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张仰仙大姐

文︱吉 友

张仰仙校友89岁了,大家都称她大姐。她是集美高级商科学校的校友,到厦门大学深造毕业后一直在集美校委会工作。1980年,集美学校校友会恢复活动,她就参加校友会工作,是二至八届的理事、常务理事、监事。

1980年,我从外地调回集美。有一次在陈村牧老师家里,听说“文革”期间陈老师的处境也很艰难。在最紧张的时候,为了陈老师的安全,好心人把他安置在幼儿园葆真楼屋顶的隔层,吃的、拉的都由张仰仙校友在半夜三更用吊篮送上拉下。听了这个感人的故事,我对张仰仙校友产生了莫大的敬意。患难见人心啊!

在总会工作期间,我发现她是一位少说话多干事的实在人。她一直参与总会的财务管理,严格管理、照章办事,还帮助新手熟悉业务。1983年,她为校友会筹建了“集美鳌园服务部”,为总会作出重要贡献。

她为什么要建立服务部呢?因为改革开放后,来鳌园参观的海内外游客日益增多,有个服务部可以作为宣传、弘扬嘉庚精神的窗口,也可以作为校友会创收的渠道,给校友会增添一些活动经费。

她的设想得到大家的支持,于是她就亲自动手,借用鳌园大厅,并向集美校委会借了一千元做起动资金,便开张起来。9个月后,她把校委会借的一千元还清。此后,她开始运作代销业务,不仅代销本省本市、区的图书、商品,还把代销业务扩大到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四川等地。她不仅利用对方未结算的资金作为服务部的流动金,还与售货部门搞好关系,争取优惠付款条件,如赊销或延期付款。这不仅缓解了资金周转的困难,而且将未结算前售出的货款用作服务部短期的周转金。她也曾向私人筹借,只还本付息,不予参加利润分配。为搞好服务部,她想方设法,用心经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83年至1991年,服务部共售出介绍陈嘉庚先生的图书46,617册;集美游览图、书212,394本(册);集美风光明信片208,242套;风景幻灯片21000套。此外,还售出了大量的旅游商品、纪念品,如进口胶卷、折伞、石雕工艺品等。扣除成本(包括营业员工资),计为集美校友总会创收17万元。当时,总会活动经费十分困难,对总会来说,这笔钱如同泉州集美校友会捐赠的10万元一样,是雪中送炭。

服务部一直延续到2013年。为了服务部的正常经营,她还要抵制、排除一些小商贩、贩私者的干扰。有时流转资金链断了,她要自己先垫上。图书、材料没地方放,她把家里的储藏室作为临时仓库。据不完全统计,她筹办、经营的服务部,先后为总会提供了128.5万元资金。张大姐功不可没。

她是一位非常谦虚的大姐,总是把成绩归于大家。有一次,强台风带来的巨浪把鳌园的围墙冲塌一角,污泥浊水冲进服务部,把屋里的货架、柜台、货物全部淹没。总会副秘书长卢俊钦闻讯后,第一时间赶去帮助清理。她不止一次对我说过此事。节假日,服务部的营业员应接不暇,总会的财务张克芬校友便主动前去支援。总会财务林清明校友也积极帮助组织货源。说起别人的事,她津津乐道,如数家珍,但从不提自己。

2001年,她做了一次手术。医生告诉她,她患的是让人谈“虎”色变的病,要接受化疗。她问医生:能拖几天吗?医生说最多三天。于是,她立即出院处理服务部的事务。从平时有业务往来的当地人中,她选择了一个有经营能力、守信用的业主来承包,从而保证了服务部正常运行。

张大姐心地善良,富有感恩之情。她说过:“我父母出生贫苦家庭,得益于校主办师范学校给他们上学的机会,让他们成为教师,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我做再多的事也难报答校主对我家恩泽于万一。”

吉人自有天相,张大姐的健康状况很好。每期的《集美校友》,她都从封面看到封。她还会用微信同海内外的亲友互相交流。她关心今年集美校友总会的百年华诞,希望庆典搞得热闹、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