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陈嘉庚的好学生孙炳炎二三事(下)
陈毅明
与嘉庚伯心心相印 造福桑梓
回乡的感觉
1956年10月下旬的一个艳阳天,同安县孙厝村的村民放鞭炮、敲锣鼓,高高兴兴地迎接来自远方的贵客孙炳炎。他身穿白色西服,特别高大,特别英俊,在人群中特别显眼。他当时是作为星马工商考察团团员来参加国庆观礼之后回到故乡的。

“我14岁出国去新加坡,整整过了30年才第一次回到故乡,村民们欢迎时那种高兴和热闹的场面我永远忘不了。”2001年10月3日孙老先生在厦门美丽华大酒店618房接受笔者的录音访谈时说,“那天我兴奋,非常兴奋!”
老人回忆当时情景,思绪万端:“村里的房屋、道路,几十年没有改变。乐安小学还是我出国时的样子,几十年没有改变,还是原来的校舍,一点也没有改变!”“我那时拿的是国际特别通行证。新加坡是英国的殖民地,不少做生意的华侨都拿英国护照,在国际上来往比较方便。我不拿。我想,我是中国人,我拿你英国护照,我不是认你做我的老父了吗?我的祖家是中国,不是英国!”
中国,这时的中国,使孙炳炎充满了自豪、自信和亲切之情。
孙炳炎看到故乡几十年不变的落后面貌,并没有失去信心,只是增添了几分的牵挂。他相信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家乡的进步是指日可待的。
半年多过后,即1957年5月,他偕同夫人傅秋萍又回到故乡来。春末的天气,细雨霏霏。他在村里四处走走看看,还和乐安小学的师生一起合影留念。他带了钱和衣物赠给最困难的人家。他非常高兴,说,出外几十年一直都在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几次虽然到了香港也还是回不了家乡,因为香港已是英国的殖民地,人家是望洋兴叹,我却是站在中国的土地上望乡兴叹!
孙炳炎这次回来特地到集美拜会嘉庚伯。嘉庚先生带着他夫妇俩在雨中看兴建中的集美解放纪念碑工地,并让他们在自己的住所留宿。两位忘年交从下午一直谈到深夜,第二天一早又一同趋车去抗战期间集美学校内迁的安溪几处校址,边走走看看,边一起回想起以往共同经历过的许多事和有过交往的许多人。孙炳炎后来回忆说,他因为从香港飞新加坡的机票期限已临近,还得转道广州,过九龙,没有能够接受陈老先生的挽留,多住几天,看了龙舟赛才回新加坡,想不到那次分手竟成了诀别,遗憾无穷!
孙炳炎此后与家乡保持着频繁的联系。50-60年代,他多次寄大米、白糖等食品和布匹回来帮助村民。困难时期全村人口800多(包括外来人口),他有一次寄来分发给每人的物品有:面粉5斤、椰油2斤。他对家乡的帮助涉及到方方面面,例如投资建2个鱼塘、6处花岗岩厕所、办机砖厂、铺石砖路、拉线安装电灯……80年代初,厦门开始建设经济特区,他在孙厝办起了食品厂,吸纳村民80多人进厂做工,为农村城市化、改善村民生活、繁荣地方经济,做出了成绩。
支持华侨博物院
陈嘉庚1956年筹建华侨博物院,孙炳炎随即开始参与并跟踪支持。他说,当初曾问嘉庚先生“我捐5000元可以吗?”“嘉庚先生说,已经很多了。我心里就踏实了。”他自己积极捐款、捐物、赠车,还动员新加坡前总统黄金辉捐赠文物。
实际上,孙炳炎对文物保护并不在行。1989年我在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曾见那里有一套红木躺椅和茶几,另有一张单人床,是陈嘉庚长住怡和轩俱乐部期间使用过的家具。到1993年我再去时,椅子茶几品相尚好,还在用,但床却已经被丢弃了。我对他说陈嘉庚在怡和轩使用过的家具,放在你们那里,不过是普通的一套桌椅,捐到博物院就变成珍贵的历史文物了。他开始感到很为难,说那是怡和轩公家的财物,他不可以自己做决定。后来他就想办法召集怡和轩理事开会,决定另外拨款购买同类的桌椅供会客使用,而把陈嘉庚用过的一套红木躺椅和茶几共4件捐给华博。
在孙炳炎和他的夫人傅秋萍的支持的帮助下,华侨博物院研究人员整理编辑的华侨华人资料——《独木成林——孙炳炎和他生活的年代》一书,于1993年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倾心家乡教育事业
孙炳炎的母校私立乐安学校是陈嘉庚于1920年创办的。当时借用孙廉来、孙守己、孙炮狮共有的一座屋子做校舍,课桌椅是从集美学校搬来的。这是孙厝村仅有的一所小学(完全小学)。抗战胜利后改为国民学校。孙炳炎在新加坡发动乡亲捐资襄助,得到私立集美学校校董陈村牧协助,于1948年重新改为私立。孙炳炎自此承担学校经费和教员薪水,至1971年2月由政府接办为止。
