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播种者
——缅怀陈礼义老师
文 | 黄鸿仪
岁月匆匆,如流水似飞云。陈礼义老师与世长辞已有一年多了。我是他的学生,闻师仙逝,悲痛涕零。回溯六十年前的往事,老师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我在集美中学读初中时,陈礼义老师是我们的美术老师。是他对我的关爱、启导、教勉,在我童稚荒芜贫瘠的心灵播下“美”的种子与对美术良好憧憬,使我能登上艺术的征程,扬起艺术的风帆,而才有今日成为画家的我。我以这篇纸短情长的文章,作为一瓣心香祭奠在渺茫天国老师的英灵。

陈礼义老师是集美社人,《集美志》序有“集美学村,教泽绵长,承先启后,世代恒昌”的记述。以陈嘉庚先生为楷模的集美社族人皆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崇高精神,矢忠矢信,热衷兴学育才、创办学校、开启民智,而积极慷慨解囊。陈礼义老师自幼在集美社成长,耳濡目染,接受爱国主义传统的熏陶。在校求读时又深受陈嘉庚先生倡导“诚毅”校训教益。这一切,使他成长为一位正直、诚恳、热情、踏实、敬业的人民教师。他终身站在集美中学美术讲坛上,数十年如一日忙碌在教学工作上,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培养一届又一届学生。我便是其中受其教泽的一名学生。
我家在一濒海乡镇。小时候常去海港边观看一艘艘画着五颜六色的大帆船,竟爱上画画,常用小手拿红瓦片在白墙上涂画各种船,有时会招来大人的呵斥,偶尔也被人夸赞几句。上小学时,老师布置我画宣传抗美援朝的漫画,贴在校门口,引来许多人驻足观看。一种满足感使我画兴更浓。
1958年我被录取到集美中学初中求读。来到集美学村,眼前是一片绿油油、翠滴滴的浓荫。屹立在绿浪中的是一座座龙脊凤檐、粉墙绿瓦的校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雄伟的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与玲珑精致的音乐亭。校园里,到处可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还可看到一处清波荡漾的划船水池。真可谓“聚山河之秀色”。我求学的中学就坐落在这翡翠玛瑙般的美景中,美哉集美!我的少年学生时期就在这令人心旷神怡的优美环境中度过。
人美、环境美对我的熏染,激发我对绘画艺术的热爱,而引导我迈入美术之门的是陈礼义老师。唐人韩愈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于是有“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之说。而能在稚嫩童幼心中播种“美”的种子、塑造美好心灵的导师更是求之不易。
初见陈礼义老师是在初中一年级第一堂美术课的课堂上。他是一位20岁左右的青年俊彦,双目炯炯有神,话语从容,温厚随和。课堂上他侃侃而谈,他说:学习绘画首先要培养兴趣,经过“知之、好之至乐之”的过程,才能用画笔去表现人间 “真善美”的事物。他给我们讲画家齐白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他说,齐白石目睹日寇对中国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非常痛愤,以写意笔法画了几只横行的螃蟹,题:“看你横行到几时”,表达他对日寇骄横跋扈、横行霸道行径的愤慨。在日寇末日将临时,他又画《墨蟹图》,题“处处草泥乡,行到何方好!”充分表达老画家的爱国情怀。他还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位苏联空军英雄的故事。这位空军英雄叫阔日杜布,他在空战中击落多架敌机。英雄说,他在求学时爱好绘画,经过绘画训练,练出敏锐眼力和精准的目测力,火眼金睛,才能百发百中击落敌机。这些故事使同学们了解学习绘画的意义,从而对习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这些故事也让我加深了对学画的认识与挚爱,使我与美术结下不解之缘。
此后陈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绘画练习,从简单几何形体、石膏模型画起,再画形质不同的静物,步步深入。他要求习画者选好视角,布好光线,合理安排构图,做到画面平衡而有美感,还须描绘出被画物体准确的轮廓与形体并处理好明暗、虚实、空间关系等等。老师从学生作业中选出较有表现力的画作,发现有绘画天赋的苗子,重点辅导,因材施教。我的画作常受到老师表扬,或作为范图展示。后来,画新的描绘对象,老师就让我提前画,把我的作品用作各班下节课的范图。课余我充满画兴,到集美各处美景作水彩风景写生,画蔚蓝大海上的点点白帆、美丽楼阁亭台在荡漾的清波中的倒影……陈礼义老师为鼓励我的画兴,特地选了几幅我的画作送到厦门市画展展出。他的关心、提携使我对美术的爱好与日俱增。
