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从事好多行 行行成状元

——记厦门合众汇丰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建设校友

文︱黑 仔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对于厦门合众汇丰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建设来说,可谓“从事好多行,行行成状元”。

1991年中专毕业后,林建设当过公务员,做过保险经纪人,开过工厂和贸易公司,直到今天经营酒业。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既端过铁饭碗,也干过个体户,还当过老板”。无论进入哪个行当,从事何种工作,他都全身心投入,刻苦钻研,仔细琢磨,力争做到最好,成为行业的“状元”。


来到厦门,是“因为爱情”

1991年,年仅19岁的林建设和陈爱晖双双从集美轻工业学校毕业,各自回了老家。林建设回漳州漳浦深土镇政府当了一名团委干部,陈爱晖则回仙游糖厂当了一名工人。尽管两人早已暗生情愫,但那时的现实容不得他们自由选择。

林建设端的是“铁饭碗”,负责修水利、种树,工作认真负责。他笑着说:“就跟我的名字一样,我在基层很注重搞‘建设’,绝不搞破坏。”工作没多久,他就用自己的工资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花了270多元。那时,这可是一件“大件商品”。他天天骑着这辆自行车上班,又是体面,又是自豪。

在这期间,林建设与陈爱晖除了通通信件,只是在1993年到厦门采购文娱设施时见过她一面。陈爱晖还是对厦门充满留恋,在仙游糖厂工作仅仅一年,就于1992年回到厦门,进了一家台资企业工作。

1996年中秋节,同学们在厦门聚会,林建设和陈爱晖再次重逢。两人没再错过这次机会,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结婚之前,两人约定好:结婚之后,陈爱晖就调到漳浦开发区工作,与林建设一起在漳浦建立小家庭。

然而,结婚之后,陈爱晖反悔了,不愿去漳浦,坚持要留在厦门。“没办法,老婆不去投奔我,只能我投奔老婆啦。像歌里唱的,这也算是‘因为爱情’吧!”林建设笑着说。

来厦门之前,林建设的全部家当只有两件:一是1.45万元买来的摩托车,卖了8000元,全部用来还债;二是7000多元买来的爱立信手机,以2000多元卖出。带着这2000多元,也就是他的全部财产,他来到厦门。


做保险一年,收入超过以前七年总和

1997年,林建设经老师廖秋贞介绍,到厦门轴承厂上班。前三个月,他每月工资只有300多元;第四个月转正之后,每月也只有487元。而他们每月的房租就要300元,交了房租就两手空空了。“所以,我是靠老婆养活了4个月。”林建设说。当时,陈爱晖已经跳槽到一家外企工作,每月有2500元的收入。

过于清闲的工作,让林建设四个月就胖了二三十斤。

住房问题最终促使林建设产生离开厦门轴承厂的想法。当时,他想申请解困房,但轴承厂效益不佳,竟然连申请解困房的资格都没有。结婚一年,他和陈爱晖连个安身之所都没有,这让他感到很愧疚,也让他断然决定离开轴承厂。

19983月,林建设到厦门人才市场找工作。找工作要打印简历等材料。林建设清楚地记得,打印一张要0.5元,他总共投了17份简历,打印费花了8元多。“我连这点打印费都出不起,都是老婆出的。”

然而,17份简历投下去,宛如石沉大海,没有一家单位通知他面试。

之前,在老家镇政府工作,林建设每月的固定工资有七八百元,再加上补贴,有近千元的收入。弟弟上大学,是林建设为其提供学费、生活费。但,此时找不到工作,连供弟弟上大学都要靠妻子陈爱晖了。林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失落感。

不能这样过下去,必须改变现状!

这时,林建设遇到一位在做保险的学弟。学弟动员林建设加入这个行当,并说收入很不错,他已经在莲坂富山买了房子。林建设半信半疑:哪有工作没到一两年就能买房子的呢?

不久,学弟邀请林建设夫妇到家里吃饭。看着学弟装修一新的家,看着学弟在厨房里忙碌,林建设深感震撼。他决心加入保险公司。

第二天,林建设就跟厂里请了假,参加了厦门平安保险公司的培训。他辞了职,订阅了《中国保险报》,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开始“恶补”保险知识。同时,进行保险专业的系统学习。入职不到一年,他就被评为“最佳讲师”。当时平安保险在全国有2000多名经纪人,他的业绩名列前100名之内。工作仅仅9个月,他个人就挣了10万元。那年春节,他回漳浦老家,给亲友拜年时,还有人为他放弃老家的“铁饭碗”和安稳的生活而惋惜。林建设自豪地说:“我去厦门这一年的收入,已经超过了过去七年的工资总和!”

