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感动人的故事

——读《嘉庚弟子》

周添成

读了陈经华先生撰写的《嘉庚弟子》,我的感受是两个字“感动”。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发行,一定会像作者所期待的那样,感动很多人。

感动以后,我产生了写点东西的念头。但动起手来,却有千斤重。追究原因,除年迈脑笨笔钝以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很多时候,太感动反而说不出话,写不出文章;二是我对作者与传主都了解不够,生怕写出来的东西,贻笑大方。

周添成

先说传主任镜波先生,我与他有过一面之交。那是2002年集美中学高中38组、初中76组同学聚会时。他应邀出席并讲话。那时任镜波先生是《集美校友》杂志社社长,又刚当上集美校友总会的代理事长。讲话中,他说他读过我的文章,对我有所了解。是的,之前我给《集美校友》写过不少稿子,承蒙他的厚爱,几乎篇篇落地。中午用餐时,我争取与他同桌,以便聊《集美校友》。他告诉我办得很辛苦,幸亏有广大校友的支持,才有今天的《集美校友》。那回到厦门,妻子与我同行。会后,她感受颇多,打算写一篇文章,可是缺少一些数据,我给任先生打电话,请他帮忙。他刚好出差在外,答应回集美后给我传过来。第二天我收到他的传真。以后我妻子的那篇文章也登在《集美校友》上。记得我读过集美中学原校长刘卫平离开集美后写的系列回忆文章中,也有一篇专写任先生如何帮助的事。由此可见,他确实是像作者所说的,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关于作者,说起来有些遗憾,我们连一面之交也未曾有过,只是去年底他给我来电,约我写篇稿子。我写后寄去,让邮局丢了,我又寄一次。他送我的那本《嘉庚弟子》,也让“快递小哥”丢了,第二次我才收到。一来一去,我们多了几次通电话的机会。得感谢邮递员和快递小哥的失误。从那头传来的爽朗的笑声和率直的话语,可以认定他是一个开朗、乐观、幽默、率真的人。读了他的书,有“文如其人”的感觉。

下面谈正文。我认为《嘉庚弟子》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即(1)文字不算太多,但容量大,内容丰富;(2)它不是个人传记,而是嘉庚弟子群像的再现;(3)文学味儿浓,可读性强,却不失真实。开卷以后,读着读着,我似乎在翻阅一本精美的画册,又像在阅读一部有趣的历史书籍。

这是一本精美的画册,里面贴满了嘉庚弟子各个时期活动的照片。确实,《嘉庚弟子》正文之前与正文中都附有不少图片,可谓图文并茂,但是我是把整本书当成一本画册来翻阅欣赏的。我视作者为摄影高手,他那支笔就是一架照相机。他拍下了一张张个人照与集体照,不论从角度还是采光来衡量,都恰到好处,无可挑剔。也就是说,他写的前辈嘉庚弟子,诸如陈村牧、叶振汉、李尚大、李陆大、黄永玉、蔡继琨、施金城、官宏光等的群像,还有主人公任镜波,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就主人公而言,作者通过主人公为弘扬嘉庚精神,维护和发展嘉庚事业所做的一件件实事,比如为集美航海专科升格为学院、集美大学的创办,他积极参与作出贡献,实现校主嘉庚先生在集美创办大学的夙愿;他发扬校主扶持贫寒学生的传统,在海内外校友中募集资金,创立多个助学基金,帮助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鼓励学生奋发前进;为集美校友会馆作出了艰辛的努力,让校友们有了自己的家等等的描述,一个几十年如一日恪守集美“诚毅”校训、时时处处在弘扬嘉庚精神、光大嘉庚事业的人跃然纸上。更难得的是,作者通过任镜波这个“穿场”人物,写出前辈嘉庚弟子一代又一代为传承和弘扬嘉庚精神而艰苦奋斗的高大形象。

这也是一部有趣的历史书,它真实地记载了集美学校的半世纪往事。作者在《嘉庚弟子》的《写在前面的话》里说,他在编写《百年往事》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了不起的人,此人就是任镜波先生。不过,尊重任先生的意愿,作者没有把《嘉庚弟子》写成他的个人传记,而是把他作为该书的“穿场”人物来写。全书3640万字,以“负笈集美”开篇,以“庙祝”结尾,每一节都与集美学校、嘉庚弟子甚至校主本人(第二节就是“面见校主”)有关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的发展,这种关系越来越紧密。比如第19节《跑升格》写的就是集美航海专科学校升格到学院的艰苦历程,突出一个“跑”字;第25节《集美大学校董会之初》写出集美大学创建的过程,通过任镜波首先发现校主设想在集美办大学的三封信件,说明创立集美大学是实现陈嘉庚先生的夙愿。文中还写了任镜波为初创的集美大学的发展所做的努力、牺牲和贡献。第24节《苦撑苦熬办〈集美校友〉》告诉我们,集美学校的这本校友杂志是校主当年亲手创办起来的,经过包括任镜波在内的几批编辑人员的努力奋斗,广大校友的大力支持,在纸质媒体日渐式微的今天,仍然风采依旧,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具有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的校友刊物之一(据说清华大学校友刊物也是一家)。为了《集美校友》,任镜波不懈奋斗几十年,当过“叫花子”,退休后还当“童生”进考场,其间出现多个叫人欲哭无泪的感人、动人的场面。

总之,集美学校近50年来发生过的那些事,经过作者如椽之笔的描述,显得活泼、生动、有趣,令人百读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