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策是个大好人
任镜波
胡洪策,原交通部教育局高教处处长。凡是认识他的人,尤其是同他共事过的,都说他是个大好人。他,原籍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是新加坡虎标万金油大王胡文虎的同乡。1980年,我调回集美航专工作后,因为常去交通部开会,认识了他,从熟悉到深交。

2011年胡洪策夫妇与到北京参加北京集美校友会活动的张向中任镜波合影
他是集美校友,是航海教育的行家。1932年6月25日,他出生于新加坡。5岁随母亲回福建永定。1945年8月,小学毕业,到永定侨育中学念初中。1948年9月,他凭着一封从新加坡寄来的介绍信,到集美找陈村牧先生,被安排到集美中学上高中。1950年,他在杭州参军,在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海军学校学习。尔后,被分配到青岛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专科学校学习,兼教员,任班长、排长,被授予少尉军衔。1952年参加共产党。1959年12月,转业至交通部人事教育局工作,分管交通系统的高校与职工教育。1978年4月起,任交通部教育局高教处处长。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集美航海专科学校从领导到教工,以及广大校友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学校升格为本科。交通部领导曾多次告诫校领导“要安心办专科”,但校领导身处其中,知道升格对这个学校的重要性,还是有机会就提,也希望多渠道呼吁。1985年5月,在西安公路学院召开的交通高教研究会上,我的发言集中到一句话就是:集美航专应该办本科,升格为学院。同年11月3日,在集美陈嘉庚研讨会上,我提供了陈嘉庚先生生前一直想把集美航海办成学院的根据。1987年初,我把在西安、大连两次交通高教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成一篇《集美航海专科学校应当办成航海学院》的论证报告,由学校报给交通部。当时,交通部坚持国家教委“重点发展专科”的意见,认为交通部有大连、上海两所海运学院,有一所集美航专,这种格局已经够好的了。交通部领导有这种想法,我们写再多的报告也很难改变。
1988年,交通部原部长彭德清来集美航海专科学校组织郑和宝船研究和编撰大型画册《中国船谱》。他在任交通部长时,也劝集美航专领导“安心办专科”。卸任后,来学校搞科研,发现专科学校的种种局限,感到不打破这些局限,学校要做点事真是寸步难行。一天,在交谈中,校党委书记吴景宁、校长陈心铭又向彭老谈起升学院的事。让他们二位都感到意外的是,彭老颇有感慨地说:“这种事光说没有用,靠打报告也是打不来的。要有专人去跑。要一心一意才能成事。”
老部长说话了,两位校领导心领神会,当即把“跑升格”的任务交给我,要我马上去北京,专门跑这件事。
从我接受任务,到国家教委正式发出《关于同意建立集美航海学院的通知》,历时整整一年。
这件事最后能办成,我觉得有多方面的因素。一靠校主陈嘉庚先生的影响力;二靠许多革命老前辈的关心;三是得道多助,各方支持;四是领导机关顺应民意,果断决策。其中,胡洪策处长在关键时刻、在关键问题上起了关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到交通部,第一个要找的人往往就是他。每次找他,他都笑脸相迎,热情接待。我毎次汇报,他都耐心地听我把话说完,而且记下要点。在集美航专升格这个问题上,他一直持支持态度,而且多次向局领导、部领导提过建议。因为他懂得集美航专的特殊性,他知道毛主席、周总理对陈嘉庚先生、对集美学校的关心、爱护和支持,也知道周总理关于“集美学校一定要办下去,要办得更好”的指示。
当时,我找过分管教育的郑光迪副部长和分管远洋运输的林祖乙副部长。每次郑副部长给我的回话总是:“我给你们书记、校长说过了,别再提升学院的事了!”林祖乙副部长倒十分热情。他是晋江人,厦门大学原校长林袓赓的弟弟,福建航专第二组校友。他听了我的汇报后,问了我一句:“您去国家教委了吗?”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我马上领悟到:这是高人指点啊!
国家教委的门槛很高,进出的不是大学校长就是书记,最小也得是个副书记、副校长这个级别的。我级别低,又不知门不懂道,办的又是这个棘手的事,整整一个月,连吃了多少闭门羹。
我无路可走,又到交通部教育局,向胡洪策处长汇报。他安慰我“少安勿躁”。那天晩上,他回家跟他的夫人张焕玉说了这件事。张焕玉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工作,和国家教委计划财务局主持工作的副局长徐敦潢是老战友。她答应跟徐局长联系,让他接见我。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二天,我又去计划财务局,直接向徐局长汇报。他说:“你们不能光强调发扬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学的爱国精神,陈嘉庚先生办了那么多学校,有小学、中学、中专。他们都是陈嘉庚先生办的,都要升格吗?我们要讲社会需要,为什么需要?”
我明白了。向徐局长道了谢,回到黄寺交通部招待所,到餐厅买了几个馒头和一包榨菜,就在宿舍连夜重新整理材料。围绕徐局长提出的“为什么需要”的问题,我苦苦思索、整理了三天三夜,把思路和材料都梳理了一番。第四天,带着整理好的材料,我又去了。待我说完,一位处长拿了一份文件给我,说:“这是我们评估的指标。你们既要写为什么需要,还要对照评估的指标,写出达标的条件。”徐局长还特别提醒说:“你回去跟交通部领导说,如果个别项目一时不达标,可以由交通部表个态,准备什么时间达标。”我喜出望外,连连点头道谢!
当天中午,我就赶去向林祖乙副部长、胡洪策处长汇报。林副部长似有所悟,高兴地说:“原来是这样啊!”又对我和胡处长说:“你们要抓紧!”
