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缅怀林有声将军

任镜波

112下午,我们在凤城三德酒店参加安溪校友会举办的座谈会。突然,我收到白刃将军小女儿江宁发来的微信。她告诉我“林有声将军今天上午在南京东部战区医院去世。他家长子林乐明代表全家让我转告您。”噩耗传来,打乱了我的心情。去年923日,她去医院看望林有声将军,还代我向林有声将军问好。她给我发来一张在病房拍的照片,那时林有声将军的健康状况还可以,没想到只隔3个多月,他竟与世长辞了。

2014年5月23日任镜波到南京医院看望林有声时与林有声亲切交谈

座谈会一结束,我即与江宁联系,请她帮忙为集美校友总会、集美中学代办两个悼念林有声将军的花圈。我连夜写了一份唁电,托江宁转发至林家。那天晩上,我辗转难眠。林有声将军的形象,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中再现。

1983年,集美学校70周年校庆。这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举行的第一次校庆。林有声和当年一起去延安的几位校友也相约回来参加校庆。他们是集美初中47组的同学,他们和同组的其他同学也都是离校后第一次见面。当时,我参加总会的接待、宣传工作,有机会接触、釆访他们。我看到林有声、白刃(王寄生)、陈耕国几位学长在一起,谈笑风生,真是“童稚情亲四十年”。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们几位去过延安的老学长。后来,我和白刃、陈耕国来往比较多,他们讲了许多有关林有声的故事。这些故事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林有声是厦门人,19207月出生于翔安区内厝镇美山村。7岁,他跟着父亲去马来亚,在马六甲华社办的培风学校上学。1936年回国就读于集美中学。19389月,他和王寄生、陈耕国、李金发、林步梯等几个侨生相约,从不同路线奔向延安,参加革命。194112月,他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儿子林乐明说:“集美学校的中华文化和爱国教育,对家父走上革命道路有深刻的影响。”

林有声从马来亚回国的直接原因,是他不堪忍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圧迫。他到集美中学念书,正值集美学校内迁安溪,在山区坚持战时教育。陈嘉庚校主号召大家“努力抗敌救国”,全体师生“许国心丹,复仇血热。” 林有声参加了集美学校抗敌后援会、战时青年后方服务团,投入军事训练和抗日宣传。有一天,他从外地传来的抗日宣传材料中,发现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向全国招生的消息和八路军办事处、通讯处的地址。于是,他决心去延安参加八路军,上前线歼灭日寇。

林有声是典型的闽南汉子,具有翔安人彪悍的性格。参加革命后,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在抗战时期,他历任抗大一分校一大队工化队学员,129师队列科防毒干事、轮训队学员,129385旅司令部训练参谋,129师参训队学员,太行三分区司令部巡视组长、训练股长、参谋主任等职。先后参加过山西、河北反摩擦,北晋铁路破击、百团大战、邢沙反扫荡、蟠武大反攻等战役。他当过武工队员,应对突发,出奇制胜。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晋冀鲁豫3纵队7旅司令部参谋主任、20团、21团参谋长、21团副团长兼参谋长,第二野战军113193团副团长,二野1131师司令部副参谋长。参加过上党、邯郸、陇海、定陶、豫皖边、鲁西南、大别山、淮海、渡江,以及解放浙江、大西南等战役的战斗。194510月,在攻打河北磁县马头镇时,任晋冀鲁豫3纵队7旅参谋主任,上级命令他指挥战斗,他率领部队轻装快进,迅猛突袭,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不到一小时就歼灭敌人200多人。19479月,在大别山叶家集战斗中,他机智勇敢,冲锋在前,身先士卒,表现突出。但在战斗中,他身负重伤,留下了旧疾。

新中国成立后,他奉令参加成渝铁路建设,任川东军区成渝铁路筑路总队总队长。他在筑路过程总结的施工经验,后来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的坑道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5011月,他随军入朝,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1231师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金城防御阻击战役和上甘岭战役。在整个作战期间,他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率领战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做到了“守必固、攻必克、战必胜”,出色完成了各项作战任务。

在金城防御战役中,他组织部队在古直木里地区构筑蛛网状反坦克阵地,在面对美军24辆坦克组成的坦克集群进攻时,取得了一次击毁敌7辆坦克,俘虏一名美军坦克副连长、一名坦克兵的战果,创造了步兵轻武器打坦克的经典战例,缴获的一辆坦克陈列在中国军事博物馆。

在上甘岭战斗中,面对着武器、装备强大的美军,他以坑道战术战胜敌人。上甘岭是石头山,他运用修建铁路时总结的爆破技术,在上甘岭打通了大大小小难以计数的坑道,还挖了1万多米的交通坑,打战时可以彼此互相支援。当时,有一个友军,打了17天,把兵都打光了。而他坚持打了25天,最后取得完全胜利,威震敌胆。

朝鲜战争后,他从志愿军调入总参作战部,任作战处第二副处长。当时,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军委领导都非常重视作战部的建设,要求在全军范围内选调政治、军事素质较好,文化程度较高,有专长的干部到作战部工作。而林有声则是志愿军中唯一一个被选调到作战部的。

后来,他先后担任步兵35师师长,12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部战史编辑室第四组组长。19678月任12军参谋长,19697月任江苏省军区参谋长,19731月任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816月任江苏省军区司令员,19844月任江苏省军区正军职顾问。19887月经中央军委批准离职休养。

他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朝鲜一级独立自由勋章,朝鲜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奖章。

离休后,他一直没有闲着。他参加“老将军讲师团”,经常深入学校、社区,以亲身的经历,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主编的《鏖战上甘岭》翔实、生动,深受军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

曾有从马来西亚回来的亲人问他:“你在国内经历了那么多危险,吃了那么多苦,不后悔吗?”。他斩钉截铁地说:“我参加了粉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侵略的战争,打败了蒋家王朝,解放了全中国,扑灭了美帝国主义在朝鲜燃起的侵略战火,保卫了祖国的安全和东方的和平,我的生活很有意义,终生无悔!”

他想念家乡,也想念母校。他常对儿子说:“听说家乡变化很大,交通也方便了,我们要回去看看。”2013年,集美学校百年校庆,他自己不能来,却书面委托江宁代表他来参加。2014524日,我和陈经华、钟国平、陈雪红等4人,代表集美校友总会到南京军区总医院高干病房看望他。他向我打听他同班的几位同学的情况。当我提到“陈嘉庚校主”的时候,他显得特别精神,喃喃自语道:“校主,校主……”他对我们送的“第三届全球集美校友联谊会”的“金牌”特别高兴,用手抚摸了一阵,便挂在胸前,站起来,和我们一起合影留念。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他同我们合影。我们都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永远记挂在心坎上。斯人已逝,音容宛在。他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集美校友、嘉庚学子学习,他是集美校友、嘉庚学子学习的榜样,也是他家乡翔安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