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读《嘉庚弟子》想到的
黄启锵
一拿到陈经华的新作《嘉庚弟子》,我就爱不释手。首先,这本书写的是母校的故事,作为校友,对母校有割舍不断的感情,爱屋及乌,自然对反映母校的作品喜爱有加。再者,作品写的是集美校友的故事,从陈村牧、叶振汉到李尚大、黄永玉、蔡继琨、施金城、官宏光等多位校友都是集美知名人物,他们的故事通过校刊、公共媒体,校友口口相传,我们都已经耳熟能详,感到特别贴近。其三,这本书的主人公、穿场人物是任镜波,他是我的同乡、同学、几十年贴心的老朋友,见到他的事迹入书成传,我感到非常高兴,而且感到格外亲切。书中写到的事,有我亲见亲历的,这更让我对这本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读着这本书,我不由自主地会想起与其相关的往事。
一
翻开《嘉庚弟子》,开篇第一节《负笈集美》写的是福建省立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简称:省立高航;前身是船政学堂)合并到集美水产航海学校的事。书中写的不仅是任镜波一人的事,而是105个同学和6位教师的事,其中就有我本人。书中有一段文字,描写我们到集美的情景。“孩子们年纪都不大,大多十五、六岁,他们从福州赶来,起得很早,睡眠不足,又一路颠簸、晕车,不少人像台风打过的小树一样,东倒西歪,垂头丧气……”这段描述,文字不多,但真实地刻画了我们当时到集美的那副“狼狈相”。
那是1952年9月,根据政务院颁发的《关于院校调整的决定》,省立高航的航海科3个年级并入“同安私立集美水产航海学校”。我们成建制地来到集美。我们从未出过远门,从未离开过福州城,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赴200多公里外的集美上学。汽车刚到集美乡汽车站,有些同学出于好奇,就跑下车,东奔西跑,乱闯一阵。当时车站附近连一个小摊都没有,完全是乡下的景象。集美水产航海学校派老师来接车。在任镜波等学生干部的配合下,他们把队伍整理好,带回学校。我们这些同学,有的用扁担挑着行李;有的把棉被、衣物等装在大麻袋里,扛在肩上;有的行李松散了,只好抱着跟着走。还有同学晕车,还没缓过劲来,跌跌撞撞地,由同学扶着缓慢地向前走。
我们班的同学都是1948年9月,考入省立高航六年制航海科的。那时,我们都是十二三岁小孩。解放初期,国民党飞机曾过来骚扰,机关炮扫射,丢炸弹,造成学生伤亡。为保护学生的安全,我们疏散到马尾附近的一个乡村朏头的祠堂上课。1951年秋季,学校又招一班三年制的航海科学生,两班合并为一个班,迁到福州市西湖附近的“善化坊”上课。以后又合并到集美。这些都是我和任镜波的共同经历。
二
《嘉庚弟子》第4页第3段写道:“......平日,(任镜波父亲的)首饰铺人来人往,给他带来不少信息,比如外边的新鲜事和古往今来的名人轶事。他知道闽侯县及周边出过不少名人,他知道民族英雄林则徐、民主革命者林觉民、启蒙思想家严复、报界先驱林白水、‘二·七’烈士林祥谦、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杰出海军将领萨镇冰、化学家侯德榜、大作家冰心等名人。”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人文环境。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晚清政府发起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1866年(同治五年),闽浙总督左宗棠选择在福建闽江边近海口的小乡镇——马尾(亦称:马江)创办福建船政。1867年,福州人沈葆桢接任福建船政大臣,船政由铁厂、船厂和船政学堂三部分组成。1869年6月正式开办船政学堂(求是堂艺局),设制造、航海两班。晚清政府将其发展成制造兵船、炮舰的新式造船企业,远东最大的造船厂。该厂在中国近代造船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马尾从无名小镇,转身成为军港和商港,驰名世界。外国军舰和国内外的商船、客轮来港停泊,带来许多国内外的新鲜事。外国船舶运来鸦片,卖给国人,麻醉国人,许多人倾家荡产。福州及附近县邑人民对鸦片痛恨至极,称抽鸦片的人为“鸦片鬼”。19世纪中叶,闽侯人林则徐奉旨到广东,没收外国商人的鸦片,集中在虎门硝烟,大快人心。福州人闻知,无不拍手称快。福州人对林则徐等名人为国为民而感到无上光荣、自豪,一传十,十传百,成为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对任镜波和我都有很深的影响。
