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无悔的选择 灿烂的人生

——记福建菲达阀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安南校友

文︱荷 洁

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所以,我们经常会处在抉择的时刻,为选择而纠结,而痛苦。

在汪安南迄今为止五十余年的人生中,他有过几次重大抉择:有时无奈,有时痛苦,有时迷茫,有时果敢。但无论如何,他都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自己认定的事情一定要做完!”

正是这一系列的抉择,也正是伴随着这些抉择的艰辛努力和巨大付出,汪安南不仅闯出了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还铸造了一个响亮的民族品牌——菲达阀门。

今生无悔,今生璀璨!



艰难的抉择——成就瑰丽的阀门人生

汪安南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是在1980年,他17岁,高中即将毕业。所有老师都看好成绩优异的他,认为他考上大学没有什么问题。

他当然向往高等学府,但在填写志愿时,脑海里闪过的却是:贫穷的家境、渐老的父母、年幼的弟妹……他心一横,决定报考中专学校。

汪安南顺利考上了原集美轻工学校。他就读的专业,是当时很热门的制糖工艺。这门专业开设了制图课,汪安南正是从这里接触了阀门,并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制图课要求学生定时绘制阀门图。这是他人生的第一张阀门设计图,却在无意中勾勒了他人生发展的轨迹。

汪安南17岁的选择是痛苦而无奈的,但生活回报给了他一颗甜美的硕果,因为他的执着和付出。

第二次重大抉择,是自主创业。这一过程,有匆忙,有迷茫,但最终化成了坚定的行动。

从轻校毕业后,汪安南成为厦门食品厂的技术工。他在这里待了十三年。“父亲在1986年去世了,弟弟转眼到了成家的年龄。他在农村,要是太穷了,真的会娶不到老婆的。还有妹妹,都需要我的帮助啊。”

他先是帮弟弟办一家小型食品厂,接着决定自主创业。1994年,他成为厂里第一个辞职的在职干部编制人员。

他到一家食品厂当厂长,没想到两年后工厂倒闭。他陷入了人生的低谷,对前景一片迷茫。一个立志奋斗的人,突然间无事可做,那种心境可想而知。

鹰有时飞得比鸡还低,但鹰毕竟是属于长空的!1996年,汪安南打响了反击战,和几个朋友成立了阀门外贸公司;1998年,他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厦门佳大全阀门管件有限公司;2003年,福建菲达阀门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从挂靠别人公司到拥有外贸经营权;从外贸起步到实业定音;从福建市场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汪安南的人生战役一个比一个漂亮。2014年,菲达成为福建省首家登陆新三板的阀门企业。

可就在2014年,汪安南作出了人生的第三次重大抉择:从欧洲回到中国,打造阀门民族品牌。这一次,他的抉择非常果敢。

汪安南的目标很坚定:把菲达制造变成菲达创造!他说,做出口产品都是贴牌生产,我们没有自主品牌,价格也一直做不起来。如果我们转向国内市场,研发出新技术,有了自己的品牌,相信国外市场也会更上一层楼。

说到做到。汪安南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大力研发了各类阀门技术,目前已拥有18项国家专利。他坚信,传承出口欧洲的制造品质,全力开拓国内市场,不断研发新技术,一定能够打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影响力的阀门民族品牌。

这是一次气贯长虹的华丽转身!


艰辛的创业——锻造坚强的拼搏精神

今日的汪安南说起创业初期的艰辛,态度很淡然,描述很生动,甚至还透着幽默,让旁人听了,有“笑中带泪”的感觉。

1996年外贸公司初创时,资金紧张,三大股东的资金加起来还不到10万元。为了节约开支,汪安南把办公室设在自己的家里,员工只有一名英文翻译。其余大大小小的事务,全由他一人承担。

公司经常要发国外传真,收费很贵。为了节约开支,汪安南通常选择在晚上12点以后发传真,因为那个时段线路通畅,不会“浪费”电话费。

多少个寂静的深夜,汪安南伴随着电话机、传真机度过;这些冰冷的机器,连同夜的清冷,都被他那一颗炽热的心暖化了。

汪安南搜集各种展会杂志,从中获取客户名单;还从别的英文杂志上抄下不少地址。只要和阀门有一点关系的企业,他都会寄信过去,表明合作意向。

最初的一万多封信件投出去了,汪安南每天都在忐忑不安中度过,如同“恋爱中的少年期盼心上姑娘的情书”。

终于,一个多月以后,回信渐渐地来了。捧着它们,汪安南难以诉说心中的激动;对他而言,贴切地说,这是“上帝的来信”。

公司渐渐有了业务,从小到大。1997年,公司和科威特石油公司签订了50万美元的购销合同,这是公司成立后接到的最大订单。但由于挂靠别的公司,大部分“甜头”都被别人拿走了。

