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浔江渔火》的经过
·蔡继琨 遗作
我很小的时候,因为环境的变迁,离开故乡泉州,跟着家人到集美学村居住,进了集美小学。这个小学面对着浔江。浔江沿岸的乡村,村民大部分以捞鱼为业,因此我日日可以见到江面上的好多渔舟,而且也常常不论夜间还是日间,跟着渔舟到江面上去看捞鱼的情境。这给我一个很深的印象,同时,使我觉得这样的一种情况,在作曲上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很早就想把它做起来,可是一向都没有实现。虽没有实现这个计划,然而我对浔江渔火的印象,还是依然深刻。
去年秋初得了上进的机会,到东京来,今年(1936年)春季进了东京帝国高等音乐学院作曲部。就在这个时候,开始写作《浔江渔火》。我终于完成了,不过只是一首钢琴曲。刚好那个时候学校举行演奏会,于是《浔江渔火》就在这个演奏会上作第一次的演奏,结果颇得好评。受朋友们的策励和先生们的怂恿,令我编为管弦乐曲,一时也不顾学力的不足,大胆地编起来,七月初完成。七月中旬日本征募“日本现代交响乐作品”,冒昧地把《浔江渔火》投寄应征。至于得选,简直连梦也不敢做。九月中旬发表,共取录三名,即《浔江渔火》及富铁笃三的《黎明》,须贺田矶太郎的《前奏曲与兴赋格》。《浔江渔火》入选,可谓万万分的侥幸,自己也感到茫然。
11月4日晚,在东京明治神宫外苑日本青年馆由大木正夫指挥新交响乐团演奏的“日本现代作品”发表演奏会中,《浔江渔火》也同时演奏,算是编成管弦乐曲后的第一次演奏。
《浔江渔火》是管弦乐小品,并没有加以发展,因主题自身的性质没有发展的要求。乐曲以渔夫劳动情况的素描为内容,完全用吾国风味的旋律,而参入西方的和声。唯在我国这种特有的旋律之下应该有特种的和声,如果参入西方的和声,颇觉得不顺适,这是《浔江渔火》的大缺陷。至于大体呢,因为学力不足,素养不够,难免有好多不满的地方,自己认为并非健全的作品,惟途径不错而略以自慰。 (陈满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