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引来一个旅游团
郑俊杰
这是一个海峡两岸交流中的故事。演绎这个故事的是集美校友们。
时间的日历翻到70年前的1948年,集美高中原25组班长苏炳炎和同班女状元林丰卿考进了台湾大学,毕业后又同在台湾省烟酒公卖局工作,并喜结良缘。后来苏炳炎辞去公职下海经商。改革开放后两岸恢复交流。1988年清明节前,苏炳炎取道厦门回惠安崇武扫墓,会见了在厦老同学。整整40年未谋面,大家欣喜若狂。在他的倡议下,我组从1989年开始,年年举办“4.8”聚会。通过多次接触,我们发现老班长是一位爱国爱乡的儒商。这次返乡扫墓,他考察了投资环境,决定在崇武投资办厂,并为家乡学校建教室,修道路,架设自来水管,改善办学条件。他还以其先父苏晋宝的大名,设立奖学金。他的种种善举受到乡亲们的欢迎和好评。崇武籍的中科院院士张乾二教授挥毫题词“为国进宝”为其点赞。苏炳炎还举办诗社,邀请诗词爱好者同游祖国名胜古迹,表达其爱国情怀。在《游羊城有感》中,他写道:
“越秀山头一放歌,羊城佳气久嵯峨。
黄花岗上心潮湧,烈士闽人此最多。”
在诗社里,我还见到他书写的节《莱根谭》语的条幅:“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我指着它向他求教。他说,《莱根谭》文句深沉、重实、隽达,对世事看得透。他以此作为在商海中的座右铭。
对于苏先生的爱国精神和事迹,我们曾发文报道过。但对苏夫人丰卿学姐的情况知之者甚少。在她首次参加聚会时,大家鼓掌欢迎她。她风趣地道:“我在工作之余,练气功,看电视,管家务,把苏炳炎养得白白胖胖的。”引起哄堂大笑,苏先生也开心地笑了。看得出其家庭生活温馨和谐。后来,杨惠碧学姐寄给我一份“台大一家”的资料,资料中介绍了丰卿学姐在台湾省公卖局任技正期间的业绩及其家庭关系和子女情况,加上我们高中三年同窗对她的了解,于是我们写出《一对集美校友的台大家族》一文,在《集美校友》发表了。其中一个小标题是《一个美丽的鼓浪屿女孩》,因为丰卿祖籍鼓浪屿。丰卿学姐阅后对惠碧说:“你们把我写得太好了。”惠碧对她说“那是你太好了。高中三年你有五个第一名,一个第二名,毕业后有良好业绩,多项科研成果获国际金奖。子女都是台大毕业,工作表现良好,并支持苏班长的义举,值得我们学习。”我凑过去补充说:“您是学霸,我们都敬佩您。对一切有成就的学友们,我们都愿意为之鼓与呼。”
2005年,总会举行纪念成立85周年活动,邀请林丰卿校友参加。林丰卿因故拖延了行期,迟到了。她和总会任镜波理事长见了面,建立了联系。2012年,任镜波率总会参访团到台湾拜访台湾老校友,林丰卿千金苏韵青设宴招待,林丰卿出席。任镜波邀请苏韵青和她弟弟苏刚以集美校友的身份参加集美校友活动。
不久,鹭岛迎来了一个由丰卿长女苏韵青夫妇率领的100多人的台大旅游参观团。他们参观的第一站就是嘉庚公园和陈嘉庚纪念馆。集美校友总会任镜波理事长热情接待了她们,并互赠礼品,合影留念。星期一原是博物馆法定的休假日,陈嘉庚纪念馆破例为参观团开放。参观毕,他们异口同声赞道:“陈嘉庚先生太伟大了!”
事后,《集美校友》陈主编笑着对我说:“你的文章开了个好头。一篇文章引来了一个旅游观光团。”
是啊!文化是魂。我们集美校友应当带头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加深两岸一家亲的情感,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