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一个老归侨的自述

——读《蔡秀娟自述》

| 周添成

去年年初收到校友郑场的夫人蔡秀娟写的《蔡秀娟自述》,我口述,夫人代发了一篇谈感受的微信,事后觉得有些意犹未尽。今天重读,我以为这本书讲述的虽然是作者本人和家庭成员的故事,但却有力地说明了早年海外华侨华人积极参加居住国的民族解放斗争并作出牺牲这一历史事实,谁也磨灭不掉。

先说作者。蔡秀娟和她的先生郑场都是我的校友。我们三人都是上世纪50年代初回国的星马归侨。郑场早我几个月,而蔡秀娟晚我几个月到集美。当时我们被安排在集美中学高中38组乙班。在校期间,郑场和蔡秀娟品学兼优。他们要求进步,靠拢团组织,入了团。郑场从高一到高三,一直被推选为班长,蔡秀娟担任过学习委员。记得我们一批侨生到集美时,还是郑场带领几位同学来迎接我们,帮我们拿行李。郑场和蔡秀娟都很关心同学。我初来乍到,郑场找我谈心,给予温暖;蔡秀娟在我生病住院时,带着几何课本来到病房给我补课。这一切我一直铭记在心。1955年,我们都考上了大学。他们举家移居香港之前,郑场已是中共党员。在香港,他们除了谋生,还为祖国做有益的事:郑场受聘于香港中国旅行社,多次到内地,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尽力,他筹建多座宾馆、酒店,浙江省的“五洲大酒店”就是其中一个;蔡秀娟从事家教工作,在香港传播中华文化,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这本书是一个老归侨的回忆录,篇幅不长,但回忆的人和事却是多方面的,既有作者的人生道路,以及她的父母、兄弟和妹妹,也有她的老师、同学和好友。“回忆我的人生道路”(第9-84页)是全书的重点,在文章里,作者用非常简洁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了她从新加坡到新中国,后定居香港,80余年的人生旅途。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一路走来,实属不易。她经历了英国殖民统治和日寇占领的艰难岁月。她有过“大哥和三哥一去不复返”(第14页)失去亲人的疼痛;有过因为参加革命而“不幸被捕”(第16页),继而“被驱逐出境”的遭遇。当然,人生的苦与乐总是相随的。在新加坡,她有过“幸福的童年”(第9页);回国以后,她因为“被分配到厦门集美中学念高中”(第19页)和“考上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学俄语”(第20页)而喜悦;定居香港以后,她为“丈夫郑场在香港工作顺利”(第42页)和“儿女事业有成”(第52页)而感到欣慰。

蔡秀娟的娘家是个大家庭,她上面有三个哥哥,下面有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她都分别写了回忆文章,其中两篇,即“回忆我的大哥蔡秀岩(李送)”(第61-68页)和“回忆我的三哥蔡秀岗”(71-74页)尤其引人注目。她这两位兄长都是抗英反日的斗士,他们为居住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令人敬佩!

本书收入了96张老照片,弥足珍贵,比如那张题为“我童年时代的全家福”,摄于1948年,她的大哥将赴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参加世界民主青年联欢节前夕,很有历史价值。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有3篇序文,一篇是她的同辈人陈新嵘先生写的“一部令同辈人感兴趣的自传”(第4-5页),另外两篇是她的亲人写的,一篇是4个儿女合写的“我们的妈妈”(第6-7页),一篇是她的孙女郑希雅写的“My Grandmother”(我的奶奶)(第8页),这种设计和安排,读之使人倍感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