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陈嘉庚与集美的园林建设

陈新杰

“十年种树地成金”这是陈陈嘉庚关于植树绿化的名言。他积极倡办农林教育,倡导植树造林,为集美的园林建设作出很大的贡献。

农林学校造林

1919年陈嘉庚回故乡大规模扩展教育,除增办中等职业教育外,还有厦门大学和集美农林大学。陈嘉庚把农林职业教育定为高等教育,足见他对农林业的高度重视。农林大学校址选在天马山山麓,他想在办学中开发天马山、美人山,植树绿化,造福一方。

办农林教育需要大片的土地配套,但征地工作一直没完成,直至1926年农林学校才开办。而此时陈嘉庚的企业经营受挫,办学经费受到了影响,加之农林高等教育的师资难聘,农林教育只得以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格开办。农林学校征地2千亩左右,花费十多万元。学校农场用地800余亩,植树造林的山地亦在800亩以上。学校边上课边进行农作物实验,并且建立树木苗圃,为大规模开发天马山、美人山培育树苗。当时学校植树达十万余株。

为了在同安地区掀起造林运动,学校派人劝说各乡长,把所有的山头分区划界,计算乡人的数目,把植树任务分配到各区。春天,学校派学生带着树苗下乡,教乡民种植方法。学校还请地方官出告示,禁止砍伐树木,劝各乡长协力保护。

为了开发天马山,陈嘉庚还让学校在天马山开辟石阶山道,方便上山植树与山林的管理。陈嘉庚倡建同集公路,按他的规划,两旁也都种上木麻黄,使同集公路“不但路景美观,而暑期行人受荫不少。”

集美学村的植树

集美学村的植树,按陈嘉庚校园建设计划进行。19229月,集美学校科学馆落成。植物学教学馆里设有植物室,教学以标本和挂图为主。为了提供生鲜标本,1923年陈嘉庚购废杂地二十余亩,花3000银元,从国内外引进105科、500余种植物种苗,同时建设与科学馆植物室教学相配套的植物园。植物园内主要种植草本植物,灌木次之,乔木大多种在园外,只有少数珍贵而稀有树种才种在园内。

学村内筑有甬道网,甬道旁边种植灌木及草本花草,乔木种在楼房四周,学村到处可见。种植的树木种类很多,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学村里已有椰子、芒果、香水树伊兰、蔷薇木、法国梧桐、美国薄壳核桃、榆树、合欢树、翅子树、木棉树、玉兰花树、相思树、木麻黄、凤凰木、桉树、樟树、千层白及许多常人说不出名字的树种。那时树木都挂着小铁牌,牌上标明该树的科名、种名、原地籍、种植年份。本地的龙眼、榕树等树木还标上树龄。

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村主干道拓宽改造,把原来条石嵌红砖的校园甬道改造成柏油路,两旁种上了千层白行道树。与此同时,陈嘉庚故居前的农用地也辟为小绿地广场。小广场上种植水杉等景观树,西边种上一排柚木。陈嘉庚故居前的小院原本只有9米宽,八十年代,院子扩展,把一棵柚木圈入围墙内,而另一棵仍在围墙外。

集美学校植物园

集美学校植物园始建于1923年,1925年启用。植物园面积77550平方尺,当年园内培植的植物达105500余种。其中菊科、百合科各有50余种;豆科30余种;茄科、蔷薇、木本十字花、大戟等科各有20余种;桃金娘、仙人掌、锦葵、毛莨、苋、松柏、旋花、芸香、兰、天南星等科各有10余种。

全园按照植物分科及物种的习性分区,各种植物都标出其科名、种名等。园内建有温室,保护热带植物越冬。

园的中央有一圆形喷水池,喷水池台上安装有五彩灯泡。入夜,喷水与灯光交相辉映,园内浮光溢彩,煞是好看。池外是圆形甬道,与各区甬道相连。植物园既服务于教学,又是师生休闲的花园。

日本侵占厦门时,植物园遭日寇炮击,成为废墟。抗战胜利后重新修整,但以后又屡遭破坏,又因多种原因,始终未能恢复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