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最集美的校歌
海岸线
据说,中国最早的大学校歌当数1897年问世的南洋公学师范院的院歌——《警醒歌》。歌曲四段,每段都以“警”字起头,“醒”字结尾。每逢初一、十五,校长率领全体师生到圣孔子牌位前行礼,然后箫管齐奏,师生共唱,荡气回肠。
从此,许多大学也都相继诞生了各自的校歌。校歌被视为“校魂”,内可凝聚师生情感,外可激励师生士气,一些校歌还力邀名人大师写词作曲,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而且还给人气势不凡的感觉。
陈嘉庚先生于1913年在家乡集美创办两等小学,自此逐步发展为包括师范、中学和水产、商科在内的各类学校,统称是“福建私立集美学校”。1918年春学校确定了校歌,于当年3月2日公布于世。
“闽海之滨,有我集美乡。山明兮水秀,胜地冠南疆。”这首校歌已经传唱了90多年,然而,有一个细节人们似乎没有注意到,那就是至今集美学校校内校外很少人知道其词曲作者是何许人。
张学良任校长的东北大学,其校歌歌词是请了近代著名白话诗人,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创作的,谱曲请的是现代音乐学先驱赵元任先生。刘、赵在民国时期与胡适、陈寅恪、林语堂等著名学者同时被聘为当时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员,名气如日中天。
浙江大学校歌则是由当年的校长竺可桢拍板,邀请著名国学家马一浮撰写歌词,请著名作曲家、当时国立中央音乐学院的应尚能谱曲。此外,南京大学历史上最早的校歌,则是由现代中国音乐界一代宗师李叔同先生制谱,复旦校歌是由刘大白作词,丰子恺作曲。屈指数来个个都是炙手可热的大师级人物。
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的校歌却没有走“名流”路线,凭借陈老的人脉和名望,弄个大腕来替集美学校写个校歌自然易如反掌。
可见,陈老先生有个性。他的集美学校校歌交给了本校自己的教师,尽管名不见经传,却写得情真意切,这也成为我很感兴趣也很欣赏的事。我琢磨,如果把学校比喻成家庭,那么,家的灵魂是什么大概只有自家的成员才最了解。
集美学校校歌歌词出自一位叫由黄鸿翔的老师之手,另一位许子川老师则精选曲谱。
黄鸿翔是思明人,也就是厦门本岛人,1918年1月被聘为集美中学、师范国文和历史教师。许子川,同为厦门人,1917年起先后被聘为集美小学、中学和师范的音乐教师。
集美学校校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只能是集美学校的校歌,无法挪为他用,不像有的校歌或校训空泛无味,放之四海而皆准。校歌将学校的诞生地“集美乡”和“诚毅”校训都融入到歌词当中,写出这首校歌不容易,唱懂这首校歌同样不容易。
歌词中有一句“全国士,聚一堂,师中实小共提倡”。不懂校史,无以明白“师中实小”的涵义。其实,该句最早为“师中水商”,系指陈嘉庚先生初办集美学校时所含的师范、中学、水产和商科。后来因为考虑到水、商其实都属实业部,且该提法没能包括小学,所以最终改为:“师中实小共提倡”。
这首校歌当然不能算是最好的校歌,复旦、浙大的校歌是公认的优秀校歌,但是,集美学校校歌却是传唱时间最长的校歌之一,最令人动情的校歌之一。“诚毅二字中心藏,大家勿忘,大家勿忘”,曾让多少异地他乡的校友唱着唱着就热泪盈眶。
我想,抗战时期集美学校内迁安溪大田,师生们围拢在闪烁的煤油灯前,面对黑兮兮的大山唱起校歌的时候,或许,就像当年“918”之后流浪关内的东北人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样的悲壮凄凉。
这,就是集美学校校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