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薰楼:嘉庚精神的诠释
陈新杰
2017年9月,举世瞩目的厦门金砖会晤举行,主会场上巨大的“2017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幕墙上,两个景物图像格外醒目。一个是鼓浪屿日光岩,一个是集美学村南薰楼。日光岩是厦门自然美的代表,南薰楼则是厦门人文美的象征。南薰楼以独体建筑在我国举办的国际会议上展现,这是国家在向世界推介南薰楼,推介嘉庚精神。南薰楼是我国20世纪建筑遗产中最具影响力的经典之作。
“南薰”源于先秦古籍《乐记》,舜在蒲坂弹琴作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埠吾民之财兮。”在清同治年间,也有“南薰解愠”的短语。南风,暖风;薰,薰草之香气,在集美,南薰即是书香暖风。读古言,自然想到陈嘉庚“慨祖国之陵夷,悯故乡之哄斗”的乡愁和陈嘉庚在故乡大社路口所建的学村北门牌楼(已被台风刮倒)门匾上的“和气致祥”。陈嘉庚下南洋学商前,听到的是祖国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见到的是故乡的愚昧。故乡不讲卫生,瘟疫流行,乡亲殒于疾病近一半;族亲因贫穷为生计而反目成仇,哄闹不止,械斗频发。愚昧使故乡越来越贫困,愚昧使同族积怨越来越深。目睹这一切,陈嘉庚“以为改进国家社会,舍教育莫为功”,从南洋回国办学校,用这南来的书香暖风,陶冶国民,教化族人,以“解吾民之愠”,使社会祥和,让和气“埠吾民之财”,用知识富民强国。集美的“南薰”——南国书香,是满带书香的暖风,是香溢世界的嘉庚风!
南薰楼,依东高西低地势,以一楼两地平创新而建,远看挺拔雄伟,近观精湛美观。主楼高15层,白花岗岩清水墙面,自六层两侧面上逐层缩进为露台,中座高耸,顶层为一座风亭。主楼七层后部辟露台,两翼楼以60°夹角与主楼相连接。东翼四层,西翼五层,梁柱式前廊,最上层前后都辟露台。后露台与主楼的后露台相接,形成自东至西长廊,似大楼的美丽裙带。两侧端为角楼,上面建八角亭。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柱头和挑梁等彩绘泥塑装饰,色彩艳丽,图案精美,使中西合璧的南薰楼更加壮丽。
地处集美学村东南隅高地上的南薰楼,主楼面宽19.24米,高54米,两侧展开面宽达进深45.5米(含后座),总建筑面积8527平方米。它不仅是集美学村最高建筑,也是20世纪80年代前福建省最高大楼。站在大楼旁的延平故垒可见一水之隔的金门岛。当年炮声隆隆,防空警报声频揪人心,但陈嘉庚还是坚定地说:“敌人一边炸,我们一边建;今天被炸毁了,明天再建造起来!”南薰楼面对敌人的炮火,不断加高,最终落成,耸立在闽海之滨,成为集美地标。这是古今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1961年拍摄的电影故事片《英雄小八路》,南薰楼作为海峡西岸和平环境的地标,出现在银幕上。
南薰楼顶端的风亭原拟装设千瓦强灯作为航标;在第十三层,南北墙各空着两个大圆洞,是为装置大时钟而设计。陈嘉庚早在1921年建集美小学延平楼时就提出在现址“并建百尺钟楼,以为入境标志”的规划。南薰楼1955年动工兴建,1959年落成。其间,因建设资金短缺,陈嘉庚又患致命重疴,工程曾中途停建。他运筹帷幄,使南薰楼得以复工续建。疾病使陈嘉庚右眼失明,伤口无法愈合。然而陈嘉庚不听医生劝阻,强忍病痛,离开医院从北京回集美督导巡视南薰楼等建设。陈嘉庚的坚毅执着终使他38年前的规划变为现实。南薰楼也成了陈嘉庚亲自督建落成的最后一座校舍。
被称为世界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说:“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南薰楼寄寓着陈嘉庚的爱国爱乡之情,南薰楼反映了陈嘉庚处事的执着与毅力,南薰楼包含了陈嘉庚创新与节约的精神。
集美学村处“七星坠地”的丘陵地带,七星即七座小山头。建南薰楼,照惯例应先将其中一星的小山头平整成平地再开建。可在靠手挖肩挑的年代,削山头为平地,不但浪费土地,还要多投入大量的劳力和资金。陈嘉庚因地制宜,采用东翼单独一地平,主楼与西翼同一地平的设计,创造了一楼两地平东翼四层,西翼五层的建筑格局。
1950年代,我国钢铁工业不发达,钢筋紧缺。地处海防斗争前线的福建沿海,除了国防建设,民用钢筋供应几乎为零。陈嘉庚只能用外汇从香港进口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大规模扩建所需的钢筋。为了节约外汇又保证南薰楼建设需要,陈嘉庚首创以竹筋代钢筋的工艺。此做法是用毛竹剖成宽2.5厘米左右的长条,长条经过浸泡抹沥青等工艺处理,代替混凝土中的部分钢筋。两根钢筋中间插一根竹筋,即原来所需的三根钢筋中,现有一根用竹筋替代。南薰楼落成30年后的大维修中,没有发现因竹筋的使用影响楼房的坚固性。今天,我们很难考证当年节省了多少外汇,但节约与革新精神永远凝聚在南薰楼上。
“民心不死,国脉尚存,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终有贯彻目的之一日。”这是陈嘉庚企盼中华民族赶超西方、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强不息思想的深情表白。南薰楼的设计、结构和建造是嘉庚精神的诠释,是凝聚在陈嘉庚身上的民族精神的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