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侨亲的贴心人
——协助编辑出版《校主·母校·校友》有感
陈经华
去年,集美校友总会决定编辑出版任镜波永远名誉会长关于校主陈嘉庚、母校集美学校和集美校友的文集,定名《校主·母校·校友》。我协助做一些编选和文字工作,受益匪浅,对任镜波老先生的华侨情节感触尤深。

任镜波不是归侨,也不是侨眷,也没有海外的亲戚,但却有许多海外朋友,他是海内外侨亲的贴心人。他和海外华人华侨结缘,源自他崇敬的集美学校校主陈嘉庚。
1952年,因为院校合并,任镜波来到陈嘉庚创办的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他的宿舍离陈嘉庚的住处只有一箭之遥,站在宿舍门前骑楼的尽头,就能看到陈嘉庚居住的小红楼。只要陈嘉庚在集美,每天早晨他都提着手杖,从小楼走出到校园散步。任镜波总喜欢站在骑楼走廊的栏杆旁,看着校主走过。他敬仰校主陈嘉庚,因为他是毛泽东主席赞誉的“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
任镜波品学兼优,又善写作。他是《福建日报》《厦门日报》等多家报纸的通讯员,经常在报上发表文章。1953年,在陈嘉庚的建议和领导下,集美华侨补习学校成立。那年的寒假,任镜波就到侨校采访从海外来到集美就读的侨生,写了一篇报道,反映华侨学生在学校愉快的寒假生活,题目是《欢乐在祖国幸福的土地上》。文章刊登在《厦门日报》上。
这篇文章在侨校引起热烈的反响。任镜波在侨校成了知名人物。他也因此结识了多位侨校的领导、老师和同学。
任镜波表现突出,被推为学生会主席,又入了党。他是新中国成立后集美学校党组织发展的第一个学生党员。他的突出表现赢得了一个他梦寐以求的机会:陈嘉庚先生亲切地约见了他,向他了解学生中的情况。任镜波反映了三个问题:一、有时学生吃不饱;二、担心毕业后不能上船;三、不同地区的同学闹不团结,甚至打架。陈嘉庚先生对三个问题当即给予回应。对吃饭问题,他当即表示一定解决。果然,问题不久就解决了,还惊动了当时的教育部;第二个问题,他做了解释,说这是暂时的困难,要把眼界放宽;关于团结问题,陈嘉庚以华侨过去分帮派的害处为例,要求任镜波劝说同学搞好团结。这次谈话给任镜波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觉得校主和蔼可亲,精明实际,高瞻远瞩,有大胸怀,太了不起了!
在集美学校,任镜波多次聆听陈嘉庚的演讲。每听他一次讲演,就受一次教育。
1954年,任镜波被分配到福建省教育厅工作。他多次陪教育厅领导拜访陈嘉庚。有一次,陈嘉庚谈到他为什么要倾资兴学,为什么要到延安的话题,他说:“一个人致富没有用,重要的是国家要富强。”他说他一直都担心中国“建国乏人”,一心要找中国的列宁。到延安,他终于找到了毛主席。他就是中国的列宁。陈嘉庚的这些话对任镜波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坚定了他为党、为国家奋斗终身的志向。他在多篇文章中写到这段难忘的经历。
1980年,任镜波回到集美工作。那时,母校已升格为集美航海专科学校,正在筹备庆祝建校60周年。这是福建省党政领导为打开福建改革开放局面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三年后,又举行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70周年活动。两次校庆吸引了许多海外校友回母校。任镜波参加了校庆的筹备工作和接待工作,结识了许多校友、侨亲,其中有不少海外的知名人士。他待人诚恳热情,办事认真负责,赢得广大校友的信任,许多侨亲把他当成可以托付的知心朋友。
