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歌声犹在耳边
·周添成
近日,在《集美校友》第221期上读到陈俊林撰写的《陈嘉庚作序的“民族呼声歌集”》,一下把我带回到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椰风蕉雨的南洋。
自1939年至1941年,南洋各地,抗战歌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1941年初,我刚满7岁,入读马来亚(现为马来西亚)槟城的华文学校“丽泽小学”,上一年级。1941年底1942年初,日寇进攻并占领南洋,我被迫辍学。
记得在校期间,每天上午,我和其他小朋友一走进教室,就看见班主任黄老师早已站在捐款箱前,看着我们把捐款投进箱子里。箱子是木制的,赫然写着“同胞有难,都来相助”8个大字。我每天上学投两个铜板。当时南洋还流通我国明清时期的铜钱,两个铜板大概可以买一碗海鲜面。每天投币,是我们响应以陈嘉庚为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的号召的具体行动。
上午8时,上课铃一响,各班级由班主任主持,教唱《义勇军进行曲》、《保家乡》等抗战歌曲。抗战歌曲激起同学们满腔的爱国热情。在高昂的爱国氛围中,老师给我们讲抗日救亡的道理,有时候给我们读《光华日报》等当地华文报中刊登的有关国内战况的报道或消息,激励我们刻苦读书,练好身体,将来保家卫国。这是一堂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促使我以后毅然决然回国。老师教唱时,好像手中总拿着一本小册子,翻翻看看,也许那就是陈俊林文中所提到的《民族呼声歌集》。还有,课前课后,学校广播室内不断地播放抗战歌曲,听说是用手摇唱机播放的。那唱片,应该是武汉合唱团灌制的。
祖国抗日战争爆发,国外侨胞立即掀起抗日救亡运动。在那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各地的侨校在宣传鼓动中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就读的丽泽小学专门开设手工课,教学生扎“爱国花”,拿到街上义卖。提起“爱国花”,年纪稍大的老华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说不定他们买过“爱国花”,为抗战募捐作过贡献。
义卖“爱国花”,是华侨为抗战募捐的一种方式。华侨为支援祖国抗战,掏钱认捐,多少不计,劝捐者便送一朵白纸花,作为标志,表示承认捐款者的贡献。我们的手工课,每周两节连上。小朋友们特别爱上手工课,因为动手扎花,好玩。我年幼无知,又好问。我曾问老师,为什么老是扎白色的,不扎其他好看的颜色呢?老师告诉我,日寇侵略我国,要我们成为亡国奴,这是国殇,只能扎白纸花。可以说,我们的手工课是“爱国花”的加工厂。白纸花扎到一定数量后,老师就带领我们上街义卖,义卖所得都交给“南侨总会”,再由“南侨总会”汇总寄回祖国。老师说,量力而行,持之以恒,积少成多,好办大事。据统计,从1937年至1941年,在“南侨总会”号召下,南侨义捐了五亿国币,有力地支援了祖国的抗战。因为槟城是华侨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我们义卖队伍走到哪里,哪里就围来许多华侨,连马来人、印度人都来看热闹。当地人被我们感动,也掏钱认捐。据说还有一个印度人参加到南侨机工队伍。义卖时,为了制造气氛,吸引观众,我们高声齐唱抗日歌曲。就这样,抗日歌曲风靡全南洋了。
再说焚烧日货时,也是在高唱抗日歌曲中进行的。上世纪30年代,日货已充斥南洋商场,什么洋布、洋油、洋火柴,统统是日本货。在“南侨总会”的号召下,各地华侨社团积极响应,纷纷抵制日货,不准商家进日货卖日货,违者先是警告,不听则上门抄货,当场焚烧,用漆泼洒店牌。在焚烧日货时,高唱抗日歌曲,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我亲眼见过这场景。那是1940年8月的一天,我家在皇后街,邻街是印度街。印度街是因为住的人多是印度人而得名。那条街上有一家华侨开的小店铺,店主是广东人,他以为在印度街卖日货不容易被人发觉,结果还露馅了。焚烧时围观的人很多,店主不好意思,躲了起来,没有露面。
还有是我听说的。比如“南侨总会”应国内请求,组织“南侨机工队”,驾车奔驰在滇缅公路,抢运战略物资,保证这条“抗战生命线”畅行无阻。当时先后有三千多热血华侨青年司机、机工报名参加,出征的场面很壮观,也是高唱抗日歌曲。由此可见,抗日歌曲在当时是鼓舞士气的有力武器。
至于武汉合唱团在槟城的演出,我也是听大人说的。他们说是在槟城的一个大娱乐场“旧世界”(因为二战后又搞了一个娱乐场,战前的这个就叫“旧世界”)的演出厅演出,演出时人山人海,挤满了人,演出结束时,出售那本《民族呼声歌集》,人们抢着买,而且掏出一元十元都不要求找回钱。抗日歌曲在南洋影响很深远。日治时期,人们缄默不响,二战结束,人们又唱起来,比如《义勇军进行曲》、《何日君再来》,随处可听到。七十多年过去了,抗日歌声犹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