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珠屿:融入嘉庚文化的新景观
孙永吉
集美西面、杏林东南附近海域,有一座无人居住的小岛——宝珠屿。岛陆面积仅6266平方米,龟状凸起面积4300平方米,海拔12米,周边布满礁石,呈龟状,龟背为宝珠石,故又称“金龟屿”,又称“宝珠屿”。

宝珠屿的传说很神奇,传说在远古时代,玉皇大帝在杏林湾前抛下一颗龙珠,即成宝珠屿。杏林湾周边自东北至西北有五座山,呈五龙状,构成五龙抢珠之势,历来就有“五龙抢宝珠”之说或称“五龙戏珠”。
南宋朱熹任同安县主簿时,巡游至此,即兴赋诗:“宝珠自古任江流,锁断银同一鹭洲。晓望平原灿日色,霞光映入满山丘。”
宝珠屿因天然秀丽,陈嘉庚先生认定是一“风水宝地”,预留为其原配夫人张宝果寝陵之地。
1963年,陈嘉庚二公子陈厥祥回乡,在宝珠屿上建宝珠塔,纪念母亲的养育之恩。宝珠塔雄伟挺秀,是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是厦门新二十四景之一。
退养渔民张金发,将发展休闲旅游与弘扬嘉庚精神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张金发,人称“胡子张”,厦门市集美区东安村年已68岁的老渔民。
张金发与陈嘉庚有着亲戚关系。2006年间,得知宝珠屿无人居住,且建有纪念陈嘉庚原配夫人张宝果的宝珠塔,遂自告奋勇义务管理小岛,与集美区政府签订了义务管护协议,成为首任“岛主”。“退养”老渔民张金发,自费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台湾等地考察休闲垂钓,看到美好前景。6年多来,老张四处奔走,得到中央、省、市、区多家报刊媒体的支持,为之鼓与呼,终于克服重重困难,于2011年7月13日,成立“厦门环海湾休闲垂钓有限公司”。经营项目有:海上垂钓、船上撒网捕鱼,驾船体验,“串岛游”海上观光游等。张金发成为厦门市休闲垂钓旅游第一人,享有厦门市“第一钓”美称。
张金发十分祟敬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倾资兴学的精神和情怀,寻思如有机会,必定大力宣传和弘扬嘉庚文化和诚毅精神。
张金发不仅希望发展海上休闲旅游,将宝珠屿作为厦门“串岛游”的重要中转站和景点,还希望把集美陈嘉庚纪念馆“移植”到宝珠屿,通过在宝珠屿上设“嘉庚文化陈列馆”,让游客一上岛,就能了解嘉庚故事,感受到嘉庚文化,进而弘扬嘉庚精神。张金发的设想,得到了厦门市政府和集美区政府、宣传、文化、旅游、民政、陈嘉庚纪念馆等部门的支持。经过一年多努力建设和布展,2015年春,全国首家民办“嘉庚文化陈列馆"落成,并对外开放。张金发成为陈列馆首任“馆长”。
2014年4月19日,陈嘉庚长孙陈立人,孙子陈君宝,侄孙陈忠信等族亲、陈嘉庚纪念馆馆长陈呈、副馆长刘晓斌等登上宝珠屿,对张金发多年来义务管护宝珠屿和宝珠塔,又在岛上办起第一个民间的“嘉庚文化陈列馆”,大加赞赏与鼓励。
2015年7月22日央视四套大型真人秀《最野假期》在厦门集美宝珠屿开拍。这次拍摄、播放扩大提升了集美区人文景观知名度,也让全国人民零距离感受嘉庚文化,更加了解集美的人文地理,同时给集美带来了更大的旅游经济效益和知名度。
2016年9月,厦门受到从1949年以来全球最强台风“莫兰蒂”的强风暴潮的袭击,宝珠屿受破坏严重,满目疮痍,伤痕累累。面对困难和挑战,张馆长带领陈列馆人员没有畏惧退却,齐心协力进行灾后重建。在集美区政府、集美区文体广电出版旅游局,嘉庚志愿者、集美区足球协会、集美学校委员会、集美大学航海学院等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帮助下,历经一年多重建,宝珠屿恢复了往日风采。
1997年12月31日,厦门市政府为保护中华白海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特在宝珠屿建立“厦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宝珠屿石碑。
2005年6月,厦门市海洋渔业局在屿上建立圆柱形“宝珠屿”石碑,碑上方有一大珍珠贝壳,壳中含一“珍珠石”。
2011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在屿上建立“宝珠屿”石碑。
2015年10月,厦门市规划局新出台“宝珠屿开发建设规划设计”方案,将宝珠屿定位“以嘉庚文化为主题的海岛公园”。
2017年秋集美区宣传、文化、嘉庚纪念馆对“嘉庚陈列馆”和“嘉庚书屋”又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和充实,面貌焕然一新。
至此,宝珠屿形成了“一岛一塔一馆一园三碑”的新格局,又融入了嘉庚文化、诚毅精神的內涵,更增人文景观,使得宝珠屿这座海中明珠更显璀燿秀丽、熠熠生辉。宝珠屿旅游有了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