为广泛联络海外校友、侨亲,争取海外侨亲投身于祖国的“四化”建设,为厦门、为福建的发展出资出力,1980年,厦门市政府决定恢复陈嘉庚于1920年创办的集美校友会和《集美校友》杂志的活动和出刊。任镜波积极参加集美校友会的活动,并参与香港、泰国等地校友会的组建工作和活动,和各地校友会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加强了与广大校友之间的友谊。任镜波是“大笔杆子”,他为复刊后的《集美校友》撰写了许多反映海内外校友、侨亲爱国爱乡事迹的文章。新加坡的李成义,印尼的李尚大、施金城、廖彩珍,菲律宾的蔡继琨、庄鼎水,泰国的丁文志、张祥盛,香港的庄重文、王钦贤、周联侨,澳门的梁披云等都曾跃然于他笔下的文章。
在任镜波交结的众多侨亲朋友中,印尼的李尚大应推首位。任镜波和李尚大非亲非故,虽说同是集美校友,但既无共同的在校经历,也无毕业后彼此间的业务、工作接触。李尚大从朋友口中得知任镜波其人,邀他参加朋友聚会。任镜波应邀出席,坐在最不引人注意的角落,不问不答,不显山,不露水。这反倒引起李尚大的注意。李尚大于是主动请教他关于办学的事。他滔滔不绝地讲出一套套的道理。李尚大从心底里喜欢。任镜波敬佩李尚大的为人和尊师重教的品格,想把李尚大的事迹写成文章予以发表、宣扬。他知道李尚大不事张扬,便在文章中刻意不提李尚大的名字,而用第三人称“他”代替。文章深入系统地总结了李尚大的办学理念和实际行动,得到李尚大的首肯;因为文章没提李尚大的名字,李尚大也不反对发表。此后,任镜波应朋友之邀,帮助审阅她收集、整理的李尚大书信。任镜波对文稿的处理让李尚大看出他的才气、涵养,对他更是刮目相看。二人的关系由“心仪”变“心交”。李尚大请他帮忙,他欣然同意;李尚大要给他发工资,他婉言谢绝。年底,李尚大给他红包,他把钱交给校友会作为办《集美校友》之用。李尚大征求他的意见,他直抒胸臆,和李尚大意见相同的话他说,相左的话他也说,但违心的话他不说,伤人的话他也不说。李尚大觉得他是一个有内涵、有深度、有格调的人,感到相见恨晚。他曾多次对任镜波说:“如果你年轻几岁,我给你一笔钱,让你去做生意,你一定发大财。”
任镜波十分敬重李尚大。他向福建省委书记和省长建议聘请李尚大为集美大学校董会副主席。李尚大欣然接受省领导的礼聘,为集美大学出资出力,献计献策,做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在集美大学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尚大聘任镜波为“李尚大在中国的私人代表”。此举保证了李尚大爱国爱乡鸿图得以顺利实施,也使任镜波有了用武之地,更使受益单位如愿以偿。
任镜波乐于助人,帮助许多侨亲解决回国兴学、创业、寻找学历文件,甚至看病就医、后代上学等问题,留下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2003年,李尚大在印尼的一位朋友,名叫李德报,得了一种“怪病”,一到晚上,肩部就疼痛不已,没法入睡。他听说任镜波豪侠仗义,帮助多人延医治病,便求李尚大出面,请任镜波为其安排回国就医调治。任镜波得讯,便请北京校友帮忙,联系到北京天坛和同仁两家医院治疗。治疗这种病,两家医院都用传统的针灸法,效果很好。院方表示:人到立即住院。一切安排停当之后,这位老先生却变了卦,不来了。任镜波不忍就这么放弃,又请北京的那位校友求医生高抬贵手,提供具体的针灸穴位,让他在当地找中医按所给的穴位试试。针灸穴位到手后,任镜波便转寄给李德报。一个疗程过后,他的病就奇迹般地好了起来。李德报感恩不尽,拿出5万元人民币交李尚大,要他转给任镜波,表示谢意。李尚大对他说:“任镜波是一个钱放到他口袋里都不要的人,他不会要你的钱的。”他给李德报讲了一个故事。印尼有一位侨亲名黄奕聪,祖籍泉州,他姐姐患一种病,久治不愈,托任镜波延医诊治。经治,他姐姐病好了。黄奕聪在机场分手的时候塞给任镜波一包东西,吩咐他回家再打开——原来是5万元人民币。最后,任镜波把钱如数送到泉州给他姐姐,说那是他弟弟给她病后调养的钱。不管李尚大怎么劝,李德报坚持要给。李尚大把情况告诉任镜波。任镜波建议以李德报的名义在集美校友总会设立一个助学金。李尚大支持这个提议,并表示自己也愿意参与其中。他把助学金增至每年20万元,资助100个经济困难的学生,为期8年,名“德慈助学金”。“德”是李德报的“德”;“慈”是李尚大家乡慈山的“慈”。“德慈”连在一起,既有“道德”又有“慈善”,寓意深刻。
