班一年,1960年考入集美中学,编入46组3班,高2编入2班,接着休学一年;1963年复学编入47组1班。1964年毕业,因病未痊愈,没参加高考也没有上山下乡,学校同意他到广东番禺农村他大姐处养病,半年后在当地任小学老师,几年后调到公社企业至1978年申请到香港。

这期间,学校为他提供住宿,让他养病,直至痊愈。老师、同学经常探望他,给他帮助。对此,他至今念念不忘。他暗下决心,有朝一日,力所能及,一定要报母校之恩。如今他实现了当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宏愿!
他高中毕业后,他在大哥的帮助下,申请到港定居。看到弟弟初来乍到, 人生地不熟, 大哥要他在公司帮手。这是个求之不得的好机会。走路靠自己,引路靠贵人。王铁士校友婉言谢绝了大哥的盛情厚意,因为他想,自己迟早要成家立业,不能依赖任何人。大哥看到弟弟胸怀大志,勇于面对现实,也给予支持,便介绍他到表壳厂当小工(即学徒)。他毅然接受。他和所有大陆来港定居的人一样, 都要过语言障碍和习俗不同及居屋狭窄的难关。只有拼死拼活,才能有片瓦遮头之日。
王铁士校友来港时,中国大陆正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百业待兴。当时的香港也趁着这股东风经济迅速发展,街上贴满了各行各业招工海报。王铁士得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会, 加上大哥助了一臂之力,他迈开了创表売厂的第一步。
工厂最早只有十多个工人,规模不大。他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在弹丸之地的香港掘到了第一桶金。之后,他到东莞买地建设自己的厂房, 工厂迅速发展为千人的大厂。
幸运之神总是降临在勇于创新的人身上。有了大规模的工厂,订单如雪花纷至沓来,让他应接不暇。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做到供销平衡,准时交货。人无诚信不立。失信于客户将会前功尽弃,风险好大。对货源的供与销、车间的生产管理,他基本上是亲力亲为。他已年过古稀,但还经常在企业的战场上,呼风唤雨,乐此不疲!
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积财千万,富甲一方,而在于他对社会、对国家贡献的多少。在百忙之中,王铁士校友乐于参与各社团的活动。他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很多人都不认识他。在慈善事业方面他慷慨解囊,雪中送炭。前任会长王钦贤动员他支持,他毫不犹豫地捐出20万。
2008年母校90周年校庆,他慷慨捐出手表一千只,这样,他先后共捐出手表3000只,送给老师、同学和其他社团。当他知道有几十位老师没有收到手表时,马上请他们列出名单,给予补发,并按照名单,把各位老师的名字刻在表壳的背面。他为人讲信用,做事细心、周到。
王铁士校友视工人为兄弟。当工厂出现瓶颈的时候,工人担心会失去饭碗。他用压雪求油的办法与工人共渡时艰。他不拖欠工人工资,取得大家的支持和信赖。没有一个人有怨言。工厂成为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让自己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王铁士校友有一颗忠孝之心, 他处处考虑的是如何报恩,对父母、兄弟、姐妹都照料周到。为报答抚养之恩,他负担继母的起居膳食费用直至她百年归天送终为止!
他待同学情同手足。每次到厦门,他总要做东,请大家一起聚餐。他关心同学,对同学嘘寒问暖。有一次,同学相约聚榕城,我们从香港出发,他从深圳工厂出发,相约在深圳北站一齐上高铁。他凌晨起身,亲自煮了十几个鸡蛋,备了多份炒饭,亲自送到火车站。他怕同学们路上挨饿,他的真情实意让大家感动不已。
王铁士校友做好事从不声张, 不吹牛。他乐于助人,做事认真,一丝不苟。他践行了“诚毅”校训,他不愧是陈嘉庚先生的好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 核心组部分其他成员及在深圳的林华明同学也积极响应, 他们一共捐献了125万港币, 其中100万供母校作为教育助学的启动基金,25万供印制纪念邮册的费用。一石激起千层浪。会后,校友们纷纷认捐。最后,捐款总数近180万元港币。李凤翔会长捐10万港币, 陈伟民会长及林华明、吴瑞华各捐5万港币。捐给母校的125万港元,除用于回校参加活动的校友住宿补贴外, 余款存入集友银行充作校友会的基金。
人如其名。王铁士不负“王铁士”三个字。他有“王者之风”,是一个具有钢铁般毅力之士,是怀有一颗炽热暖人之心的钢铁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