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陈嘉庚的乡愁
陈新杰
几千年来,乡愁的音响一直在中华文明城堡的上空缭绕,故乡与游子似乎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儿女亲情的牵挂;李白“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作为现代游子,陈嘉庚在海外为祖国屡遭帝国主义欺凌而万分感慨,为故乡民众的贫困愚昧而无限伤感,“慨祖国之陵夷,悯故乡之閧斗”,这就是陈嘉庚的乡愁。
陈嘉庚诞生在集美,伴着祖国的积弱受列强凌辱长大。他出生那年,日寇进犯与厦门一水之隔的台湾;十岁时,法国入侵福州,马尾海战中,“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十七岁时,在日本叫嚣“反华战争”声中,他奉父命离开祖国下南洋学经商;二十岁他回乡成婚,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二十六岁那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更是震撼了回乡奔丧的陈嘉庚。生于国难长于国难,祖国落后挨打,使陈嘉庚刻骨铭心,为之愤慨。他写下了“百年来我国领土与主权之损失一览”,将帝国主义列强从1840年至1901年十大侵华事件一一记录在案。
一百多年前,集美是东南沿海的边鄙小渔村,社会腐败,民不聊生,人们纷纷外出,或过台湾或下南洋谋生。留守故里的乡人为了生计,鬨斗不时发生。陈嘉庚14岁那年,乡人为建屋发生争斗,互不相让酿成严重的械斗,毙命者达十余人,房屋焚毁十数栋。少年陈嘉庚非常痛心,怜悯之情藏于心中。他在《南侨回忆录》中,对此仍有笔记。那时陈嘉庚已开始领悟到,贫穷是族亲不和的根源,而素质低下则使他们自私绝情,野蛮处事。他又见到“诸乡村,十余岁儿童成群游戏多有裸体者,几将回复上古野蛮状态”。故乡贫穷愚昧使陈嘉庚“触目心惊,弗能自已” !
陈嘉庚身在海外,但他清楚地知道社会贫穷,国民愚昧是祖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指出“吾国今处列强肘腋之下,成败存亡,千钧一发。非自急起直追,难逃天演之淘汰。”“强国必须强民”,强民必须从治贫治愚开始。“凡有诚意公益者,当由近而远”。“欲尽国民一份子之天职”,陈嘉庚决定从家乡做起。治贫,他要为家乡的海蠔找销路,提高产品附加值;治愚,他要以家乡为基地办学,“挽救本省教育之颓风”。
家乡海蠔无法制罐头使陈嘉庚治贫之策无法实施。他知道治愚比治贫更重要。“民无教育,安能立国”!他“故不计成败,痛下决心,实事求是,以文化为基础,热忱勇往,有进尺无退寸,抱定破釜沉舟之志也”,全力以赴办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陈嘉庚从基础教育开始,创办集美小学,创办女子小学,创办幼儿园。创办集美小学的同时,还开办“通俗夜校”,对成人进行扫盲,科学普及教育。
集美小学开办后,陈嘉庚“乃提倡全县十年普及教育,按每年创办小学二十校(先后支持开办学校,总共有118所)”要民强,依国情就应该培养有素质的农民、渔民和商人,因此陈嘉庚大办职业教育。办学首先应有合格的教师,陈嘉庚“先办师范学校”。“我国素称以农立国……本省虽临海,农业实占一大部分,尚乏农林学校以资研究改良,余对于农科尤为注意”,陈嘉庚决定办集美农林大学(大专,后因故只办中等农林校)。陈嘉庚“以本省海岸线长,渔利航业关系非鲜,故拟办水产及航海学校”;“所独缺乏者,商人不知商业原理与常识耳”,集美学校商科开办了。
“何谓根本?科学是也。今日之世界,一科学全盛之世界也,科学之发源,乃在专门大学”。科学兴盛了世界,强国根本就在科学,1921年厦门大学开办了。至此,陈嘉庚为强国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乡愁是陈嘉庚对祖国的牵挂,是陈嘉庚报国的寄托,是陈嘉庚践行“为着社会好”之初心的动力。解乡愁,陈嘉庚奉献不已,鞠躬尽瘁;解乡愁造就了一代伟人民族之星陈嘉庚!
(注:文中引语除两句古诗外,皆为陈嘉庚的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