第二天,就在胡处长的办公室,我起稿,他修改,一个上午就把《关于拟对集美航专升为本科学院的报告》写好了。报告是以交通部教育局的名义,呈交部党组讨论。事毕,胡处长对我说:“你可以回厦门了,后续的工作我会抓紧。”
我回厦门后,胡处长还亲自去国家教委,表示交通部同意集美航专升格的意见,同时亲自陪同徐敦潢副局长来学校考察。此外,他还根据部领导的意见,以交通部的名义邀请国家教委派员出国考察航海教育。国家教委欣然接受。后来,国家教委派了计划财务局的两位处长,高教二司的两位处长,交通部教育局也派了两名干部,并指定由我陪同,上集美航专的“育志”轮进行远洋考察。他们在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看到了广大校友和华侨华人对陈嘉庚先生的真挚感情和至诚信仰,深受感动。他们在船上一个半月的艰苦生活中,也切身感受到现代远洋运输急需高素质的航海人才。他们一致表示:“集美航专升本科,完全必要。”
1989年,向国家教委申请专升本的学校,有一百多所。几经筛选,第一次缩小到72所。第二次缩小到36所。第三次缩小到10所,其中有集美航专。国家教委对这10所专科学校,计划分三批讨论,第一批3所,第二批3所,第三批4所,集美航专放在第三批。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关注、跟踪着这件事。
一天晩上,国家教委计财局逄广州处长给我挂电话,说第二天就要讨论第二批了。我对他说:“您把集美航专的材料也带上,如果第二批3所讨论完还有时间,就把集美航专也提出来讨论嘛!”他说:“可以,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同他通话后,我又给徐敦潢副局长挂电话,如此这般,恳求他支持。
果然,第二天上午快下班的时候,逄处长来电话说:“老任,过了!”我高兴得跳起来。1989年5月11日,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发出《关于同意建立集美航海学院的通知》。陈嘉庚校主生前要办航海学院的遗愿终于实现了!
第二批通过不久,北京发生了大家都知道的事件,国家教委也就没有再讨论余下的3所学校的升格问题了。我们真幸运,一定是陈嘉庚校主显灵!
那时我设想过,如果没有胡洪策邀请国家教委干部上船考察,我怎么会同逄处长那样熟悉呢?怎么可能要求他把集美航专提到第二批讨论呢?如果还是放在第三批,不是也跟着泡汤了吗?
因此,多少年来我都这样说:“在集美航专升格为学院的九九八十一难中,胡洪策功不可没!1988年10月,胡洪策调到交通部交通干部管理学院担任副院长,兼任交通部电视中专学校校长。此后,我几次上京都去看望他。有一次,他还请我上“全聚德”吃烤鸭,他自己掏钱。
2000年5月11日,我上京参加集美学校北京校友会召开的促进祖国统一座谈会。我特邀胡洪策和原交通部教育局综合处处长王耀诚参加。会前,我向陈乃昌会长和老校友们介绍了这两位对集美航专的关心、支持,特别介绍了胡洪策是集美中学校友,为集美航专升学院做了很大的贡献。大家听了报以热烈的掌声,对他表示衷心的感谢!
胡洪策对同事对朋友都十分关心。原集美航海学院总务处长叶文川,是他的老战友。他常常给叶文川挂电话,关心他的健康。2006年5月,他在《集美校友》上看到我们在发动捐款建集美校友会馆,立即汇款捐了1000元。2009年初,他在《集美校友》捐款芳名录中看到我老伴林翠霞的名字加了黑边,连夜挂电话向我表示慰问,关心我的生活,通话时间长达20多分钟,情同手足。
2010年11月21日晩上,我意外接到他的电话,他说他和太太张大姐已经来厦门了,住在鼓浪屿,第二天要来看我。我兴奋得一夜没睡。第二天,我驱车到厦门公务码头。8点20分,他们由厦门海事局党群工作部副主任陈新飚陪同,从鼓浪屿坐小艇过来。那天正是二十四节气的小雪,但他们都只穿单衣。张大姐说:“厦门气候真好,在北京要穿大衣了。”那天,我们坐车进诚毅学院,绕集美大学新校区,参观万人食堂、社科图书馆,又上到“尚大楼”23层,俯瞰集美风光。接着,我们又到陈嘉庚纪念馆参观,在广场散步,享受着温暖的阳光与和煦的海风,不亦乐乎!张大姐擅长摄影,给我们拍了好几张照片。她对我说:“您是阿策的老朋友!”中午,我们在财税宾馆用餐。我还请了陈经华、钟国平、林斯丰、许碧凤等老师。席间,陈嘉庚的孙子陈君宝刚好从包廂门口经过,我请他进来,向他介绍胡洪策夫妇。大家一起合影,都说“集美校友是一家”。
没想到那次见面,竟成永别。2015年11月21日,我收到张大姐的微信,知道胡洪策学长于当月14日上午9点30分在北京逝世,走完了他84年的人生之路。哲人其萎,哀哉痛哉!
遵照胡洪策“丧事从简”的遗嘱,他的亲属谢绝了单位的安排,没有举行告别仪式,也没有举行追思会。但是,胡洪策一生勤奋,忘我工作,廉洁奉公,平易近人和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敢于担当的精神,永留人间。
今年4月27日,我陪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教授萨碧娜到永定釆访客家文化,第二天我和萨教授特意到胡洪策的家乡下洋镇中川古村参观。这里是国家级古村落,文化底蕴深厚,曾出现“一门五进士”“三代四司马”“父子双进士”等奇特的文化景观。集美校友、艺术大师胡一川的故居也在这里。讲解员告诉我,这里已经出了100多个博士。我对她说:“你们这里风水好,当官的多,好人也多。我的学长胡洪策,也是这里人。他生前是厅级干部,然而人们却更在乎他是一位大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