汪安南深受触动,认识到“独立比什么都重要”。这才有了后来的佳大全阀门管件有限公司,以及外贸进出口经营许可权的获得。这些有利条件,加上前期的积累,汪安南赚到了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那是2001年,伊拉克战争前夕,汪安南独自前往伊拉克谈生意。在世人眼里,那时的伊拉克相当于“火药桶”,家人也很担心,但是汪安南不想放弃来之不易的机会,还是出发了。朋友们都佩服他的胆识过人。

这趟旅程一开始就不顺利。线路本身就曲折:先乘机到新加坡,再转飞安曼,然后坐车600多公里到达巴格达。一路辗转,一路风尘。结果,他的行李,可能是因为标签问题,没有随机转运,落在新加坡。汪安南就这样两手空空到了伊拉克。

天气炎热,饮食、穿着诸方面的不适,在汪安南看来都算不上什么困难;甚至连治安也不是问题。让他最痛苦的是:当地办事效率低下,很多时间耗费在焦急的等待中。

在那里,约人通常只能用最传统的方式——写信,连打电话都很难行得通。经常是两三天都约不到一个人。

27天的煎熬终于有了回报:他谈成了三笔订单,总额100多万美元。可以说,这笔较庞大的资金,是菲达阀门有限公司得以成立的催化剂。

这段艰辛的经历刻骨铭心,今天已经功成名就的汪安南没有忘本,依然保持着那股劲头。已经55岁的他,除了出差,每天还是踩着时间点上班,到车间去转,过问大大小小的事务。工厂建在长泰后,他更是像一颗陀螺,每天厦门、长泰两地跑,忙碌地转个不停。很多人问过他:这样来回奔波,累不累啊?汪安南总是憨厚地一笑,说:不会啊,很充实啊,再说习惯了就好啦。


艰险的经历——捧出沧桑不改的善心

商海沉浮,变幻莫测。汪安南多次谦逊地说,自己是搞技术的,是“不会做生意的生意人”。

的确,忠厚朴实的汪安南,在从商的道路上,吃过亏,缴过“学费”。

曾经有个国外代理商找上门来,说有一笔大买卖要谈。对方的工作做得很到位,的确有一份来自叙利亚的合同。代理商说,合同金额很大,要先收取保证金。就这样,先后两次,代理商骗走了十几万元后,“人间蒸发”了。

还有一次比较危急的情况,幸好最后化险为夷。当时汪安南的公司还没有外贸经营权,挂靠在一家大公司上。没想到这家大公司出了点问题,汪安南的货款被扣住了,转不出来。120万元呐,扣了几个月。汪安南四处奔波,最终总算拿到了钱。“你想想,公司刚起步,这么一大笔钱要是没了,可怎么办哪?”

尽管有这些不愉快的经历,汪安南更加理解诚信的意义。他总结的生意经是:与合作伙伴交心,胜过使用商业手段。

每年春节前,他一定会将尾款结算给供应商,将该发的工资和奖金发给员工,从不拖欠。这正顺了闽南的风俗:不欠钱过年。一连好几年,他账户的余额都为零。甚至,供应商的产品出了问题,他还愿意拿出自己的钱帮助对方解决。在阀门业发达的温州地区,合作商们对汪安南的评价很高,有人说他“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让人感动。”

汪安南坚信:“吃亏只是暂时的,吃亏也是种福气。菲达大部分时间还是盈利的。有时候,我宁愿自己吃亏,也不愿意破坏双方诚信合作的基础。”

诚信做人的汪安南同时拥有一颗善心。每年,他用于助学的资金超过10万元。他做慈善有个特点:走到哪里捐到哪里。老家的小学要重建,他捐钱;工厂建到长泰后,他在当地设立“海西春雨行动”奖学金;他到厦门大学总裁班进修,每年捐助一名贫困生,还为厦大物理机电学员设立助学金。

“和我的校主陈嘉庚先生相比,我做的这点事太渺小了!”汪安南的语气中透着惭愧。他说,自己所读的中学、中专,还有总裁班,所有对他人生有帮助的学校,都是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嘉庚精神是他一辈子的精神食粮,一辈子的行动导航!

一个怀有远大理想同时又脚踏实地的人,一个拥有辉煌人生却又谦虚朴实的人,一个受过伤害仍然真诚待人的人,我们有理由充分相信,他一定会带领自己的企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一定会续写更为灿烂的人生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