平日,礼义老师还把他收藏的精美画册,如俄罗斯大画家列宾、施什金等画集借给我欣赏,给我介绍画集中作品的作者与艺术特色,有效地提高我的艺术审美能力。
陈嘉庚先生创立集美学校,提出“诚毅”校训,并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特别重视对学生的“美育”。集美中学尚忠楼旁有一座楼房,三楼是宽敞明亮教室,里面有许多洁白的石膏头像及写生用的标本与各类静物,还有许多画架、画板、坐凳。这是学校设备齐全的美术教室,更有画艺不凡、教画有方的美术教师作现场指导,这是我这个喜爱绘画学生最美的去处。我在这里度过初中大量的课余时光,这里是我艺术思索、成长与各种情感的记录和见证:画不好时的苦叹、着急;画顺手时的快慰和欢乐。美术室是陈礼义老师给我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场地,至今我仍无比留恋。为让我有更多机会作画练习,陈礼义老师把美术室钥匙交给我。
初中部两位美术老师曾良奎和陈礼义把各班爱好美术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美术兴趣小组,开展课余美术活动。我们经常聚在一起观摩佳作,互相交流画画心得,到校外社会采访、画速写。两位老师用大量时间辅导课余美术小组,为培养艺术人才倾注大量心血,成效卓著。我后来顺利考进美术院校,成为一名画家,和在这里打下的坚实基础密切相关。
初三毕业考试刚结束,两位美术老师就为我筹划报考美术院校奔忙。毕业考试分数还未公布,他们就恳请学校提前开出成绩优秀的证明,让我能及时参加招生考试,同时为我准备应考材料与长途赶路的用品,对我无微不至地关怀,为我操碎了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对我真诚的关爱,让我感到慈父般的温暖,更让我感受到集美是我艺术生命的摇篮。“食其果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饮水思源,陈嘉庚创建的集美学校,其恩德润泽了包括我在内的万千学子。陈礼义老师对我的培育之恩当涌泉相报。
1958年,我告别母校和恩师,转眼间竟有61年了。今日我已两鬓染霜,但师恩难忘。长期以来,我与礼义老师鱼雁不断,往来有时。1985年,我受聘兼任华侨大学艺术系副主任,参与接待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名扬中外的版画家古元到华侨大学举办画展、讲学。事毕,我特意邀请古元先生访问、参观集美中学并会见陈礼义老师,他们互相交流美术教育心得。1990年,我又邀请著名画家陈大羽、高马得等莅临集美中学参访。陈礼义老师向来宾介绍陈嘉庚校主倾资兴学、乐育英才的感人事迹。来访画家深受感动,当场即兴挥毫,留下“乐育英才,振我华夏”的墨宝,赞颂陈嘉庚先生大公无私的精神。2013年,我受家乡政府邀请回晋江市举办个人画展,特邀陈老师出席开幕式。陈礼义老师清晨就从集美出发,驱车到晋江,不顾長途奔波赶到画展场地。我非常感动,敬请老师上主席台讲话。他热情地祝贺自己学生画展成功,也深感自己一生从事美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陈礼义老师“甘为春蚕吐丝尽,愿为红烛照人寰”的崇高精神,永远烙印在我脑海中。岁月消逝磨不去我与礼义老师的“师生情”。每逢佳节我必思念恩师,写信向陈老师问安。每当春节将临,我会远寄贺年卡敬祝老师新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但令人伤悲的是恩师已仙逝,今贺卡只能遥寄苍凉无涯的天国了。
陈礼义终生在家乡的集美中学当美术教师,中年身染慢性病,病痛缠身,却坚强地站在讲坛上培养一届又一届学生,把青春与智慧奉献给他热爱的教育事业。他又是一位十分热心公益事业的人,节日庆贺或会场布置、书刊封面设计,他从不推辞。当年连续出版的《集美歌声》的封面图案设计都出于他的手笔。他不怕困难,把集美鳌园所有中央领导人、各界名人学者近百幅题字刻石手拓拍照编辑出版成冊,留下一部具有历史价值、文献价值、书法艺术价值的珍贵帖书,成为人文学者研究的重要资料,是各地图书馆收藏的典籍。矗立在嘉庚公园东面有一座高高的蜡烛石雕,讴歌“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是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美称的教师精神的象征,也是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学,培育英才光辉事迹的丰碑、也是以毕生精力辛勤哺育千千万万具有德、智、体、美素质学子的教师的永恒纪念。陈礼义先生把一生奉献给美术教育事业,是其中值得纪念的一员。他的学生永远怀念他。
(2019年2月5日己亥春节写于南春天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