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在嘉庚光辉照耀下

——读《嘉庚弟子》

吴梅影

一口气读完陈经华的新作《嘉庚弟子》,十分激动,十分感动,因为我在现场——好多事也曾亲历,好多岁月与集美同在,好多日子沐浴在嘉庚精神的光辉之中。

这本书主题写的是一个人,他就是“热心校主陈嘉庚事业的杰出校友”、曾经的集美校友总会任镜波理事长,可又不单单是“这一个”,而是一群人的集体形象。——即受惠于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教育的一群人。他们在几十年的岁月中,和祖国同在,秉持嘉庚精神,不忘“诚毅”校训,为集美学校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

任镜波从读书时代起,就是一名十分优秀的学生,可以说,优秀成了他的习惯。通读全书,我们可以感受到,任镜波出众的品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从不抱怨。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或者受到什么样的对待,他的言行正如入党时叶振汉先生教导的一样:“要经受委屈的考验”。他总是选择牺牲小我,服从国家和集体,默默地做事,默默奉献。比如,1952年,国家决定把他们这批一百多名学生,由在福建马尾的福建省立高级航空机械商船学校(简称省立高航)并入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他欣然接受,并以能到集美来、亲聆嘉庚先生的教诲为荣。比如,1957年底,他主动请求下放,离开同在福州工作的妻子和刚出生六个月的孩子,到建阳山区劳动锻炼。

二、总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几十年的岁月中,他不断努力,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并与祖国、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如,他从青年时代起,一直以顽强的毅力,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向社会学,向生活要主题、要素材,提高自己写作能力。作为一名非专业的学生通讯员,在19542月到毕业前的7月的6个月时间里,就在报刊杂志上正式发表了长短文章二十余篇。

三、行事果敢,从不患得患失。比如,虽不会闽南话,但见到校主陈嘉庚先生,他是这么做的:“同学们都拥上来,靠在石栏杆上,想一睹校主陈嘉庚先生的风采。任镜波看着看着,突然跑下楼梯。同学们都一愣,转眼间,他们看到任镜波走在下坡的石板路上,迎着校主,从容地走过去。他走到校主面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说了声,‘校主早!’”

四、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想集体的事多,想个人事少;想他人多,想自己少。1954年,任镜波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1949年后集美学校党组织发展的第一名学生党员。在生活和工作中,他总为别人考虑,关心同事,关心上级及下级,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比如:因特殊原因,有关人员锁着厨房不让用。住房拥挤,生活不便。他默默承受,不愿对叶振汉校长提及;比如,对自己老师熊特歧,他既尊重,又关心、理解,并随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总之,他把自己的大半生,无私地奉献给了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退休后,为了集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他更忙了:校友工作,千头万绪;点点滴滴,萦于心怀;大事小事,无不操心;海内海外,同样对待……

“闽海之滨,有我集美乡;山明兮水秀,胜地冠南疆。天然位置,惟序与黉;英才乐育,蔚为国光……”母校培养了他,给了他优秀的品质、出众的才华、困苦时候的精神支撑。成长路上,他得到许多人的帮助,校主陈嘉庚先生、学校的众多师长,省教厅厅长王于畊、集美校友总会理事长陈村牧、航专校长叶振汉、热心公益事业的海外校友李尚大、大音乐家蔡继琨、国际知名的艺术大师黄永玉等都是他的良师。他又用所得到的,回馈社会,回报母校。几十年中,他踏实做事,辛勤奉献,从不做亏心事,不说违心话。回望任镜波六十多年奋斗人生,不正是以具体的脚踏实地的身体力行,躬身践行嘉庚先生为集美学校所立校训“诚毅”么?为此,只能赞,镜波老师:得嘉庚真传,以诚毅育人。

他对集美学校的贡献,往小里说,是沐浴在嘉庚精神的光辉之下,最好地实现了自身价值;往大里说,他的集美岁月,又全面折射出时代滚滚向前,集美学校的一点一滴的进步、我们国家的几十年的发展,坎坷、艰辛以及光荣与梦想。任镜波走过的人生道路,正如他毕业时的文章标题一样:《为祖国试航》。由此而言,陈经华这本书,对集美校友、嘉庚弟子而言,可说不能不读,常读常新。

《嘉庚弟子》这本书,真情流露,细节生动,语言朴实,接地气,带闽南气息。比如,任镜波父亲教导他:“做人和做鱼丸一样,皮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鱼丸皮太薄,一煮就破,馅就露出来;太厚,不好吃。人脸皮厚,无耻;脸皮太薄,办不成事。”全书,内容丰富,真切感人,是一部难得的好传记。

最后,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给海内外集美校友的回信的一段话,与广大集美校友、嘉庚弟子共勉:“希望广大华侨华人弘扬‘嘉庚精神’,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同祖国人民一道不懈奋斗,共圆民族复兴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