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学院留学生回到海外居住地讲述中国故事
日前,华侨大学华文学院44名留学生与13名中国学生组成的“华文星火”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实践团9个支队陆续赴泰国、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等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小学开展中华文化传播活动,吸引近3000名当地学生参与。
“华文星火”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实践团是近年来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引导华侨华人留学生返回住在国推广华文教育的创新探索。活动以“服务学习”为理念,发挥“华文教育”专业特色,鼓励留学生假期返回住在国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深入到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展示在华留学期间所学文化知识,并以反哺母校的方式义务为当地学生培训中文知识、传播中华文化。

泰国学生展示手工剪纸
以侨为桥,做中外民心相通的使者
“一带一路”倡议五年来,逐步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沿线国家成为来华留学生的增长点。2017年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达31.72万人,占总人数的64.85%,增幅达11.58%。来华留学生,特别是华人华侨留学生了解中国现实情况,熟悉住在国现实需求和风土人情,是融通中外和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力量。暑假期间,“华文星火”的队员们回到自己熟悉的居住地中小学母校,将在中国所学的中国文化和知识与学弟学妹分享。
来自印尼的队员李伟汉今年毕业,这是他第四次参加“华文星火”的活动。他表示,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的演讲,开启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序幕,而他就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受益者,2014年他获得到中国留学的机会。所以他理所当然地应做“一带一路”的建设者,做民心相通的使者。
以传播促传承,让中国文化“走进去”
欲扬其美,必知美之所在。留学生回到自己的居住地开展中华文化传播活动,必须自己先传承中华文化,不仅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还要让中国文化“走进去”,形成一个“了解—认同—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实践模式。在校学习期间,队员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并根据实践目的地组建留学生实践队,参加学院组织的系统专业技能培训。除了集体培训外,各支队还根据海外不同地区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组织相应的专题学习。为了增强活动效果,队员们通过自编自导自演小品、实景拍摄在中国文化考察期间的见闻,为当地学生展现一个全面立体的中国,呈现中国新时代的发展成就。
菲律宾队员刘莉莎表示:“由于暑假要回国开展实践活动,在参加学校组织的中国文化考察过程中,我们更加关注菲律宾的学生会对哪些文化比较感兴趣,通过我们留学生的转述,让菲律宾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中国文化。”
以“他方”视角,让中国故事“接地气”
借助来华留学生的传播力量,从不同角度对中国进行深层次解读,用现身说法,使中国形象在海外传播,具有更强的真实性、可信性和权威性。用各国人民更容易接受的“接地气”的方式,向海外华侨华人及当地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传播好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推动民心相通。本次活动包括口语课和中华文化课。汉语课以日常汉语口语学习为主,队员们针对学生们的学习基础,自编教材,选取日常实用的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变枯燥冗长的识记过程为生动有趣的互动学习。学员们在一阵阵欢声笑语中快乐地学习,对学习中文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中华文化课围绕中国书法、剪纸、脸谱、灯笼等多种传统中华艺术形式展开,这一切都让未曾了解过或未曾亲身体验过中华文化的学员们感到十分新奇,学员们纷纷表示要更加深入地学习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泰国四色菊府的Sirattana Wittaya学校的校长MR.TWAN SOONTRA说,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们很少有这么好的机会近距离接触中文和中国文化,所以学校调整其他教学计划,好让更多学生参加到本次活动来。“华文星火”泰国支队队长张志宏说:到自己家乡开展文化传播活动,让自己更加喜爱中国文化,也更加了解当地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
据悉,自2016年7月组建以来,“华文星火”实践团共有30支团队、207名留学生和73名国内大学生前往泰国、印尼、老挝和菲律宾的21个地区40多所学校开展实践活动,参加活动的当地中小学生达8000余人。
(卢鹏 王可昕 陈晓婷 张贤智 选自2018年8月3日印尼《千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