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还年轻 想为国家出点力”
走近南侨机工(系列报道之三)
——许海星放弃优裕的生活作为南侨机工回国抗战
林志杰
按原计划,采访组在霹雳州除了采访几位南侨机工的后裔,还将采访一位健在的南侨机工黄铁魂先生。可惜,当记者抵达霹雳州时,黄铁魂先生因病住院,采访只得取消。马来亚南侨机工资料收集热心人士刘道南先生帮助联系了身在东马沙捞越州另一位健在的南侨机工许海星先生。由于采访组的行程安排已定,无法到沙捞越现场采访许海星,最终,采访组通过微信视频以及电话录音对许海星先生进行采访。

许海星在东北时任少尉
舍弃优裕生活 共赴国难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时我还年轻,想着为国家出点力。”英雄暮年,不忘初心!镜头前,今年已经102岁的许海星精神矍铄,谈锋甚健。
许海星祖籍广东潮阳,出生于1915年,是移居沙捞越的第四代华侨。许海星父亲是沙捞越一华商,家境宽裕,他把儿子许海星送回汕头聿怀中学念书。许海星17岁就学会驾驶汽车,还会照相、冲洗相片。他在机器厂做过工人,也当过内河船的船长,收入相当不错。
抗日战争爆发打乱了中国人平静的生活,也打断了许海星这个南洋华侨青年惬意的人生。1939年8月,他响应陈嘉庚先生的号召,加入南侨机工队,担任从砂拉越古晋出发回国支援抗战的第三批机工队副队长。
“当时陈嘉庚先生在新加坡创立筹赈会,并发出通告,说中国国内很缺司机、维修工,招募懂得开车和维修的机工回国服务。”许海星说,他学过开汽车,还在机器厂呆过,想为国家出点力,便报名参加了。
穿越硝烟 一滴汽油一滴血
许海星驾驶技术好,回到国内未经培训便上路运输物资。他所在的车队负责把各种抗战物资从缅北运送到国内。
“车队从缅北的腊戍开到昆明,再到贵阳、重庆、湖南、广西、浙江。总之,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开。”在许海星的印象中,滇缅公路从畹町到保山这一段最为险峻。南侨机工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初一翻车,十五见底”,形容这路段的艰险。仅1939年5月至11月间,就有10名机工在此出车祸丧生。他们牺牲后,即使找到尸骨也无法送回,只能向着南洋的方向,就地掩埋。
公路穿山越岭。山林里有一种蚊子,个头特别大,会传播恶性疟疾。机工们苦中作乐,开玩笑说“10个蚊子就可以炒一盘菜”。和许海星一同从沙捞越应征的技工有60多名,抵达缅甸后,因水土不服,病倒返回的就有11位;到昆明后,又有十多人患疟疾,返回原地,留下的仅30多人。而比疟疾更可怕的是日军的轰炸。日本飞机平均两三天就进行一次轰炸,运输车怕飞机轰炸,白天躲在树林里,晚上再出发。
从1939年到1942年,许海星和队友冒着日军飞机的轰炸,风餐露宿,驾着汽车穿行在崎岖的山路上,将国外援华的抗战物资从缅北运送至昆明,然后转运国内各地。许多人牺牲在滇缅公路上。据统计,3年中有1000多名南侨机工在一千多公里的滇缅公路上付出了生命,平均每一公里就躺倒了一位英雄,技工们说:驾车奔驰在滇缅公路上,真是“一滴汽油一滴血”。
抱残返乡 希望重返战斗过的土地
1942年惠通桥被炸,滇缅公路中断,南侨机工队解散,许海星转入美国陆军后勤部。1948年,在一次战斗中,他右臂被机关枪打断。当时医疗条件差,药物匮乏,他的肱骨被切去两寸,落下终身残疾。
1950年,阔别马来亚11年之久的许海星,带着一只残废的右臂孑然回到南洋。残躯限制了他的工作选择。他背起背包,走街串巷,当起流动小贩,贩卖内衣、香烟等杂物及土特产,以此为生。1953年,他与当地一位伊班族的土著姑娘结了婚,在离家几十里远的乡村定居下来,改行务农,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乡间生活。
如今许老已经四世同堂。他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回到中国,再去那片战斗过的土地走一走、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