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远方来客
颜学华
4月13日,清晨6时50分,我正准备吃早餐,突然手机铃声响了,是集美校委会值班室打来的。值班员说:有一位从美国回来的老校友太太想见集美校友总会的任镜波老师。我再问,他让我和她直接通话。电话的另一端传来清脆而柔和的声音,说这么大早打扰实在不好意思,然后说她想见集美校友总会的人,特别想见任镜波老先生。简短几句话让人感到她非常有素质。我问她和任老师有没有预约。她说没有。我又问她以前和任老师见没见过面。她说没有。

任镜波和刘丽合影
一个陌生人,千里迢迢从美国赶来中国,在这大清早来到集美,要见任老师,这事有些不寻常。怎么办?
我知道任老师生活很有规律,早晨起床后,要做好些“功课”,一般8点半到集美校友会馆。这个时候肯定还没吃早餐。犹豫之中,我便问她道:“您有什么特别紧急的事吗?”她说:“我是特意从美国回来的,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事,就是想看看能不能见一见这位老先生。如果见不到也没关系,但我会觉得很遗憾。”她说,“很冒昧,这么早就来打扰你们,因为我十点要乘动车往广州。”听到这里,我不觉一震。她对集美校友会的感情令我感动。我不假思索,便对她说道:“阿姨,您等几分钟。我先打个电话问问。”我给任老师打电话,把情况说了一遍。任老师说:“这样,麻烦你赶紧去校委会,接她上车,然后过来带我,我们一起到会馆坐坐。”
我照任老师的吩咐,立即赶到校委会。在校委会接待室,我见到了这位阿姨。她满脸笑容,从外表看,说不准她的年龄,按照中国习惯,我称她为阿姨绝对没错。我请她上车,我们一道到财经学院宿舍区接任老师。
途中,她告诉我她丈夫叫许德来,是集美校友;她本人叫刘丽。他们一直收到母校寄的《集美校友》。丈夫已经过世十几年了,总会还一如既往地给寄《集美校友》刊物,这让她深深地感动。这种感动无法用语言表达。他一定要亲自来见见集美校友总会的人。她谁都不认识,也不知要找谁。她只是从每期的《集美校友》中了解到集美学校的一些情况,印象最深的一个人叫任镜波。这次,她是拿着2017年第6期《集美校友》刊物一路找过来的。这期《集美校友》的封面是任镜波永远名誉会长向广州陈嘉庚纪念中学校庆赠送贺轴的照片,她指着封面照片上的任老师,说:“我想见他。”
车到财经宿舍区,任镜波老师朝车子走过来。她下车,迎了上去,拉着任老师的手,不住地说:“见到您太高兴了!”
10分钟后,车子到了集美校友会馆。任镜波老师把客人请到五楼接待室,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
她说:总会每期寄给他先生的《集美校友》,她都认真地拜读,读完后就赠送给美国俄勒冈州图书馆。馆长是福州裔的台湾人,对《集美校友》特别珍惜,将其放在“不能拿走”的书橱里。因为“不能拿走”,看的人特别多。许多人是通过刊物了解陈嘉庚,了解集美学校的。她说许多人对任老先生也有印象,他们觉得老先生退休那么久了,还一直在做善事,很敬佩。她说他们那里的华人,特别是年青人,还不太知道陈嘉庚,她就用《集美校友》给他们宣传。她希望总会给寄电子版的刊物,她帮着宣传。
听到这里,我便到资料室,把近些年来集美校友总会和陈嘉庚纪念馆编写出版的书刊,整了一套给她,其中有《南侨回忆录》《伟人伟业》《集美学校百年校史》《百年往事》《百年树人》《嘉庚弟子》《烽火弦歌》。她很高兴。我问她会不会太重,背不动。她连声说:“不重,不重。”她说要把这些书拿回去捐给他们州图书馆。任镜波老师给她找来一个大大的双肩包。
她说她先生生前一直在做推介“中国制造”和中国文化的工作。她现在在海外有公司,叫德鸿公司。两个儿子也都很成功。她给我们留下海外公司地址及联系方式,说校友总会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她一定努力去做。
她一再说自己很幸运,很激动,终于见到“慈祥”“诚毅兼备”的任镜波老先生,还有幸和他握手合影。
她急着去车站。我开车送她。
在往车站的路上,她对我说,她先生在东南亚做生意,事业很成功。2004年12月26日晚,他参加一个大型的庆功宴后,当晚住酒店。就在这天晚上,发生了印度洋大海啸,整个酒店被吞没,他再没有回来。她先生在世时,她在家做家庭主妇。这次,她特意来厦门集美,是想看看能否替丈夫尽点心,完他未完的心愿。她一再说见到任老师非常激动,自己很幸运,想不到会这么顺利地找到想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