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陈嘉庚之母孙秀妹之墓考

文︱孙永吉

陈嘉庚母亲孙秀妹之墓,座落于集美镇岑头街南面,集美图书馆北面,座西南朝东北。墓前有集美花园,背靠岑头山,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墓形挡土护围平面呈“风”字形,由墓坪、墓亭、墓丘及两旁护手等组成。龟背形坟堆,前立墓碑及墓亭,三级石墓埕,墓手及墓柱皆花岗岩雕砌。墓碑刻“清诰封宜人显妣陈门孙氏墓”。墓亭碑内柱镌刻对联:山卧青牛陈门厥大,地飞白鹤孙氏之祥,横批:彤管碣石留芳。墓亭碑外柱镌刻对联:集秀坤灵钟英毓美,岑仑峰势抱水环山;横批:扬兰芬振玉颖。护手内柱刻联:岑楼风雨犹灵气,山迳松揪起古愁。护手外柱刻联:集灵胜地牛眠卜,美阴佳城马鬓封。碑刻对联皆冠以“集美”、“岑山”、“钟灵毓秀”,足见其为风水宝地。该墓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春。

陈嘉庚之母孙秀妹墓

孙秀妹(1853—1897),同安县仁德里十一都孙厝社人氏(今集美侨英孙厝)。出身书香门第,大家闺秀,端庄贤淑,知书达理,与人为善。1870年,年方17岁的孙秀妹与集美后尾角的陈杞柏结为连理,并于1874年10月21日喜得一子,即是后来被毛泽东主席赞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之后,又生育女儿仙女、二子敬贤。嫁入陈家28年,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居家恪守妇道,孝敬公婆,礼待兄嫂姑叔,和睦乡邻,救急扶贫,乐善好施,有口皆碑。且虔心信佛,慈悲为怀,治理家政,尤有方度,乡里皆赞其贤惠。

据同安、集美、孙厝相关资料记载,陈嘉庚14岁时,集美乡村民为建房发生争议,最终酿成角落间械斗,致使十余人死亡,十数栋房屋被焚毁;械斗惊动官府,同安县令派兵弹压,但官兵一退,打斗又卷土重来。就在官府和族长束手无策之时,孙秀妹将赔嫁珠宝首饰和嫁入陈家十几年省吃俭用的积蓄四百银元倾囊捐出,抚恤死亡家属,代赔双方损失,抚平械斗。此事的顺利化解,凸显孙秀妹的睿智与胸襟。

孙秀妹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道德品格的培养。在丈夫陈杞柏远在新加坡经商的日子里,孙秀妹与陈嘉庚相依为命17年,母亲言传身教成为嘉庚人生早期的启蒙“老师”。她常以娘家的祖训家风“教子读书无致临时搁笔,治家勤俭勿使开口告人”教育子女,嘉庚先生获益终生。陈嘉庚9岁时,母亲送他入私塾读书,17岁时送往新加坡助父理商,20岁时“由母主决”,迎娶浒井村张建壬秀才之女张宝果。

受母亲“家风家训”和良言善行的教育影响,陈嘉庚先生毕生爱国爱乡,倾资兴学,成为华侨领袖,一代伟人。“嘉庚精神”、“诚毅”品格,深刻地影响数代人,孙秀妹功不可没,她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母亲。

《同安县志》记载:1897年,集美社遭瘟疫。孙秀妹不幸染疫而逝。是年陈嘉庚23岁,由于新加坡商务繁忙,父亲未允陈嘉庚脱身返乡葬母,因此他在母丧一年后才回到集美,并在岑头山找到风水宝地。听风水师言须隔两年方可安葬,于是陈嘉庚只得将母亲灵棺寄放于墓地之侧,安顿好后携带妻子、弟弟返回新加坡。直到1900年方再返集美将灵柩安葬。这就是为什么孙秀妹卒于1897年,墓碑上刻“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春”立石的缘故。