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小小鸡蛋无限情
[香港]吴瑞华
今年初春,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核心组成员及理监事成员开会,讨论在10月份组织回母校集美中学,举行一年一度的慰问离退休老师的活动。消息一传出,会员们心情激动,欢呼雀跃,争先恐后地报名、交费,生怕错过这难得的师生久別重逢的机会。这时,我忽然接到来自印尼雅加达一位名叫刘晋垣的“学生”的电话。他委托我打听1966年以前在集美中学工作的离退休领导、老师和员工的姓名、地址及电话号码等资料。我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我问他要这些资料何用。在我追问下,晋垣校友终于说出真话。他想给每一位离退休老师及员工敬送一篮30个的野生鸡蛋,聊表心意,又不想留名,又不想让老师们为几个鸡蛋受乘车劳顿之苦,想直接寄到他们家中。

刘晋垣(后左一)和他的爱心团队
我对他没有印象,他想要的资料也不是我可帮忙提供的,我不敢给他肯定的答复。事后,我突然想到郑玉宗老师。他为人热心,工作责任心强,又负责离退休协会的工作,他应该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我大胆求助于他。郑老师说,时间久远,时过境迁,不可能找到完整的资料。他又说,即使找得到,也不便将个人的资料随便交与他人。看来这条路走不通。就在这无计可施之际,李凤翔会长出了个主意:请刘晋垣校友通过顺丰快递,把鸡蛋送到举办宴会的酒店,直接送到赴会的老师面前,问题不就解决了。我赞成他的意见。刘晋垣也觉得这样好,接受了这个提议。大家总算了了一件心事。
刘晋垣校友于1967年印尼排华期间回国,和其他一些印尼侨生一起被分配到集美中学。那时,学校处于无政府状态,他到学校,没有编班、没有班主任,没上过一堂课。但他没有失望,没有忘记对知识渴望,没有放弃对更高理想的追求。他坚持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他考上厦门大学中文系,2007年毕业,拿到大学本科的毕业文凭。此后,他又到北京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回印尼发展,现在,他已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刘晋垣热心公益,是当地一位慈善家。16年前,他就组织几个朋友参与公益活动。16年來,逢年过节,他都在他居住的社区,分发礼品袋,每人一袋,从未间断。他的爱心不分国界、没有种族主义的色彩,男女老少一视同仁。他对孤儿院的小朋友关爱有加。他组织巴中校友成立助贫协会,关怀孤苦伶仃的孩子,给他们送温暖,送心灵鸡汤!他们走街串巷找到孤儿院,即使是风雨交加的日子,也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虽然他们的衣衫被雨淋湿了,个个成了落汤鸡,但没有一人有怨言。印尼报纸报道了他们的事迹。
我和刘晋垣校友算是一面之交。我们是在香港集美中学第三屆理事长就职典礼的酒会上认识的。酒席上,我的邻座是一对夫妇,他们为庆典赞助2万元。我敬佩他们,相互认识,但没有深交,会后各奔东西,没有联系。
那天,他给我打来电话,我才联想起第一次和他见面的情景。在网络上,他经常关注校友会的事务,关心校友。他做了好事,不让人知道,送鸡蛋的事他说是“小小心意,不足挂齿”,“否则会使他汗颜!”他尊师源自父母对他的教诲和要求。他父亲是印尼一所中学的校长,从小就教他“一日为师, 終生为父”。他没有违背自己对父母的承诺,而今他虽年过半百,上承家教,下传子孙。他说他要学陈嘉庚老校主爱乡爱国的情操,把诚毅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刘晋垣校友努力把校主的精神付诸行动。他为没给他上过一节课的老师送鸡蛋之举,深深地感动了我。千里送鹅毛一一物轻意重。这份浓浓的情意,凝聚着校主陈嘉庚先生培育的集美精神和集美校友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