1999年,林建设的业务更上一层楼,个人也挣到近20万元。他总结说:“其实也没有别的诀窍,就是一个“勤”字。”别人在度周末、假期,他在勤奋做业务;别人下班回家,他去客户家里谈业务。

一次晚餐时间,他在一客户家里谈业务。客户一边吃晚饭一边看新闻联播,一边听林建设介绍保险方案。林建设十分羡慕。从客户家里出来后,他一路上都在想:“什么时候,我和爱人也能在厦门拥有一个温暖的小家,晚上也能在温馨的家里边吃晚饭边看新闻联播呢?

这个梦想并没有让他等太久。就在1999年,他成功申请到前埔北区经济适用房,三房两厅114平方米。交了首付15万多元,他还留下2万元,因为妻子已怀孕待产。林建设觉得很满足,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

林建设很爱钻研,1999年自费去上海财经大学参加考试。当时连教材都没有,他自己找了几本辅导书备考。第一批报考的考生有7650人,最终考过的仅102人,他因此成为中国首批保险经纪人之一。随后,林建设又通过几年的努力和自学考试,拿到了金融本科文凭。2002年,他受命筹备新华保险公司,已是外勤业务的“1号员工”。业内人士都知道,“1号员工”就相当于金字塔的那个塔尖。


每天摸进车间上班,没人知道他是老板

保险业务做到拔尖,林建设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他开始尝试转换跑道。

2004年,林建设应一位客户兼朋友之邀,两人合办固得塑胶工业有限公司,从事塑料米、可降解塑料袋的加工,产品全部出口。2007年,林建设开始独立创业,妻子陈爱晖辞职,和他“并肩作战”。他们卖掉了位于湖滨一里的房子,还借了30多万元,成立了厦门晖腾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这个名字嵌入了妻子名字中的一个“晖”字。

开办塑料袋厂之初,他对这种产品的认知是一片空白。林建设继续发挥自己爱钻研的特长,每天和工人一起上班,摸进车间,仔细测算研究每台机器的有关参数,包括耗电率、折旧损耗、场地占用情况等。没有工人知道他是老板。半年后,他摸出门道来了,发现废品率太高。当时厂里聘请一位台湾人当厂长,月薪两万元。钻研透了之后,他对厂长说:“废品率这么高,你拿这么高的薪水没道理。”林建设改革了薪酬制度,对厂长只设保底工资1万元,其余按废品率下降比例拿奖金。一年后,废品率明显下降,工厂也开始赢利了。

很快,林建设就成为塑料袋行家。随便一个塑料袋,他手一捏,就知道有多厚、多重,很形象地告诉你相当于多少根头发的重量;然后噼里啪啦一通计算,成本就出来了。公司每月的产能有两三百吨,一个月的订单有200吨,年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


要做有良心、有底线的生意人

2012年,林建设加入厦门合众汇丰酒业有限公司。起初,这家酒业公司是几个朋友开的,他只是帮朋友打理业务,到后来,公司80%的业务是他做的。于是,2017年他顺理成章地接管该公司,成了公司的总经理。

林建设又一次面临全新领域的挑战,他开始琢磨起葡萄酒。先是知识储备,全面了解葡萄酒的产地、历史、工艺流程、不同酒庄的特点、葡萄品种,以及海拔、气候、土壤、贮存条件等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接着是磨练自己的嗅觉,不停地去闻,体验葡萄酒特有的天然果香。然后,他学着品尝,把酒含在嘴里,感受酒精度、酸涩度、对腮帮的张力等等。“我现在只要一闻,就知道这酒好不好了。”林建设笑着说。

公司从事的是进口酒业务,从法国、智利、西班牙代采红酒和其他洋酒,总代理马格男爵、拉瑞尔、徕乐先生、赫玫斯、凯珮诺、包雷托等十多个品牌,产品品类达到50多款,在成都、武夷山、无锡、东莞等国内多座城市都有合作商。

“做实事、接地气,绝对不能做水货、假货。我们坚持原瓶原装,绝对不能做假,不搞分装调制,绝不以次充好。”林建设的目标是,要卖老百姓消费得起的放心进口商品。合作伙伴不允许卖得太贵,不能超过全国统一的建议零售价。“消费了我们的酒,如果觉得不值得,可以退货;如果觉得口感不好,也可以退货。”2017年,厦门合众汇丰酒业有限公司被评为厦门市“放心酒示范企业”。

“我要做一个有良心、有底线的生意人!”这是林建设对自己的基本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