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这一年,我在华文学院学中文

刘沛

“冬天我怕冷,夏天我怕热,七月我怕散。”泰国学员陈美意在回国前夕写道,“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不过命运让我们走到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一起学习汉语,一起欢笑,一起经历。一年前,我们什么都不懂。学习‘aoe’的时候,经常靠记忆去拼拼音。如今呢?我们都会说普通话,会用中文联系。”

十几年来,在华文学院,有这样一批特殊的毕业生,他们操着陌生的语言,以好奇又向往的心态来到中国,又以流利的中文向老师和同学道别;他们总是面带微笑,热情爽朗,尽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困难,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陈美意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的学员。

74,第十三期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来自泰国、老挝、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苏里南、安哥拉等六国的125名政府官员完成一年的课程学习,顺利结业。

一年时间里,学员们除了汉语听力、口语、阅读等必修课程,还远赴东北、走访烟雨江南、寻梦海上丝绸之路,为感知中国作文化考察;参加中国传统音乐、舞蹈、武术、绘画、民间手工艺等各类文化课程和讲座;参加中秋节、春节、端午节等中国重大节庆活动。今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华文学院还特别开展系列活动,组织学员们到晋江、厦门、漳州等开展智能制造、生态农业等产业考察,让学员们体验和感受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

“我深知,学习中文不是我们来中国的最终目的,它只是我们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的桥梁,增进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了解,为日后促进中国与自己国家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毕业典礼上,本届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学生会主席、泰国陆军指挥学院教员梁禅定代表学员发言,他说,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的每一位学员,不仅是一名在华的普通学生,也是一名身负职责的本国政府官员。因此,他们会花许多时间了解和观察中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

李亚飞是一名印尼警察。20171218日,他因参加华文学院原创诗歌朗诵节目《丝路》而受邀参加“重温经典? 筑梦祖国”大型朗诵会暨首届全球华语朗诵大赛,登上中国人民大会堂的金色舞台,与8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和一名中国学生,讲述自己与“一带一路”解不开的历史渊源与浓烈情感。“我从小就对中文感兴趣,来到华侨大学读书后,更加喜欢这里和中国文化了。能到中国的人民大会堂演出,对我来说就像做梦一样,是我一辈子都不能忘记的难忘经历。”李亚飞说,“经过在中国的学习,我现在不仅是一名刑警,也是一名中文的‘老师’了。印尼人不太了解中国,回国后我会帮助更多的印尼警察学习中文,促进两国的交往。”

黑格?阿尔梅达?戈麦斯平托来自安哥拉。在中国,他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王力。“刚刚到达中国时,面对全新的环境,我们遇到了许多消费、住宿和沟通上的困难。”王力说,“但我们有很好的教师,他们鼓励我们面对学习的困难,帮助我们解决生活的问题,在中国的学习生活也很丰富多彩。”他们到中国的城市、工厂、博物馆等处参观,参与中国的传统节日,这给王力和同学们留下很深的印象。“除夕很有趣,饺子很美味,熊猫很可爱!”王力笑着说,“很高兴能来到中国,在这里我学会了选择和自律。不管来自世界的哪个角落,在中国,我们都是相同的,都是在为梦想努力着。”

“我是泰国籍华裔,我的祖父母是中国人。来到中国,我就是想学好中文。”陈彩芳是一名泰国海关官员,刚到中国时吃不惯中餐,时常因为远离家人而感到孤独。但在中国的学习生活慢慢让她发现了其中的乐趣——“汉语真的很难学,但是很有意思。汉字很漂亮,写起来像画画儿,每一个字都有含义,可是两个字拼在一起又变成了别的意思,非常有趣。”陈彩芳说,一年的时间里,自己走过了北京、上海、长沙、成都等许多地方,既加深了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的了解,也对中国高速发展的国家经济十分佩服。中国的交通太方便了。飞机、高铁、动车,速度快、安全性高,希望‘一带一路’的发展可以让泰国学习中国,拥有很好的交通系统。”

“时间太快了,一年的时间一晃就这么过去了。”刘美燕和林明贤是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的教师,在一年的时间里,她们与学员们一同跨过了学习汉语的一道道难关。“多数同学刚到中国时一句汉语也不会说,一个汉字也不会写,现在却可以流利地用汉语与中国人交流了,甚至可以用汉语给中国朋友写信。这个变化的背后,是300个日子的风雨无阻,300个日子的努力付出。”

73晚,在华文学院举办的“风雅中华”2018毕业晚会上,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学员带来组诗朗诵《咏春》、现代诗朗诵《再别康桥》与歌曲《别君叹》,引得现场掌声不断。看到学员们自信大方地唱着中文歌,声情并茂地诵读着中国古典诗词,老师们不禁大声喝彩,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刘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