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赋予顽石生命的艺术巨匠

——记从集美学校走出的雕塑大师曾竹韵

黄鸿仪

北京天安门广场屹立着一座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的基座装嵌着10块大型艺术浮雕,表现近代中华民族遭受欺凌苦难深重、无数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奋起抗争可歌可泣的历史。第一块浮雕《虎门销烟》刻画了十七个人物,构图前呼后应,疏密巧妙,富有节奏感。人物分三组:一组肩扛即将焚烧的鸦片、一组开箱、一组正在焚烧鸦片。人物表情凝重刚毅、体态强健有力,生动地表现了18396月湖广总督林则徐及官员邓廷桢、关天培整顿海防、严捕烟贩,把收缴英美鸦片贩子的2万多箱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焚烧销毁大快人心的场景。虎门销烟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而这幅表现虎门销烟的经典艺术浮雕的创作者是集美学校校友曾竹韵。

曾竹韵原名曾朝明。19087月出生于福建省厦门杏林区一小渔村,幼年随父母侨居缅甸。1924年他回国进集美学校商科学习,受到集美学校“诚毅”校训的熏陶,毕业后赴缅甸经商理财。1928年回国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攻读绘画与雕塑。为了艺术深造,翌年他远渡重洋到法国,先后在里昂美术学院、巴黎国立美术学院研习雕塑。1933年他与常书鸿、刘开渠等人发起成立“中国留法学生巴黎艺术学会”,以多种形式向国内介绍欧洲的美术、雕塑,打开中国人认识西方艺术的一扇窗户。1939年他闻知祖国人民正遭受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和残酷杀戮,满怀救国激情毅然回国来到陪都重庆,历任重庆国立艺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重庆大学建筑系教授。1949年后,他举家迁居北京,先后参加筹建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设计工作。1952年他被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他曾任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城市雕塑艺术顾问。在近一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在雕塑艺术园地辛苦耕耘,锲而不舍地进行艺术探索与追求,作品叠出,硕果累累,声名远扬。他为中国艺术与雕塑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令人瞩目的贡献。

曾竹韵自幼爱好画画。他在集美学校求学,学校环境优美,海月浔江、绿树红花、整齐校舍、环水碧波、溢彩流光……可谓:聚山河之秀色,美哉,集美!置身如此环境,受到美的熏陶,对美术更加热爱。集美学校以“诚毅”为校训,这使曾竹韵深深领悟“诚以待人,毅以处事”的道理,在人生航程扬起远航的风帆。他毕生热爱祖国,树雄心,立大志,注重自身品格、胸襟、性情、节操、情趣、爱好、学识的修养,使自己成为“品高学富”的人。在对艺术的求索上,他孜孜不倦,埋头苦心钻研,抛弃利禄杂念,不畏艰难,勇于开拓,敢于精益求精,攀登艺术高峰。他为人朴实,生活简朴,和蔼可亲,做事低调,从不张扬……他的理想、志向、情操都融合在他雕塑作品中。他似泥土那般质朴、似美玉那般坚贞、似石膏那样洁白、更似青铜那样永恒。他不愧是陈嘉庚校主倡导的“诚毅”精神培育出的英才。

雕塑是一种具有三度空间、有实在形体的造型艺术。它有圆雕与浮雕两种:圆雕其立体感可四面观赏;而浮雕仅在平面上雕出半立体形象部分体积,如“浮”出画面,只能正面欣赏。雕塑用材有泥、石与木材,因环境与用途可分为纪念碑雕塑、园林雕塑、架上雕塑、小型装饰雕塑等。这些雕塑作品有金属、有石头、有石膏、有陶瓷等制成。曾竹韵在上世纪20年代进入杭州国立艺术院学习绘画与雕塑,接受中国古代优秀雕刻作品熏陶,奠定其雕塑艺术基本功的基础。不久他远赴法国,在里昂和巴黎美术学院学习雕塑。深受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布尔德尔现实主义的雕塑理念、创作方法的影响,特别青睐粗旷奔放、具有纪念碑式装饰性风格和用丰富多样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的神态生动、具有感染力的雕塑艺术形象。在法国他经常到艺术博物馆欣赏经典雕塑作品,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米洛的维纳斯》、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到19世纪罗丹的《青铜时代》等一系列优秀雕塑作品吸收营养,认真深入地研究、学习各位雕塑艺术家的特点及长处。经过多年勤学苦练,他终于熟练掌握现实主义雕塑的造型规律与创作方法,追求人体比例匀称、手法细腻、维妙维肖。

