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太古海潮发电站与海通楼

陈新杰

走进集美学村的牌楼,左侧第一幢即是海通楼。这楼是集美学村的“三不像”建筑。说是西洋公寓楼吧,却有嘉庚建筑元素的层层外廊配绿琉璃瓶栏杆;说是中式建筑吧,却是平屋顶的高楼;说是嘉庚建筑吧,却没有中西合璧的构造。这楼虽有红砖墙隅、廊柱的出砖入石的嘉庚建筑元素,可最重要的是没有飞檐、翘燕尾脊,也没有盖绿琉璃筒瓦的屋盖。这是未长全而延迟出生的嘉庚建筑。此楼原规划设计是中座10层,顶层为闽南传统宫庙的屋盖,计划与龙舟池畔的道南楼相对称。因为建海潮发电站投入大量资金,此楼便被耽误了。原计划和南薰楼相对称的一座15层高也“胎死腹中”,只留下一方定址的竖写“南观楼”的碑刻。

1957年底,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陈嘉庚为了解决集美学校电量不足的难题,接受了建设海潮发电站的建议,并将电站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太古海潮发电站”。现今厦门大桥集美立交引桥下的大水渠,即是当年靠手挖肩挑而开出的水电站进水渠。为了在195881电站建成送电,陈嘉庚停建集美学村在建和未开工的所有工程,集中所有的财力、物力、人力,全力以赴建设海潮发电站。本要开工的南观楼和龙舟池二期亭榭等工程就这样没开工,在建的南薰楼、道南楼、海通楼等也一概停建。当时建议建海潮发电站的姓邱的工程师为争取陈嘉庚同意,有意将水电站的投资估算压低为24万元。81海潮发电失败。原订的工程款花完了,只好挪用其他工程的用款。接着便是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一笔又一笔资金的投入。19601月,邱工程师不得不承认失败,而此时该工程的总耗资已达九十一万元。这笔巨额投资除周恩来总理拨款支援20万元外,占用的全是学村其他工程的建筑费。

学村建筑用款耗尽,8.23特大台风重创,集美学校更是雪上加霜。幸得周恩来总理拨来救灾款,方使学村得于修复。学村里除南薰楼外,学村所有的工程都无法开工或复工续建。南薰楼是1921年开建延平楼时,陈嘉庚就决定要建的“百尺钟楼”,对此他高度重视。1955年开建时,南薰楼是按集钟楼、灯塔、教学楼于一体的综合大楼设计的。1957年底停建时,只剩中座上部5层未建。1958年水电站土建任务基本完成后,即复工续建,1959年最终竣工。

海通楼与道南楼直至陈嘉庚19618月逝世都没复工续建。19619月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北京召开了中央、省、市领导及相关人员参加的处理陈嘉庚遗业事宜的会议。会议之后的1962年,道南楼得以复工续建,1964年完工。海通楼则只将1958年停建时的四楼(西侧五楼)顶楼板四周加围栏,作为楼顶露台。此后,即拆除脚手架,宣告完工。上世纪70年代,航海学校复办后,因教学需要,在中座露台部位加建一平屋;上世纪80年代,中座两侧又扩建平屋,只留东、西角楼的楼顶作露台。

对水电站建设失败,陈嘉庚是有心理准备的。工程开工后,他曾说:“……然正当之失败胜于畏惧之失败,无悔恨也。”然而,使他痛心不已的是他觉得对不起周总理。当年陈嘉庚听到周总理要拨款支援电站建设时,说:“周总理令省汇款20万元助修理水电……如不能成功,我何颜接受……”而指示不接受。当得知款已汇出,集美学校委员会已接收,他便强调“不惜工料费”不惜一切代价要把水电站建成,但还是失败了。对周总理的愧疚感成了陈嘉庚的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