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风飞过蔷薇:经典“咏”流传
·吴梅影
宋四家系列小说“北宋星空下”之《黄庭坚:因风飞过蔷薇》一书由主人公黄庭坚小时开始,以生动笔墨再现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苏门四学士之首、江西诗派之开山黄庭坚波澜跌宕的一生。同时,由正侧两方面入手,描写他和苏东坡、王安石、秦观、晏几道等人交往的经历,烘托以王安石变法,以及北宋党争的时代大背景,读来妙趣横生。
五章标题为:桃李春风、江湖夜雨、京华烟云、摩围山色、宜州晚唱。

编辑:能不能简单为读者介绍一下本书特点?
吴梅影:不知读者注意到五章标题没有?这样构思,一是为了和《苏轼:一樽还酹江月》一书保持一致,二是采用黄庭坚诗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突出他作为诗人的特质、围绕诗而展开。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山,以山谷诗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来开始说他,本身即自带一份期待。
东坡、山谷、米芾、蔡襄几本,每节小标题,均采用其本人诗句,如东坡第一节为:“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
编辑:作为“宋四家”北宋星空下系列,采用虚实结合的叙事,重大历史事件,基本尊重史实,但在虚构的情节、或者说细节描写中,有没有要为读者介绍的亮点?
吴梅影:封面设计,几本,均采用四家个人真迹,比对许多法帖,最后敲定。苏东坡由于所处地位)翰林学士知制诰,许多国家级的重要文件(事件),比如司马光的《司马温公神道碑》即由其书写,“苏轼”二字,好多碑帖中都有,不难找。最后放在封面,效果奇好,特别美,令人想见东坡其人其风。东坡自己,用他的真迹来诠释,最好不过。再者,东坡面前,几人敢题?
山谷由于是史官,“官书”较少,“黄庭坚”三字题跋不多,墨书多为手札或者长卷,落款“庭坚”“山谷老人”“涪翁”。封面“黄庭坚”三个字,起先预备选用现存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宋拓《狄梁宫碑》落款,结果字体太小,气场不够,无法体现山谷长枪大戟书风,只好作罢。后又找了好多碑帖,因要和东坡书风保持一致,放在封面,才不会显得突兀,最后敲定现存于四川资中文庙的七块巨型碑刻《韩伯庸幽兰赋》落款。山谷此本《韩伯庸幽兰赋》中的书法,飘洒俊逸,苍劲有力,奇倔脱俗。很有“山谷”味。
关于这些碑刻,有一个故事流传:
《幽兰赋》为唐朝诗人韩伯庸所写,顾名思义,主题为颂扬兰花之清雅芳贞。
据传,清末民初,四川资中有个大盐商叫李福州,他得到了黄庭坚书法真迹《幽兰赋》,如获至宝。其商船经常到湖北,他便叫人购买质地坚硬、颗粒细腻的巫峡巨石运回资中,请来成都的一个有名工匠,把黄庭坚手书《韩伯庸幽兰赋》四百八十四字刻于七块石碑上。
李福州死后,后辈式微,字画散尽。而这七块石碑每块重达一吨多,无人搬动。新中国成立之初,土改时,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分到了这堆石头,将它们砌成灶房外墙和猪圈。建房时嫌有字的一面碍事,不光滑,遂将无字的背面放在外面当猪圈墙,有字的一面则是自家灶房,并糊上泥巴。就是这样,反而完好地保护了石碑,还使它“失踪”了二十多年。巨型石刻现为资中文庙收藏。
这组碑刻一共七块,每块高两米、宽一米二、厚二十厘米。碑刻上之书法,以山谷所长大字《瘗鹤铭》为基本架构,辅以王羲之《兰亭序》之飘逸,笔画伸展延长,字体大小殊异,以纵代敛,以欹代平,以锐代钝,散而不乱,错落自然,是中华碑刻中的精品。
如今,黄庭坚书《韩伯庸幽兰赋》,在其他几个地方也还存有,如山谷曾为县尉的河南叶县明代县衙文物展厅有十二块碑刻,重庆市云阳县张飞庙中的木刻《韩伯庸幽兰赋》等。但在全国文庙中,只有资中文庙收藏有黄庭坚所书《韩伯庸幽兰赋》。
编辑:记得您以前提起过黄庭坚最爱兰花、最爱写兰,能不能就此谈谈?
吴梅影:韩伯庸曰:“阳和布气兮,动植齐光;惟彼幽兰兮,偏含国香。吐秀乔林之下,盘根众草之旁。虽无人而见赏,且得地而含芳。……”“国香”“幽兰”,山谷为啥一写再写《幽兰赋》?在离开武昌前往宜州之前,又把手植的十几盆珍贵兰蕙委托当地寺僧照看?我认为,这和他的爱妻孙兰溪早逝有关。作为北宋名臣孙觉(莘老)的女儿,孙兰溪乃出生名门、有德有貌的大家闺秀,在二十岁上下年纪,嫁给黄庭坚两年多即去世,山谷心中之痛,可想而知。由此,山谷终身怀念她。书中虚构“因风飞过蔷薇”一句,本山谷为兰溪所咏。
编辑:还有一个细节,文中多次写到制香,相信很多人对此会有兴趣。
吴梅影:是的,关于制香,因山谷父亲早逝,他从舅父李常(公择)生活,经济状况较好,因而有条件制香、研香。山谷有一张名帖叫做《婴香方帖》。中华的书艺、香道、茶事等,在宋代达到了高峰,扬之水先生《古诗文名物新证》中,有一章《宋人香事》,以诗证史,以画证史,以新出土的材料证史,详细解说宋代香事。
每一个人物,笔者尽量围绕一个主题,或者说其闪光点来展现,东坡着重写他的政绩、诗词,山谷写诗歌、香道,米芾写武功、鉴赏,蔡襄写茶事、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当然,因为是“宋四家”,落脚点依然着重于其书法作品——“今生笔法更老”。
写香道,还和兰溪联系起来,以工笔细描,虚构她是制香大家,增加全书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