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31、祝贺和期待

——贺施廖彩珍女士《松釆集》出版

任镜波

挚友施廖彩珍的《松釆集》,将由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出版。喜讯传来,不亦乐乎。作为老朋友和与《镜报》的一“镜”之缘,谨致以双重意义的热烈祝贺!

199676,在巴厘岛,我第一次见到施廖彩珍。她标致、热情、大方。尚大兄当众夸她是“老板的老板”。这句话,是夸她,也是夸她丈夫施柏松先生。她反应快,隨即指着施先生说:“他才是真老板”,又对着李尚大脱口而出道:“尚文尚武尚乡梓,大人大量大商贾。”大家拍手叫好。这一幕,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是才女!

分别时,我们互留电话,保持联系。

8年后,还是应尚大兄的邀请,连续4年,我每年都去一次印尼,而且每次都去巴厘岛,在她开的高级酒店下榻。她非常热情,每次都安排专人接待我们。她来厦门,也都抽空来看望我们。至今21年了,够上老朋友。

我们的友情,还缘于校主恩。她的二伯父廖荣光,是集美高级师范学校早期的校友,一生执教,为人师表。她的父亲廖荣华,则是集美高级商业学校早期的校友,精通经济,善于经商。2004年,我把这两位先贤的学籍档案复印本送给她,她十分激动。她说:“我小时候就听说陈嘉庚和集美学校,那是一所令人向往的学校。”我们聘她为名誉集美校友,她欣然接受,挑起校友的责任和义务。她为集美校友会馆捐巨款,还要为集美学校百年华诞捐输,但被我谢绝了。我知道她在许多地方做公益,钱是大把大把地付出。她和她丈夫都是好心人,乐善好施。据说这是他们的家风。

她的文学修养很高,我们给她寄《集美校友》,她看了都会给予点评。她还常常给我们赐稿。我平时记性差,看书读报过目即忘。然而,读她的文章,却是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她和丈夫一起办工厂、开酒店,时间就是金钱。但是她还是执着于写作。听说,她只要来了灵感,就会拿出手机马上记下,然后转到电脑成文。她的作品,许多是她与丈夫青梅竹马、磐石蒲苇、相濡以沫的生活轨迹。也有许多是她对师友、亲人的采访或回忆。1991年,她丈夫生了一场大病,她毅然放下经营,四出问诊求医。丈夫康复需要静养,她便在泗水郊区盖了一幢别墅,取名“松釆居”,并在周围种了很多松树,形成天然氧巴。她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清晨起来,看着含笑熟睡的他,我不忍把他叫醒,便蹑手蹑脚地下床。打开房门。哇!扑鼻而来的泥土芬香。我茫然了,是我在亲吻着大地,还是大地拥吻着我?”还有一段:“松双手捧着两杯热咖啡,又叫又喊地走过来。我满怀感激,用双手接下他手中的热咖啡,香啧喷、浓郁郁,喝在口里,甜在心里。清晨喝上他亲自泡制的热咖啡,是我每日生活中的第一个享受。”这是他们“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爱情生活的写照,也是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写作风格。我喜欢她率真、纯朴的性格,也喜欢她质朴、自然的文风。读她的作品,就像读言情小说。

童年,她读过《三国演义》《警世通言》。稍大点,她熟读二伯父送的《修明轩吟录》。其中有几百首五言、七绝和律诗。她对《木兰辞》《石壕吏》《长恨歌》《琵琶行》,更是背得滚瓜烂熟。古典文学的营养,写作时从胸臆中自然流出,使她的作品文釆灿烂。我尤其喜欢。

她在居住国艰苦创业、自强不息,融入社会主流。在历史性变化的时刻,她和一群新中校友发起组织“新中”社团,率先创办了华文刊物《友情》。她领军“新中”学子,朝着办学、福利、联谊的三个方向,高歌猛进。她还在巴厘岛创办“努萨社瓦剧院”,探索中华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与结合。她常到中国,常回故乡。她热爱中国,坚持“一个中国”。在《参加香港泉州市同乡总会就职典礼有感》的文章中,她如数家珍,详细介绍了这个庞大社团成立28年来的发展壮大和11个团体会员的各自优势。她在文中明确表示:“香港本是中国的一部分,港人就是中国人。爱国、爱港、爱乡,是天经地义的。尤其今天,中国正挥舞‘一带一路’大旗,领跑世界,应着香港独特的地理区位与世界接链有深远渊源的优势,民心相通,正是港人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好时机,共创美好未来。”这就是她的高尚境界与博大胸怀。巾帼不让须眉,她是新时代标准的中华人。

她的《松采集》,同她的名字一样:精彩、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