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26、《集美校友》任镜波老师和我

·[印尼] 廖彩珍

那是1996年,承尚大叔叔的一份美意,我与任镜波老师在风光明媚的巴厘岛认识了。虽然说,“集美”在我童年的生活中,有我父辈的记忆,是当时那一代人求学的圣殿,还有校主、村牧先生等一个个当时父辈们心中非常尊重的伟人、师长,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打磨,“集美”早就在我们青少年的记忆中慢慢淡出。尤其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华文被禁锢,长达30几年,“集美”在我们的脑海中已近无影无踪。

那一天在巴厘岛,我只是以晚辈的身份帮尚大叔叔接待来自中国的客人,张楚琨、黄金陵、任镜波等,看到客人们一路谈笑风生,我也感到一路的愉悦,原来客人们即使身份尊贵,学问渊博,也很平易近人。临别时,黄金陵校长给了我几本《集美校友》刊物,并情意殷殷地说,希望我们能常到集美做客,多关心集美! 当时我真地愣了。“集美”是我父辈那一代人的骄傲,月转星移,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印尼华族,与集美有何渊缘?我们怎么来关心集美呢?

我慢慢细读那一本《集美校友》,那是1996年第3期。主编就是任镜波老师,其中第一篇文章就是时任集美大学首任校长黄金陵的大作《围绕教学评价,加快集大建设》,刊物设有“教育园地”,“文史天地”“陈嘉庚研究”等栏目。因缘际会,以后我与任老师有多次相聚的机会。他的慈目善眼,谦逊随和,加上儒雅气质,学者风范,即使与我们这些胸无点墨的妇孺之辈,也给予尊重和友谊,我很感动。

1996年起,我一直都收到《集美校友》。千里迢迢,实在不易。她已成为我生活中的期待,满足了我早年被迫辍学,心底深处对校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让我对集美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每本《集美校友》似乎渗透着任老师为弘扬和传承“嘉庚精神”“诚毅”校训不懈的努力,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责任与使命担当。任老师关注着集美学校前进的每一个脚步,也关注着海内外的每一位集美人。他的关注和付出,丰富了每一期《集美校友》的内涵,让我肃然起敬,让我从心底感到钦佩。

1998年印尼民主改革开放的号角响起,被禁锢了30几年的华文华俗又见曙光,2000年政府正式允许印尼华人过春节。这是个历史性的时刻,我们印尼华人抓紧时代的机遇,冬眠了几十年的华人团体开始活跃起来,我们印尼泗水新中校友也积极响应。20005月,新中校友基金会宣告成立,我有幸被推举为创会常务主席。在基金会的带动下,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向着办学、福利、联谊三大方向迈进。为了联系30多年来散居各地的新中师生,我们举办各项活动,把师生情、校友谊凝聚起来,此外,我们还办起汉语补习班,为开办新中学校做大量的前期工作。会务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

记得有一次,我正翻阅刚收到的《集美校友》,剎那间,心里转过一个念头,我们基金会也可出版一份属于新中人的刊物,把新中人在21世纪初,在非常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秉承先辈办学宗旨,开创新中三语学校的心路历程,办校初衷,一一汇集载下,保存延续,凝聚师生情谊,让更多的人积极投入我们的行列,为新世纪即将开办的新中学校一起努力。

我把自己的想法在理事会上提出来,当即得到全体理事的赞同。200011月,新中校友基金会会讯创刊号《友情》终于与广大校友见面了。在几位老师校友的努力下,还能每3个月定期出版一次,算是季刊。

为了团结更多的新中校友,20027月,新中校友联谊会成立,我有幸被推举为创会常务主席。在部署各项工作中,包括文体、福利、联谊等,联谊会正式成立了出版部,由吴秀吟、何婉云、苏国兴、张碧华等几位校友组成。此后,《友情》会讯内容更加丰富多采,发行量一直保持在4000份,出版费和发行费主要靠校友的广告费支持,收支平衡,还有盈余。