1958-1961年,他发动海外乡亲在家乡筹办幼稚园、扩建小学,得到陈嘉庚的鼓励和支持。1961年1月30日,88岁高龄且病重在北京诊治的陈老先生,亲笔署名写了这样一封信(应是嘉庚先生生平最后一封信):
炳炎先生:
近闻先生拟在贵乡添建幼儿园一座,我建议将小学旧校舍改作幼儿园,再将新建小学校舍左右扩建教室各一间,连前共六间,并将(在)后面接建礼堂一座,大约可容七八百人。估计全部工料费约二万余元。如照此计划进行,不但教学方面,而且发展亦较易。添建礼堂是贵乡群众所要求,因贵乡未有大厦可作开会场所也。
孙炳炎于3月3日复函陈嘉庚,表示遵照来信计划进行,所需建筑费已汇存厦门集友银行。“家乡教育福利事业,素蒙鼎力协助,感激莫名,谨此致谢!闻老伯染恙,侄及此间亲友,均甚关怀。谅吉人天相,早沾勿药,恢复健康为祝!”
厦门开始建设经济特区之后,孙炳炎经常回来。每次来厦门,一定要回到孙厝村;一到孙厝村,一定先到学校看望师生,察看学校校舍和周围环境。他为完善家乡的教育体系作了许多努力。每当他回到厦门时,总要设法与市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见见面,要求在安排教育发展计划时,一定要把孙厝村列进去。教育部门的领导不仅理解,而且感受到老人的殷殷赤子情,他们成了老人在厦门的老朋友,好朋友,把发展厦门的教育事业作为彼此之间的共同追求。
1985年,他在海外筹款40多万元,由厦门市政府投资60万元、孙厝村献地34亩,办起了孙厝中学(后更名乐安中学)。
至此,孙厝村的普通教育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的配套初步形成,孙老先生如释重负。90年初,他曾对笔者说:“乐安中学办起来了,虽然我的贡献只有一点点,我出的力只是敲锣打鼓,但我多年的愿望达到了,我这才感到还对得起嘉庚伯。”
孙炳炎在厦门的捐赠,据同安区侨联的不完全统计,超过800万元。用在乐安幼稚儿、小学、中学和同安第二中学、慈善基金。孙炳炎教育基金,2002年获准列入厦门市教育基金会管理。
力促世界同安联谊会成立
孙炳炎很早就背井离乡侨居海外,后来又加入所在国国籍,成为新加坡公民,但毕竟与祖籍家乡血脉相连,故土情深。上世纪50年代,他就冒着极大的风险,冲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与中国矿产公司签订五羊牌水泥总经销合同,此后更是进一步扩大经销种类。这中间,除了为新加坡寻求扩展机遇,更为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我国刚实行改革开放,孙炳炎就和他的友人结伴带着资金前来参与。他们当时的第一目标是帮助祖国帮助家乡,其次才是寻找自身发展的机会。他1986在厦门与开元区政府合资创办新加坡酒店,其后又在孙厝办食品加工厂。他个人在家乡的经济事业做得并不成功,但他频繁组团来福建省及中国各地考察,对推动华商来华投资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孙厝包括集美区原属同安县,所以孙炳炎还习惯于认同自己是同安人。在全球化、信息化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华侨入籍当地,新华侨分布全世界,有个寻根认祖的本能需求。孙炳炎不失时机地极力促成了世界同安联谊会于1994年成立,使已成为各自独立国家公民的两三百万“同安人”,满足以祖籍地为中心的“大同安”乡谊认同的渴求。
有些地方连同安会馆都没有,像印尼的峇眼亚庇原是苏门答腊岛东岸一个淤泥堆积、无人居住的海口,清同治年间同安洪思返、洪思艮等13位渔民在那里定居,开发,逐渐建设成一个著名的渔港。孙炳炎通过熟人找到线索,再找到他们、帮助他们建立同安同乡会,再把他们请回祖籍家乡来。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能创造一个平台,让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同安乡亲聚集在一起,交流信息,促进情谊,增强共识,跟祖籍国保持紧密的联系,激发海内外同安人"同心同德,同建同安"的热情,为同安乡亲在海外事业的成功,也为中国、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
至2015年,世界同安联谊会已举行过十次。其秘书处设在新加坡同安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