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感恩·奋进
——在纪念集美学校内迁安溪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陈呈
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今天,我们在安溪集会,纪念集美学校内迁安溪80周年。我谨代表集美学校委员会、集美校友总会、陈嘉庚纪念馆向中共安溪县委、县政府、县有关部门、安溪集美校友会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为本次活动的成功举行给予的大力支持!向各位出席今天纪念活动的领导、来宾和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问候!

陈呈发言
80年前,“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寇大举侵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难当头,为保护师生安全,保存国家文化血脉和闽南教育精华,集美学校被迫内迁,躲避战火。1937年10月13日,依照校主陈嘉庚的训令,在陈村牧校董的组织领导下,集美学校开始内迁,师范、中学、商业、农林、水产航海分别陆续迁往安溪文庙以及后安乡、同美乡、官桥乡等地。安溪等地的人民用博大的胸怀,迎接内迁的集美学校师生。集美学校开始了长达八年的烽火弦歌岁月。
当年《集美学校周刊》曾刊有这样的一段话:
“日本鬼子认为集美学校是中国一个最大的兵工厂,在这个厂里,每年造出无数的炸弹,这炸弹是有生命的。这无数的炸弹一离开工厂之后,自己又会产生无穷数的炸弹,这无穷数的炸弹,都是准备向东京丢下去的。于是日本鬼子大起恐慌了,便处心积虑要破坏集美学校。”
抗战中,集美学村美丽的校园惨遭日寇炮击、飞机轰炸,几成废墟。而内迁的安溪、大田的集美学校师生,在当地人民的包容、庇护下,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和衷共济,弦歌不辍。集美学校不仅没有停办,还办出特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学校不仅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也为闭塞的安溪山城播下了文化的种子。播迁的八年,在集美学校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没有校主陈嘉庚,就没有集美学校;没有抗战的内迁,集美学校的历史就要改写。
经过抗战血与火的洗礼,集美学校变得更加坚强,发展势头更加强劲。今天的集美学校已经发展成一个从幼儿园到博士完整的教育体系,成为莘莘学子仰慕神往的学府,求知成才的教育殿堂。
铭记历史,启示未来。回顾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我们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嘉庚精神的伟大,“诚毅”校训的威力。是嘉庚精神和“诚毅”校训指引着集美学校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为国育才,谱写出彪炳史册的不朽诗篇。
今天,纪念集美学校内迁安溪80周年,我们要把嘉庚精神落到实处。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给集美校友总会回信,号召海内外华人、华侨弘扬嘉庚精神,共圆民族复兴之梦。回信三年来,厦门市强化宣传和弘扬嘉庚精神,从2014年开始,将每年10月定为厦门市“嘉庚精神宣传月”,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全市上下,学习、宣传、传承、弘扬嘉庚精神,营造了浓厚的人文氛围,嘉庚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今年年初,厦门市陈嘉庚教育基金会设立“陈嘉庚奖学金”,用集美校委会在香港集友银行的部分股息红利资助“海丝”沿线国家的华侨华人学生和港澳台地区集美校友后裔来厦求学、深造。这是新时代弘扬、传承嘉庚精神的新举措、新载体。获得陈嘉庚奖学金的留学生将在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集美海洋职业技术学院、集美工业学校、集美中学等七所院校就学。此举在海内外引起广泛而热烈的反响。
陈嘉庚奖学金的创立,是厦门人民对长期关心、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的海外乡亲、校友的感恩和回报,是集美学校为海外校友、乡亲的后裔学习成长搭建的平台和提供的机会,也是我们进一步凝聚海内外爱国爱乡力量,助力祖国发展架起的一座彩虹通道。
饮水思源,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安溪人民给予集美学校的恩情。安溪人民不仅在最艰难的抗战时期为集美学校提供了存在和继续发展的天地和条件,而且在集美学校的成长过程中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安溪是革命老区,又是著名的侨乡,人才辈出。庄希泉、庄炎林、陈乃昌、林绛祥、张连、李尚大、李陆大、施金城、叶渊、叶振汉、谢高明、李景昀、陈福接等都是从安溪走出来的杰出人物。他们对集美学校的关心、支持、奉献我们永志不忘。
我们欣喜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在安溪历届党政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安溪人民和海内外安溪乡亲努力下,安溪各项事业都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今年,安溪位列2017年度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65位、全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百强县市第25位。安溪还获得了国家生态县、中国最美丽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一系列称号,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安溪多个乡镇入选全国重点镇、全省重点镇级“小城市”试点,并涌现了一批美丽乡村典型示范。安溪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安溪铁观音蝉联中国茶叶类品牌价值第一位,成为中国第一茶。安溪还是“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工艺品畅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个有实力、有魅力、有活力、人民生活幸福的活力安溪已经呈现,安溪已从昔日一个贫穷的小县发展成今日百业兴旺的著名侨乡。我们感恩安溪,我们为安溪的发展感到由衷的高兴,我们为安溪祝福,我们相信安溪的明天会更好!
最后,祝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身体健康,阖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