20048月,是我们新中学校停办40年,为纪念母校创建70周年,新中校友把办好21世纪的新中三语学校,作为校庆的献礼。学校将从娃娃抓起,搞好幼儿教育的奠基工程,踏踏实实地向小学、初中、高中一步一步迈进。此后,我们的《友情》会讯又多了办学的内容,开始有新中21世纪新的小小校友。我们深信,只要出版部继续努力,再坚持十年八年,我们这一代20世纪的新中老校友,可望与21世纪新中三语学校的年青校友在会讯《友情》上策马同行,承前启后,刊物将办得更好。那时的《友情》,内容将更丰富,真正地把“新中精神”发扬广大,我们老一辈校友将在一片祝福声中,目送新一代新中校友高举会讯《友情》,奔向更遥远的前方。就像《集美校友》一样,《友情》将成为海内外老中青新中校友的精神园地。

十年来,我们出版了22期的《友情》会讯,此外,还编辑出版了《新中SHHS基金会成立纪念特刊》《新中建校68周年纪念特刊》《新中70周年》。20146月新中三语学校第一届初中生毕业,又迎来第一批高中生。我们出版了《新华中学校创建80周年、新中校友基金会成立15周年、新中三语学校建校10周年纪念特刊》。我们希望能为新中学校八十多年来留下雪泥鸿爪。

任老师,您知道吗?每当《友情》会讯出炉,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您!我多么想与您分享《友情》,但我不敢,因为我知道,《友情》和《集美校友》差距有多大!但是,任老师,十多年来,我们的团队与广大校友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并通过文字记载,分送到每个校友手中。我一直努力向您学习,因为您永远是我心底深处的楷模。不过让我惋惜的是,2009年换届后不久,会讯《友情》没了,很是遗憾。

2007年的某个下午,当我看到《集美校友》赫然有我的一篇文章《白云悠悠忆伯父》时,我心中竟然会那样地兴奋和忐忑。我手棒着《集美校友》,久久不能释手。其实我只是上世纪30年代集美校友的后裔,远在印尼土生土长的华人。时代变迁逼使我们在激情满怀地追求知识的花样年华就黯然离开学校。从此,我们与学校绝缘,在蕉风椰雨中为生活奔波,相夫教子,平凡而踏实地迈出生活的每一个脚步。今天在我心仪的刊物上有一篇拙文,虽只是一篇而已,在千万个《集美校友》读者中,根本激不起一丝涟漪,但是我感受到肯定,心中非常满足。时任社长的任老师一定一字一句读完此篇,经他批阅,同意刊登。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鼓舞。后来,我又陆续写了几篇文章在《集美校友》发表,感恩任老师给我写作的机会和平台。那一年,欣逢集美纪念母校建校100周年,任老师来信,切切希望我以海外校友后裔的身份,写一篇有关集美,有关陈嘉庚先生的纪念文章。这让我受宠若惊,想到集美人才济济,而且都是名正言顺的集美校友,有切身感受,信手拈来,字字珠矶,感人肺腑,我岂敢班门弄斧!但我又不想负了任老师盛意,凭着早年父辈的耳濡目染的教诲,凭着二十年来我从《集美校友》了解到的集美培桃育李的艰辛历程及集美丰富的文化内涵,凭着我言感身受的集美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您胸怀锦绣,敬业乐群,为《集美校友》所作的付出和奉献给我的震撼,我洋洋洒洒地写下我内心深处的“梦回集美”。稿子发出之后,随即得了任老师回复,头一句是“大作拜读,有心有才有情有味!”。我一生庸碌,我的生活因中国诗文而靓丽。任老师的鼓励和爱护,高山流水,一直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让我平凡的生活变得靓丽!

忆当年,嘉庚校主,在国家兴亡的夹缝中,毅然创下伟业,重教兴学,推动进步,“是侨界的一代领袖与楷模”,千秋赞颂!

看昨日,村牧校长,一石激起千层浪,育人树才,追求实效,肩负使命,恢复《集美校友》,内外同心,群策群力,复兴集美母校教育基业,折射校主光辉!

观今朝,镜波老师,天赋才华加勤谨,凝心聚力领航《集美校友》,乘风破浪,笃行“诚毅”,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造就新世纪伟大的民心工程!

瞻未来,《集美校友》,胸揽全球集美人,弘扬“嘉庚精神”,沿着延伸70多个国家的21世纪一带一路,扬帆远航,共圆中华民族复兴之梦!

才者,德之资;德也,才之帅。衷心祝福您,任老师,您风雨兼程培育《集美校友》几十载,春风化雨千万人,您的岁月如歌,跨越时空,蕴德润物,硕果累累。我深信,每一个集美人都像我一样,爱您,敬重您,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