三
《嘉庚弟子》第3页第4段写道:“清末的中法马江海战就是在附近打响的,这里是古战场。”
这是有根有据的历史史实。
1884年7月间,法国海军远东舰队以“游历”为名,强行进入马尾军港,清朝降旨“严谕水师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1884年8月23日13时56分,法国军舰8艘,鱼雷舰2艘利用落潮的有利时机发起攻击。清军主要将领弃舰而逃,造成各舰群龙无首。福建水师虽仓皇应战,英勇还击。由于没有任何军事准备,加上装备落后,火力处于劣势,多数未及起锚就被法军击沉。不到30分钟,福建水师“杨武”等9艘军舰被击毁,另有2艘自沉,多艘运输船沉没,764名官兵殉国。海战中法军还摧毁了马尾造船厂和两岸炮台。
马江海战惨败,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福州及闽侯县、长乐县、福清县、连江县、罗源县等各界群众目睹了法国海军的暴行,义愤填膺。福建水师殉国的官兵,绝大多数是福州四乡的乡人,尸体漂浮在闽江水面上三天三夜,鲜血污红江水,惨不忍睹。清朝统治者的腐朽,导致马江海战的惨败,把中国东南沿海与台湾海峡海权拱手让给法军。这激起国人极大的愤慨,也造就了福州崇尚船政文化的民气。任镜波父亲一心要任镜波登船上舰的愿望就是这种民气的反映。我们都有同样的文化基因。
四
《嘉庚弟子》第28节《苦根相连》中,对任镜波想方设法创立助学金有很详细的描写。“他(任镜波)做了一件复会后历届理事会都没有纳入议事日程的事,这就是筹集资金设立助学金,资助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在校贫寒生。”“对暑假回不了家的(同学),他感同身受,一有机会就想帮他们一把。”
我和任镜波都是1948年9月考入“省立高航”的,在省立高航4年,加上合并入集美水产航海的2年,共6年,我们都是同班同学。他比我大两岁,我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同学之一。他把我看成小弟弟,经常关心和爱护我,看到我有什么优点,就表扬我;看到我有什么不足,他会提醒帮助。我俩关系很“铁”。他是个苦学生。在我的记忆中,我从没见到他家给他寄过钱,但知道他偶尔能收到从邮局寄来的稿费。他在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学习两年,两个寒假和一个暑假都没回家。原因很简单:没钱。他假期生活很有规律,早上他和体育锻炼小组的任伯仁、任彬官、任国强、任敦炳、周瑾群、周培贤等同学,还有我,在操场跑步。上午他到课室看书、做作业,巩固学习知识。夏天的下午,任镜波常和三两知己到集美大游泳池学游泳。过年时,他和留校的同学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享受难得的除夕聚餐。校长俞文农、教务主任胡家声、班主任熊特歧等老师慰问留校的同学,让他们感到学校的温暖。在集美的两年中,我们偶然会到岺头街走走,但任镜波从没买过零食。他是一位非常勤俭朴素的学生。
《嘉庚弟子》写道:“任镜波主持的集美校友总会多方筹措经费,陆续设立南洋船务海事助学金、杜成国助学金、林树德助学金、舒心瑛瑛助学金、叶联意助学金、泉州集美校友会助学金、施金城助学金、林启人助学金、陈久诚助学金、陈英如助学金等16项助学金,其中2013年至2015年每年都资助贫寒学生50万元以上。捐助者有印尼、澳大利亚和香港地区及国内各地的校友。从任镜波任理事长的总会第六届到第八届理事会的13年间,总会筹措发放助学金905万,受助的学生达4571人次。每一项助学金的设立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每一笔捐款都有来历。”《嘉庚弟子》介绍,他们并不是有钱人。他们为了感恩校主,生活简朴,为人低调,热心公益的有杜成国校友、吕维穆校友等,他们的义举,得到广大校友的尊敬。