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缅怀泰国归侨运动健将、我的母亲李景莹

文︱蔡慧红(王起鹍整理)

庚子年农历三月廿日,也就是公元2020412,一颗赤诚的心停止了跳动,一个赤子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她就是泰国归侨、集美侨校(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校友、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健将、中国致公党党员、我的母亲李景莹。

母亲享年87岁。追忆往事,作为她的女儿,我悲痛不已,真切感受寸草心无以报得三春晖。灵前泣笔。谨以此文祭奠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李景莹,人如其名,美丽优秀。她是一名爱国的归国华侨,中国致公党党员,祖籍福建省古田县。1952年从泰国回国,1954年,在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华侨补习学校读书。她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多次受到中侨委和全国侨联表彰,曾出席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第一届三次全体委员(扩大)会议,并入选1959年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编印的《归侨侨眷归国华侨学生先进事迹汇编》。

母亲十分爱国,对国歌和国旗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每当她从电视上看到中国体育健儿登上领奖台,国歌奏响、囯旗升起时,她都像她本人站在领奖台上一样,显得格外的兴奋和自豪。这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她是一名运动健将。1956930日,她首次参加厦门市体育大会,就以2486的成绩打破女子1500米自行车全国纪录(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厦门市志》)。同年10月,她被调到北京集训,参加第16届奥运会选拔赛。19574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自行车锦标赛中,她以2399的成绩第四次打破女子1500米自行车全国纪录,同年被国家体委批准为国家运动健将,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第一批荣获“国家运动健将”称号的运动员。1958年,她被正式调到福建省体工队,并担任女子自行车队队长。在训练、比赛中,不管是常年在公路上拉练,还是由南方骑车上北方比赛(最远骑到长春),她都表现出不怕摔、不怕痛、不怕苦的“三不怕”精神。一次上北京冬训,她从市区骑车到八达岭山下,再全程骑行爬坡18公里上长城,全队14名队员只有她和另外一名队友到达终点。梅花香自苦寒来。1958年,她在福建省自行车锦标赛上获得女子团体25公里自行车第一名;在福建省第三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上分别获得女子组5000米和50公里公路自行车第一名。同年11月,在福州举行的全国田径、自行车对抗赛上,她以37272的成绩打破由前苏联运动员鲁克申娜创下的女子25公里公路自行车世界纪录(成绩4017秒)。她参加过第一、二届全运会,多次在全国自行车比赛中获得好成绩。自行车运动伴随她走过最美好的青春时光。

1965年,福建省体工队解散,她被下放到厦门感光厂“以工代干”。她一辈子淡泊功名、默默奉献,任劳任怨、积极工作,乐于助人、团结同事,得到大家的普遍好评。直至临近退休时,她的干部身份才在省人事厅、省体工队的干预下得到解决。2019年春节前,在福建省体育局领导的关心下,省发展体育事业基金会秘书长林岩亲自登门拜访和慰问她老人家,并积极奔波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发放优秀运动员关怀基金。

她是一名善良的普通母亲。她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我们家。“文革”结束后,省体工队想召她归队当教练,尽管她当时工作环境并不好,但是为了父亲的事业,为了家庭和子女,她选择留下来。虽然那时候生活物资匮乏,但是她总是想方设法让这个家充满温暖和欢乐。我的童年充满美好记忆,有妈妈的味道,有养鸡的乐趣,有公园春游、骑自行车的体验,有电唱机放送的音乐、有照相机的奥秘……每一样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母亲对这个家的付出真是太多了。她对家人非常包容忍让,我从没见到她发过脾气或与人争吵过。长大后,我渐渐明白,是她为了这个家的和睦幸福,克服苦难、忍住伤痛,委曲自己、成全家人。

母亲很有爱心,经常帮助他人。有两件事,我至今难忘。我小时候,母亲带我去上夜班,路上遇到一名晕倒在路边的女人,她帮忙其丈夫将她送到附近医院抢救,并为其垫付医疗费。另一件事是,母亲单位的货运车队一位司机撞伤一女子,导致她下肢残疾。领导派母亲帮忙处理善后工作。她不仅到医院做陪护工作,还带这名伤残女子到上海做假肢。大热天,母亲背着这位女子游览上海风光。这位女子深受感动,逐渐放下怨恨,并和我母亲互留电话保持联系。母亲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子女从小就进行懂礼貌、讲卫生教育,她十分反对打骂孩子。她一生用爱守护着家里家外,她做的事很简单,但内涵却很丰富,我们从她身上学到不少终身受益的东西。

母亲直到临终还在呵护着我们。她孤独地、悄悄地、安详地走了,深怕打扰我们。她留给我们的是音容笑貌,是善良美丽,还有宝贵的精神财富——爱国敬业、无私奉献、友善包容、勤劳刻苦等优秀品质。敬爱的母亲,我们一定会把您的美德作为家风传承下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