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台籍老校友的家国情怀
文︱郑俊杰
骆朝宗1927年出生于台湾省新竹县。因家贫,小时由姑父母抚养长大。姑父苏鸿树早年毕业于台湾医学院,在台湾行医,1928年到厦门开办惠民医院,1933年医院迁往泉州石狮。朝宗随姑父来到石狮。

良好家风校风的熏陶
苏鸿树是个思想进步的开明人士。朝宗到他家后不改名不换姓。“朝宗”含有认祖归宗之寓意,他也不在乎。他不仅与中共地下党许集美等人有密切联系,而且与陶铸、曾志也有交往。他关心国家大事,长期支持、掩护中共地下党的活动。在他家庭生活中,民主气氛浓厚。我与苏家大公子是集美高中同班同学,曾多次去过他家,感受到他家的民主气氛。一家人谈笑风生,谈论国内外大事,反对蒋介石独裁专政,有时也发生争论。苏医师不当裁判员,只当诱导者。后来朝宗考进集美初中59组,又受到嘉庚精神的熏陶,思想有了质的飞跃。初中毕业后,他回到石狮任小学教师,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任石狮地下党支部书记。在此期间,石狮地下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发展颇快。我在该区官山小学任教时,三名教师均是党员,周围村落也有党的组织,并拥有一定的地下党武装力量。
为解放闽南(厦门)而斗争
1948年底,集美学校地下党工委书记杨竹志高中毕业后,回到石狮老家。根据上级指示,朝宗与竹老工作对调。两人互办交接工作后,朝宗来到集美学校任中共地下党总支书记(因许多学生党员毕业离校,党员数量减少,党工委改为党总支),其公开身份是航海水产学院的收发员。朝宗在党员校长刘崇基的支持下,利用收发员身份订阅了许多进步的书报刊物,为加强学生的思想工作提供资料。他通过发送报刊的机会,与各支部建立联系。在加强思想引导的同时,他积极慎重抓发展党员工作,健全党的组织。商校学生党员毕业离校,党员人数减少。他通过高中部支书林恢成开展商校建党工作,先是发展比较成熟的王水泊入党,后又发展陈流、陈少斌等5人入党,从而重建商校党支部。其他支部也发展了一批新党员,壮大了党的力量,健全了党组织。
1949年4月1日,南京11所大专学校学生六千多人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反动政府接受中共提出的八项和平条约,惨遭反动当局的血腥镇压,死2人,伤百余人,史称“四·一”惨案。朝宗通过党支部和学联发动学生举行罢课集会,声讨反动当局罪行,并组织学生下乡宣传,揭露反动派借和谈拖延时间,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结合反征粮、反征税、反征丁,提高群众觉悟。朝宗与航校同学一起冒雨去灌口镇宣传,下午高唱革命歌曲返校。
解放大军渡江后,革命形势发展很快。根据厦门市地下党工委四月会议的决定,集美学校总支动员学生党员到农村去,参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迎接厦门和闽南的解放。经过动员,报名人数超过预期。朝宗认为四十多人一起离校动静太大,决定分两批出发。第一批4月底出发,由三位支书带队。第二批于5月10日出发,朝宗亲自带队,到泉州中心县委报到,经过短期培训,大多分配在沿海一带工作。朝宗留在闽中游击队司令部任管理股长。
关注祖国统一大业
解放后,骆朝宗穿上了军装,历任连指导员、宣传干事、科长、县人武部副政委等职。期间,荣立剿匪三等功。离休后任泉州市台联常务理事、市政协常委和市三胞工委副主任。他怀念台湾的亲友,六次自费赴台湾探亲访友,寻得失散50多年的台湾亲人,并接待几十批台胞来大陆访问,向他们介绍“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政策及大陆经济社会发展新面貌。
1999年,他回台湾探亲时,根据加拿大媒体报道,颇费周折寻访到郑成功在台后裔郑明能(郑守让)教授。
郑明能于1920年出生于高雄,祖居台南。清初以后,其祖先怕暴露身份惹祸,告诫其子孙不得表露身份,但保存族谱和家训。其家训的头四句是:“吾本延平郡王孙,祖籍石井郑家门,欲把名声睦家族,我等青年须合群。”告诫后人不忘本,要合群。郑明能对水产鱼类有专精研究。他成功孵育出香鱼鱼苗,使濒临灭绝的香鱼得以繁衍。他因此被尊称为“香鱼之父”。谈到郑成功驱荷复台壮举时,他说:荷兰是当年海上霸王,郑成功水师以“水鬼”战术攻击敌舰取得奇效。他还说,当年明宁靖王朱述桂随郑成功来台,后清军入台,宁靖王曾手书“风来竹有声”长幅后吞金自尽,条幅现留传在他家。郑先生正准备写一篇题为《十万精忠在台湾》的文章发表,以此说明两岸是一家,两岸一家亲。
朝宗也向他介绍大陆建立郑成功纪念馆、郑成功巨型石雕像和郑成功学术研究会的情况,并将《郑成功研究》和有关资料赠送他,表达大陆特别是闽南人民对郑成功后裔的怀念,建议他返回故里走走,看看祖国大陆的发展变化,共叙两岸一家亲的骨肉之情,共商和平统一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