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校主· 母校·校友》序二
·陈经华
集美学校百年华诞之后,我心中一直萦绕着一个念头——要出两本书,两本围绕任镜波的书,一本是以他为主人公的长篇人物传记《嘉庚弟子》,一本是他关于集美学校校主陈嘉庚和嘉庚精神、集美学校及集美校友的文集《校主·母校·校友》。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任镜波,他当即表示反对。此事便不再提,但并没有就此搁下,我脑子中《嘉庚弟子》的故事、人物仍不停地显现、翻腾着。在集美区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嘉庚弟子》终于问世。于是,我重提编辑出版《校主·母校·校友》一书的建议。在集美校友总会新一届会长陈呈和理事会的支持下,我的建议变成了行动。为了减少任老看稿子、爬格子的莫名之苦,我毛遂自荐帮着做一些编选和文字方面的工作。
如今,书已编就。第一篇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0月17日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的回信。书的正文分三个部分:校主、母校、校友,共66篇,是作者从1980年回母校集美学校工作以来各时期关于以上三个方面文章的精选。
任镜波生于人杰地灵的侯官(现属福州市),在文人荟萃的梁家村受启蒙教育,自小舞文弄墨,酷爱文学,有浓厚的文人气质。他上小学就办黑板报,初中就在省报发表文章。以后,不管他走到什么地方,也不管他做什么,写文章如影随形始终伴随着他。他多数文章短小精悍,写的大都是身边的人和事,人有巨有凡,事有大有小,但都有亮色,都很出彩。他有很深的古文功底,子曰书云,诗词妙句,信手拈来,给文章增添了不少亮色。他的文章,恬淡平实,儒雅温润,就像福州的寿山石雕小品,虽然没有耀眼的色彩,却让人在把玩之余,爱不释手,感到亲切,心灵受到熏陶。他常用反语,不时来点小幽默,让人读着读着,忍俊不禁,会心一笑。读他的文章,就像品地方小吃,品相不同,味道各异,但样样精彩。
任镜波有很强的观察力。他阅读面广,接触的人多,信息量大,记忆力又好。这和他在省教育厅工作期间,在老革命王于畊的教导下,受到严格的“强记”、“追记”的训练有关。他往往能从人们觉得平淡无奇、熟视无睹、充耳不闻的凡人小事中,淡中见奇,小中见大,妙笔生花,写出叫人叹为观止的妙文。他有“笔落惊风雨”的文才和功力。
任镜波好学,他写的文章多数和他所从事的工作有关。他干一行,爱一行;干什么都干得很出色,相关的文章也写得出彩。他的多篇论文涉及大工程、大举措,产生巨大的影响。他写的关于嘉庚精神研究和集美学校改革发展的文章也都很有分量。他站得高,看得远,有大视野,有理论深度,有理有据,有分析有创见,说服力强,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任镜波的文章之所以感人,最重要的是他为人至诚。艺术大师黄永玉在画赠任镜波的画上写道:“认识诚笃的镜波学弟是我的荣幸。”对陈嘉庚先生为集美学校制定的“诚毅”校训,一个普遍接受的解读是“诚以待人,毅于处事。”而任镜波对“诚”却有自己的解释,认为:诚首先是诚于做人。因为诚,他爱国家、爱社会、爱生活;因为诚,他知道感恩,敬畏校主,把嘉庚精神作为信仰;因为诚,他不忘母校,不忘校友,不忘亲朋故旧,他处处做好事,时时结交新朋友,他朋友遍天下;因为诚,他眼中的世界处处是精彩,见到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他有写不完的题材,他的文章充满爱心,以情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校主·母校·校友》收入的文章体裁多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真。他写的是真人真事,抒发的是真情实感,说的是发自内心的真话。
任镜波写的文章涉及面很广,但因题材所限,他写的关于叶飞、王于畊、庄希泉、张楚琨、夏蒙等的传记、人物特写,关于晋江、福州、三明的发展变化的通讯报道,本书都没收入,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本书另一大遗憾是像蔡启瑞、张乾二、李林、陈炳靖、鲁藜这样杰出校友书中竟然无名,原因是任镜波没有写过关于他们的文章。任镜波对许多有分量的题材、重量级的人物,手头都收集、掌握了许多第一手的材料,但为了培养新人,他都毫无保留地把材料交给他们,让他们写去。《集美校友》刊登了关于这些名校友的文章,但署名都不是任镜波,也不是他的笔名,自然不能收入。
《校主·母校·校友》是任镜波自1980年以来弘扬嘉庚精神、光大集美传统、发展嘉庚事业、联络广大集美校友的真实记录,凝聚了他这个时期关于这些方面的思想成果,反映了他这个时期的精神生活,是《嘉庚弟子》的姐妹篇。《校主·母校·校友》是原著,《嘉庚弟子》是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