留学毕业回国后,他到陪都重庆,在重庆高等院校任雕塑系教授,培养这方面艺术人才。1949年后,他受命迁居首都,参加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建工作。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激发出他高度工作热情。当他接受首都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型近代史浮雕的设计与创作任务时,心情激动,全心全意地投入这项有意义的艺术创作工程。他认真研究中国近代史,了解中国人民百年来前仆后继、不屈不饶的斗争史实后,日以继夜、殚精竭虑地绘出许多画稿,制作多块泥塑初稿。经过反复修改、比对筛选,精益求精,数易其稿,终于成功地创作出大型浮雕《虎门销烟》,镶嵌在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基座上。他还精心创作了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浮雕像。蒲松龄山东淄博人,世称“聊斋先生”,以生动语言借谈狐说鬼形式,抨击、暴露清代世途黑暗与官吏腐败的社会现实。曾竹韵以简洁洗练的雕、刻、塑手法塑造蒲松龄半身浮雕,精心刻画蒲公睿哲双眸和额头深思的皱纹,活脱脱地呈现出一位洞察社会、悟透人生、敢爱敢憎、磊落轩昂、诙谐风趣的刚强老人形象。他有意删去清王朝臣民拖在脑后的发瓣,表现主人公鲜明的叛逆性格。这尊形神兼备不屈老人的形象使观赏者过目难忘。曾竹韵还精心创作了一批圆雕力作,如荣获全国城雕最佳奖的《孙中山先生立像》、荣获文艺作品荣誉奖的《蔡元培先生铜像》、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何叔衡烈士像》、立于广州植物园的《陶铸全身坐像》、立于北京的《李四光像》、《竺可祯像》、少女《曾澜头像》、《朱载堉头像》……他九十高龄精心塑造了性格凝重深沉、高傲多思的《贝多芬像》,并翻制170尊,以纪念贝多芬逝世170周年。

他的肖像雕塑作品注重人物个性特点与内心刻划,结构严谨、造型准确、追求神韵,表现人物的气质与神态。《老人头像》刻划的是一个平凡的老人,他以其写实功力精准入微地塑造,形体清晰、神态逼真,极尽人物雕塑造型微妙变化和丰富的审美特色,成为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典范教具。他长期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撰写了许多雕塑艺术论文,如《宋陵石刻艺术》等。在平日教学中,他给学生传授各国雕塑艺术成果,特别重视中国传统雕塑的教学课程,培养了一批这方面的优秀人才。曾竹韵在中国雕塑艺术园地中辛勤耕耘,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02年,获得文化部颁发的“造型艺术创作研究奖”、2003年荣获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联合颁发的全国美术专业最高奖“中国美术金彩奖”。他是中国现代雕塑发展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深受人们敬仰和爱戴。

曾竹韵还是精通音乐的音乐家,当年赴法国留学,曾在巴黎西赛芳音乐学院专修小提琴,并与冼星海等5人于1932年成立“巴黎中国留法音乐学会”。回国后,他曾在成都华西大学省立艺术院当音乐教师,系统地把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声、复调、管弦乐法等基本常识和表现手段传授给学生,培养出一批音乐人才。此后,他从事雕塑艺术创作,灵妙的乐感蕴含在其雕塑作品的空间中。

来到天安门广场,沿着台阶拾级而上,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映入眼帘的是10块艺术浮雕,第一块是《虎门销烟》。导游介绍说,作者曾竹韵是早年集美学校的学生,是爱国侨领陈嘉庚倡导的“诚毅”校训培育出的许多彪炳史册的仁人志士中的一员。我听了介绍,再观赏浮雕《虎门销烟》,更感亲切,对曾竹韵这位赋予顽石生命的集美校友更加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