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海洋精魂 绘嘉庚华章
姚璐雅
清蓝的天宇澄澈空明,英英白云悠悠浮动,勾勒出抹抹曼妙的浅梦。层层浪潮自天海相接处滚滚涌来,拍击礁石时碎玉般散开,那溅起的濛濛水雾,远远望去恍若一簇簇白梅,清艳灵动,不一会儿又微雨似的纷纷落于海面……
讲解员若清泉琤瑽般的声音响起,将我从驰思遐想中拉回。“我们现在所处的是陈嘉庚纪念馆的序厅。嘉庚先生汉白玉雕像之后,是以大海为背景的纯手工编织的羊毛挂毯,高8米,宽27米,可能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羊毛挂毯。”望着这羊毛挂毯,我的思绪再次飘远。
这羊毛挂毯描绘的是广袤无垠的蔚蓝大海,海天一色,那景象着实令人心醉。我素来对嘉庚先生景仰万分,对嘉庚先生的事迹心向往之,不由想到:这巨型挂毯以海为主要元素,不仅指陈嘉庚出生于三面临海的集美渔村,亦表现出他飘洋过海而至南洋,在新加坡建立商业王国的传奇吧?细细思之,这浩渺无际的大海,不正象征着嘉庚先生广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吗?
试问大海若无容纳融合之态而弃涓流、舍江河,又怎能成其波澜壮阔、吞吐日月的恢弘?海洋如此,为人亦然。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永恒存在的大海尚具包容并蓄之姿,更何况生若白驹过隙的凡人呢?芸芸众生中的我们固然平凡无奇,却可以拥有如天如海般的广阔胸襟,扩展我们生命的格局,以谦和包容之心为生命留下更多流光溢彩的印记,让心灵不囿于狭隘逼仄的桎梏,而能于更为广博的天地驰骋翱翔。
移步至第一展厅,方形展台上保存完好的农渔用具令我驻足。据讲解员介绍,一个世纪以前,当地经济落后,居民主要以渔业为生。当时陈嘉庚的家庭并不富裕,父亲来自南洋的汇款时断时续,他和同社的其他孩子一样,需要讨小海以补贴家用。所谓讨小海,是指到浅海滩涂上捕捉鱼虾、蛤蜊之类的海鲜,这样的劳动养成了嘉庚先生勤劳简朴的生活习性。
见之闻之,我感慨不已。最初人的生命便源于海洋,之后海洋更是以其极为丰富的资源,孕育滋养着无数黎庶。常年的海边劳作磨砺了人们勤勉质朴的品格,而机遇与风险并存的远洋航行,则激发了人们血液深处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海洋之于人类,是生命的滥觞,是丰饶的宝藏,她不仅给予我们物质的供养,更赐予我们渊博的海洋文明与不竭的精神力量!
第二展厅中,望着椭圆形展台正中那两艘细腻逼真的船舶模型,我不禁赞叹连连。讲解员清亮如溪的声音适时传来:“1920年陈嘉庚在集美学校开设水产科,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满足出海实习的需要,他于1922年雇请船匠建造了一艘载重31吨的实习船,定名为“集美一号”。1926年嘉庚先生又斥巨资从法国买进一艘拖网铁壳渔船,定名为“集美二号”,这是中国第一艘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机动拖网渔船。”
这两艘“巨轮”乘风破浪、所向披靡的壮丽图景,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汪洋大海上航行的,不是冰冷的机械,而是殷切的希望与炽热的梦想!这是嘉庚先生“造就渔业航业中坚人才,以此内利民生、外振国权”的宏愿,是南极科考的“雪龙号”上不畏艰难险阻的刚强坚毅,是亚丁湾海军军舰护航中的报国赤诚!集美航海人以其对海洋生生不息的热诚与矢志不渝的信仰,在无垠大海上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不朽的神话!
如今,深受海洋文化与嘉庚精神浸润的我,荣幸地成为陈嘉庚纪念馆中的一名志愿者,为国内外游客讲解海洋文明的包容万有、精深博广,与嘉庚精神的日月同辉、山高水长。我会尽己绵薄之力 ,致力于海洋精魂为更多人所领悟,嘉庚精神为代代人所传承。我坚信,无论是现在亦或是未来,无论是于湛蓝之海亦或是其他所在,嘉庚精神都具有启迪世人的卓荦力量!感悟海洋精魂,共扬嘉庚精神,同绘锦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