任镜波有一颗善良的心,别人有困难,他总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解决。人们感恩他的帮助,送钱给他。而他对到手的钱或是婉言谢绝,或是转作助学金。《嘉庚弟子》写了多个这样的故事:印尼华侨黄奕聪在泉州老家的姐姐曾得一种“怪病”,李尚大请任镜波帮忙,为其延医调治,病竟然奇迹般地好起来了。黄奕聪为感谢任镜波,亲手将5万酬谢金交给任镜波。任镜波却把钱如数交给黄奕聪的姐姐,说是他弟弟黄奕聪留给她作病后调养用的。结果,他一分钱也没收。书中接着写道:李尚大的朋友李德报得了一种“怪病”,一到晚上肩部就疼痛不已。李德报通过李尚大请任镜波帮忙,病痛全除了。李德报感恩不尽,拿出5万元人民币,请李尚大汇给任镜波,表达他的酬谢之意。经过一番推让,任镜波建议把钱交给集美校友总会,在总会设一个助学金。李尚大表示,以李德报的5万元为底数,他补充15万元,每年20万元,为期8年,助学金定名“德慈助学金”。
《嘉庚弟子》写道:任镜波筹款超亿元,但把到手的钱退回去,或劝人不要捐的故事也很多。
在这方面,我也有亲身的经历。2003年10月20日学校举行纪念集美学校90周年校庆,总会举办海内外集美校友大联欢。我应邀参加,住财税宾馆。我一住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见老任。一问才知道他因劳累过度,眼睛出了毛病,住进了厦门眼科中心。经钟国平老师安排,我到医院看他。他脸朝下趴在床上,不能动弹。我握着他的手说:“我是黄启锵,我代表广州的同学向您问好!祝您早日康复。”老任不断地说:“谢谢广州同学的关心,也请您代我向广州的同学问好!祝他们健康长寿!”我们互道珍重,我不便久留,便告辞退出。翠霞嫂子送我至电梯口,我把一个装有1000元人民币的信封交给她,说是我的一点心意,给老任调理身体之用。翠霞嫂子坚执不收。因为我的坚持,她最后勉为其难收下了。没几天,我收到老任的一封信,信的大意是:您的心意,我收下,但这1000元人民币我是绝对不能收的。他准备退回,请谅解等语。我马上回信,说:如果连我的一点心意都不收,有失传统,有违亲如兄弟的情谊。一切归于平静,我以为老任被我说动了。我断没想到,后面还有没完的故事。2004年年初,我收到当年第一期《集美校友》,我发现在《捐赠嘉泽助学金芳名录》中,我捐资500元,任镜波捐资500元。我大感意外,也深受感动。我的1000元,他收了500元,以他的名义捐赠给嘉泽助学金;另外500元,他以我的名义也捐赠给助学金了。我的亲身经历,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嘉庚弟子》讲述的一段段故事。
今年是我与任镜波同学认识70周年。说句真心话:70年的交往,让我深深地了解任镜波。《嘉庚弟子》中陈村牧说了一句话:“任镜波有情有义,有‘诚’有‘毅’,靠得住!”这也是我的心里话。《嘉庚弟子》加深了我对任镜波的认识,我的经历和感知证明《嘉庚弟子》中的任镜波真实、可信!
最后,我还想就《嘉庚弟子》这部书多说两句。这是一部集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长篇文学传记。作者用简练、流畅、风趣的语言,通过一连串工作中、生活中的小事、细节,形象而深刻地刻画了“热心校主陈嘉庚事业的杰出校友”任镜波的事绩。通过任镜波,又真实、自然地引出陈村牧、叶振汉、李尚大、李陆大、黄永玉、蔡继琨、施金城、官宏光等多位校友,描述他们感人的事迹,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为集美校友立了一座光彩夺目的群雕。作者把集美历史、人物故事和思想内涵熔于一炉,内容丰富,故事生动,人物多样,全书浑然一体,可读性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一本承载着集美学校几十年历史的书,有历史的厚重,更有丰富的内涵,而最为可贵的是全书从头至尾都贯穿着光辉的嘉庚精神。饱含正能量的嘉庚精神,以校友的感人事迹表现出来,更具感染力,更具催人奋进的力量。我相信,《嘉庚弟子》将有助于更多的“嘉庚弟子”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成为集美精英,祖国的豪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