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借助放大镜给《集美校友》写稿
周添成
上世纪80年代末我患上青光眼,虽经多方医治,但左眼已完全失明,右眼只有一点光感(视力0.02),多年来我借助高倍数的放大镜(36倍)仍然一期不落地阅读《集美校友》,仍然不断地给《集美校友》写稿。我缘何如此钟情于《集美校友》?

周添成
一、《集美校友》是母校联系学校以及校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因为我热爱母校,所以我爱读《集美校友》;因为我感谢母校,所以给《集美校友》写稿。我把《集美校友》当成我了解母校的窗口,从这里我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母校日新月异,令人耳目一新的发展进步,并感到自豪与欣慰。同时,我把《集美校友》当成我与母校以及校友联络的平台,因此,我拿起笔来为其写稿。1985年2月,我写了《语不尽 情不断》一文。刊发在当年第一期《集美校友》(总22期)上,这是我应约给《集美校友》投去的第一篇稿子。在文章里,我回顾了自己离开母校以后的历程。我一路走来,有风有雨,但闯过来了。这一切都和母校、老师对我敦敦教导分不开的。我十分感谢母校。此后我又写了三篇抒发我对母校感激之情的文章,即《感受回家的温暖》(总73期)、《魂牵梦饶尚忠楼》(总207期)和《集美是我家》(总219期)。在《感受回家温暖》一文中,我从1952年回国安排到集美中学就读写起。到集美中学是根据我自己的意愿安排的。到校后,我受到母校师生的热烈欢迎与无微不至的照顾。继而写我大学毕业后当上教师,回母校讨教取经,母校老师待我如亲人,毫无保留地给我提供各种资料,让我受益多多。最后写到10年动乱后我回母校寻找老师,在鼓浪屿找到班主任林生淑老师时无比喜悦之情。怀念已故恩师,我写过《杨柳溪老师》(总129期)和《“长城好儿女”出版的经过》(总214期)。杨柳溪老师是我们集美中学高一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他的古典文字功底很深,课上得很好。我是语文课代表,他对我帮助很大,我一直怀念着他。《“长城好儿女”出版的经过》是为纪念陈水杨老师逝世两周年而写。因为编写与出版有关抗日英烈李林的事宜,我与陈老师成了忘年交。
二、《集美校友》是嘉庚故事讲得最好的一本杂志,是侨务工作学习的好教材。陈嘉庚先生是集美学校的校主,是著名的侨领,被毛泽东主席赞誉为“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我侨居马来西亚时,就非常敬仰他老人家,回国后听说他已定居集美,于是我就要求到集美就读。在集美时多次聆听他的报告,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集美校友》是他老人家亲手创办的,而后来人没有辜负他的期望,认真讲好嘉庚故事。《集美校友》的办刊宗旨就是宣传嘉庚精神,弘扬嘉庚精神。我1984年被调到浙江省侨办工作,是侨务战线的一个新兵,一切从零开始,《集美校友》成了我的良师益友。通过《集美校友》,我联系上不少失联已久的校友,再通过他们凝侨心聚侨力,做好“三引进”的工作,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做贡献。与此同时,我也尽自己的能力宣传陈嘉庚,先后在香港《大公报》、《浙江侨务报》、《钱江侨音》《厦门大学报》等报刊上讲嘉庚故事。我在《集美校友》上发过3篇有关陈嘉庚先生的文章,即《陈嘉庚的公正评判》(总177期)、《一帧珍藏近60年的照片》(总206期间)和《嘉庚精神鼓励我前行》(总216期间)。我是怀着非常崇敬的心情去撰写这些文章的。比如《陈嘉庚的公正评判》一文写出陈嘉庚先生刚正不阿、爱憎分明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一帧珍藏近60年的照片》一文,通过一帧珍藏多年的他老人家的照片,表达了我对他仰慕之深、思念之切。《嘉庚精神鼓励我前行》写出了一个华侨青年上下求索,终于获得一种力量,叫做嘉庚精神,毅然决然地踏上回国的征程。集美校训“诚毅”是陈嘉庚精神的具体体现,我在“诚毅”的校训的教育与感召下,一辈子热爱祖国,诚实做人,踏实做事。
三、《集美校友》编辑人员的敬业精神,感人至深。《集美校友》是一本为数不多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校友刊物。在如今数字化的时代,纸质刊物日益式微,而它的风采依旧,实属不易。这全靠历任的主编与编务人员的公而无私,辛勤劳动的结果。仔细阅读《集美校友》,我发现他一期比一期好,期期有进步。从内容到版式,从文字到图片,从编辑到发行,都可看出编辑人员付出的心血。就拿我的稿子来说吧,我不会用电脑,都是手写稿,而我的视力不好,写得潦草,歪歪斜斜,每回都是他们帮我打字,为了正确无误,经常来电核实,认真负责的精神令我感动。他们具有奉献的精神,我经常在《集美校友》基金捐款名单里看到编辑人员的名字,他们不仅出力办刊物,还捐款支持办刊物。这一切应该也是受到嘉庚精神的鼓舞吧。
一句话,我所以是《集美校友》的忠实读者,所以坚持为其撰稿,都是因为嘉庚精神鼓舞着我。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我的视力一日不如一日,终有一天会完全失明。到那个时候,我会叫人把刚到的《集美校友》摘要念给我听;如果有感受的话,我会口述,叫家人代笔,把稿子投给《集美校友》,这是我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