2012年,任镜波为集美校友会馆建设筹集资金已近千万,千里之旅只差最后一程。就在这个时候,从印尼来了一位老校友,捐资百万。此人叫施金城,是任镜波的老朋友。任镜波正需要这笔钱,犹如干枯的禾苗遇到甘露。但他对施金城说:“你这笔钱我不能收,因为我知道,你现在比我更需要这笔钱。”施金城不是富商,靠克勤克俭,捐资超亿,在故乡安溪创办了多所学校。他手头正紧。施金成坚持要捐,说:“这钱不捐我心不安。”施金城说的是真话。在他办学过程中,一度碰到几乎无法克服的困难,心灰意懒。任镜波知道后,给媒体发文,把他的困难发表在“内参”上,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出手相助,“不要凉了华侨华人的心”。问题终于得到解决。施金城对任镜波十分感激,一定要在他困难的时候帮他一把。
像这样的故事,不是一起两起,而是经常发生的事。任镜波为集美大学等校筹资近亿,为集美校友会馆建设筹资超千万,每年为集美校友总会筹资发放数十万助学金。每一笔钱都有一段故事,既记录了捐资人的热心慷慨,也往往包含着任镜波的大公无私。捐资人中有相当部分是海外侨亲。任镜波不仅引进了这些资金,也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任镜波通过《集美校友》对资助者的感人故事予以颂扬,并通过多种形式对他们表示感恩。他们的共同楷模是陈嘉庚,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嘉庚精神。
任镜波长期担任学校党政办公室主任工作,同时做侨联和统战工作。不管挂不挂具体头衔和职务,他对侨联工作一贯重视,给学校侨联创造、改善工作条件,解决工作上的困难,反映侨友的呼声。他为学校的归侨教职工解决了一个又一个落实政策方面的问题。学校的归侨教工和侨生有困难都乐于找他。他解决的问题越多,找他的人就越多,他的朋友群就越大。
任镜波慈目善眼,笑口常开。他好结善缘,走到哪里,朋友交到哪里。他总看到别人的优点,总记着别人的好处。他常常把碰到的侨亲的故事、事迹写成文章,在《集美校友》等刊物发表。许多人成了他的好朋友。
多位海外文友出书,请他写序。他认真对待。动笔之前,他悉心研读作品,取其精要,为其画龙点睛。此举加深了他和文友的友谊。
他写得一手好字,现在又成为微信群主。他把侨亲举行的活动、好人好事公之于网,配上吉语佳句,见之他的墨宝,在网上赢得万千点赞。
任镜波脚踏实地、不厌其烦地做着“解侨难,暖侨心”的工作,同时,又从实际工作中了解侨情,进行总结提升,写文章,给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献计献策。为此,他得过省、市政协“提案大户”的雅号,曾被评为全国侨刊乡讯先进工作者。
2014年,他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反映海内外集美校友和侨亲进一步弘扬嘉庚精神的愿望。习总书记和广大炎黄子孙心连心,回了信,满足了大家的愿望。总书记在回信中号召海内外的炎黄子孙,继续弘扬嘉庚精神,携手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收到总书记的回信,任镜波无限兴奋。几十年来,他为弘扬嘉庚精神不懈地努力,为光大嘉庚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总书记的回信给了他新的动能。为宣传落实总书记回信的精神,他老骥伏枥,正在书写着为侨服务的新篇章,决心永做侨亲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