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园楹联活用典故荟萃(下)
冯沿江
(11)三鱣瑞
【用典楹联】 纪念碑基座底层北面中间栏柱对联:“倘有三鳣瑞,殊多一鹗材”。三鱣瑞,喻重用人才的时运、愿景。
【典故出处】 《后汉书 ·杨震传》,“有冠雀衔三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
(12)群芳谱
【用典楹联】 纪念碑基座底层东面两端壁柱对联:“选香为仿群芳谱,觅种应蒐本草书。”群芳谱,书名,香花名木种植专著。
【典故出处】 《群芳谱》:凡三十卷,明代王象晋撰。全书分谷谱、蔬谱、果谱、木谱、药谱、花谱、卉谱等等十二种,略于种植,详于疗治之法。清代康熙年间敕撰《广群芳谱》,凡一百卷,因王书增减,专记种植,较为精核。
(13)本草
【用典楹联】 纪念碑基座底层东面两端壁柱对联:“选香为仿群芳谱,觅种应蒐本草书。”本草,书名,中医药材专著。
【典故出处】 历代《本草》书:《神农本草经》(凡三卷,计药品365种)为历代诸家本草之首。唐宋《本草》均有增补。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荟萃众说,考订谬误,凡五十二卷,收各类药品计1871种。
(14)弦诵
【用典楹联】 纪念碑基座底层东面中间壁柱对联:“弦诵海潮音互答,风帆沙鸟影齐飞。”弦诵,指学校教学活动。
【典故出处】 弦诵,谓弦歌与诵读也。《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注:“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疏:“诵,谓口诵歌乐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云弦谓以丝播诗者,谓以琴瑟播彼诗之音节,诗音则乐章也。”后人每引此以称学校教学之事。
(15)漱石枕流
【用典楹联】 纪念碑基座底层东面两端壁柱对联:“漱石巨鳌能负重,枕流天马欲行空。” 上联以“漱石”形容巨鳌,下联以“枕流”形容天马,意在夸耀颂扬山水主人的刚毅与聪慧。
【典故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 排调》: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此联言巨鳌以石漱口、磨砺其齿,意在夸其刚毅;言天马以流作枕、清洗其耳,意在夸其聪慧。
(16)羊碣
【用典楹联】 纪念碑基座底层东面栏柱对联:“鸾声听在泮,羊碣看凌霄。”羊碣,羊碑,又称羊公碑、堕泪碑。此喻集美解放纪念碑。
【典故出处】 《晋书 · 羊祜传》:西晋初期,湖北襄阳百姓为纪念晋征南大将军羊祜(音hu去声)而建庙立碑,岁时祭拜,望其碑者,莫不落泪。此喻耸立于鳌园中心位置、望碑者必生情落泪的集美解放纪念碑。
(17)山经
【用典楹联】 鳌园纪念碑碑座底层南面栏柱对联:“记事山经珠错落,取材尔雅玉雕镂。”山经,书名,《山海经》的简称。
【典故出处】 《山海经》凡十八篇,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大约成书于晚周,又有秦汉人增益部分,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书中在记述山山水水的同时,还记述大量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
(18)尔雅
【用典楹联】 鳌园纪念碑碑座底层南面栏柱对联:“记事山经珠错落,取材尔雅玉雕镂。”尔雅,书名,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
【典故出处】 《尔雅》:凡十九篇,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汉朝经师汇集古书旧文,整理成书,以供讲述经文词义之用。书中除解释普通字义外,还有综合解释各种名物的,如《释亲》《释宮》《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虫》《释鱼》等等。
(19)重光
【用典楹联】 纪念碑基座上层北面中间壁柱对联:“揽图窥万象,立石纪重光。”重(音chong阳平)光,谓圣德盛世如日月星辰之重叠生光。纪重光,指纪念中国解放战争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典故出处】 《尚书 · 顾命》:“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孔传:“言昔先君文、武,布其重光累圣之德。”马注:“重光,日、月、星也。”
(20)树人
【用典楹联】 纪念碑基座上层东面中间壁柱对联:“树人早作百年计,筑室宁为一己谋。”树人,谓培养造就人才。
【典故出处】 《管子 · 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注:“树人,谓济而成立之。”据此而有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1)太邱道广
【用典楹联】 陈嘉庚陵墓弧形屏墙正面两侧对联:“构厦育群材喜见太邱真道广,障川收万派共知左海正风同。”此借太邱道广的历史故事,称赞爱国爱乡、倾资兴学的陈嘉庚先生德高望重、广交群贤。
【典故出处】 《后汉书 · 许劭传》:东汉陈寔曾为太邱长,世称陈太邱。“劭尝到颖州,多长者之游,唯不候陈寔。或问其故,劭曰:‘太邱道广,广则不周。……故不造也。’”后因称人名望高、交游广为“太邱道广”。
(22)乔木菁莪
【用典楹联】 陈嘉庚陵墓弧形屏墙东西两端壁柱对联:
“乔木认前痕劫后能酬经始志,菁莪期远荫老来犹抱济时心。”乔木、菁莪,字面上是园中草木,实际上分别喻指嘉庚故里与乡贤乐育贤才。
【典故出处】 乔木,喻指故国或故里。《孟子·梁惠王下》:“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赵岐注:“所谓是旧国也者,非但见其有高大树木也,当有累世修德之臣,常能辅其君以道,乃为旧国可法则也。”后因以“乔木”为形容故国或故里的典实。《文选·颜延之<还至梁城作>》诗:“故国多乔木,空城凝寒云。”李善注:“《论衡》曰:‘观乔木,知旧都。’”
菁莪,喻指乐育贤才。《诗经·小雅》《菁菁者莪》篇序:“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后人文中每引用“菁莪”二字为乐育贤才之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